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巧妙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是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谈课堂问题的设计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几点应提倡的做法。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善于联想、质疑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若能恰当的把所学的知识点与日常的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结合起来,切入到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对新内容的接受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例如:教学“氮的循环”这一小节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氮元素如同其他生命必需元素一样,也是在大气、陆地和水体中不停的进行着循环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循环,地球上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展开联想、质疑。经过一番激烈的思维角逐,学生大多提出以下疑点“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产生的物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在这些疑问的紧急推动下,同学们积极地利用手中的各种现成的资料,展开查阅、搜集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讨论、交流、推理、概括自己的观点、论据,不断完善自我或他人的思维认识。可以说,联想、质疑激活了课堂,这种场面的热烈值得学习、推广。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性
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本身就体现了这一点。化学这门课程是一门自然的学科,就有它的存在、慢慢的发生、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研究、探索特点。也只有在夯实前面的知识点、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得进一步推进后面的学习内容或研究对象这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如:教学“氮的化学变化” 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针对以下三个变化 ① N2+O2放电2NO②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引导学生做以下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① 的条件是放电? 也就是 在雷电交加的时候,,才有空气中N2与O2的直接化合。”“在雷电交加的时候,除了化学反应① N2+O2放电2NO的发生,是否还有其他比这个反应更重要的化学反应同时发生?你的理由是什么?”
“化学反应②的条件与化学反应①有何不同?化学反应②进行的条件比化学反应①要低还是高?这说明NO的化学性质比N2的更活泼还是不活泼?”化学反应③说明N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NO与水,这个对比说明NO2与NO的化学性质有何不同?”在以上问题逐一弄懂、明白问题存在的真谛之后,可出示一个,概括性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供学生再次回顾、思考、总结、概括前面学习的内容。例如:N的转化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为什么?(提示:化学反应的多,产物的多)
经过这一番努力,对于氮的这几个化学变化及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地掌握,自然就会收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成效,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架起物质性质与化学现象之间的桥梁
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物质的性质和化学现象。因此,侧重这两方面的教学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而要把这两块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又是势不可挡的。
例如:在教学“氨的物理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一方面自学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有哪几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一下自己对“有关氨的性质的应用”的猜想、分析是否正确?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推理、分析教师设计的“氨的喷泉试验”:
2、思考:氨溶于水仅是简单的溶解过程吗?喷泉呈红色,说明了什么?
平时多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时,教学要及时通过问题给与启迪、点拨。例如:教学《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时,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 观察、思考并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很快学生对“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变化达成共识,但对“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这个化学反应中也伴随能量变化一时难以接受。这时,教师设计这样三个问题:“水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分解?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能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水分解时消耗的能量用来干什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凭借自己已有的这方面的资料、经验进行分析、论证,从而认识到“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也伴随能量的变化。原因是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要消耗能量,而通电正是提供分解所需要的能量的。
五、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例如:教学《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时,如果新课一开始就提出“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涉及的范围太大,学生一时摸不清应从哪个方面着手来回答这个问题。无形中增加学习的难度。若设计成“先引导学生学习示例:
示例:水在通电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2H2O通电2H2↑+ O2↑
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氢原子间形成新的化学键,氧原子间形成新的化学键。
再提出课堂问题:这节学习的内容是从新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即————的变化情况:该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是-------------,新形成的化学键是-----------------。
为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它的化学反应中的化学键的变化情况。
附要分析的化学反应:H2+O2点燃H2O
H2+Cl2点燃2HCL
N2+3H2 高温、高压2NH3
催化剂
相机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各个化学反应中的:断裂的化学键是-------------,
新形成的化学键是----------------。
在学生从认识上接纳这一观点时,再提出“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样在指定的范围内,先学习示例,明确问题的思考对象。再多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分析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活跃起来,去积极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完成预期的目的。但也不能一味的压缩问题的思维范围,降低问题的难度、深度,设计一些过于简单、乏味的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化学键的类型》一节时,学生对“化学键的类型 ”有哪几种?通过自学就能找到答案。如果在安排这个问题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贾戈街办中心中学)
一、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善于联想、质疑
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若能恰当的把所学的知识点与日常的生活中的自然現象结合起来,切入到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对新内容的接受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例如:教学“氮的循环”这一小节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氮元素如同其他生命必需元素一样,也是在大气、陆地和水体中不停的进行着循环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循环,地球上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展开联想、质疑。经过一番激烈的思维角逐,学生大多提出以下疑点“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哪些物质?这些化学反应和产生的物质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在这些疑问的紧急推动下,同学们积极地利用手中的各种现成的资料,展开查阅、搜集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讨论、交流、推理、概括自己的观点、论据,不断完善自我或他人的思维认识。可以说,联想、质疑激活了课堂,这种场面的热烈值得学习、推广。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性
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本身就体现了这一点。化学这门课程是一门自然的学科,就有它的存在、慢慢的发生、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研究、探索特点。也只有在夯实前面的知识点、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得进一步推进后面的学习内容或研究对象这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如:教学“氮的化学变化” 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针对以下三个变化 ① N2+O2放电2NO②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引导学生做以下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① 的条件是放电? 也就是 在雷电交加的时候,,才有空气中N2与O2的直接化合。”“在雷电交加的时候,除了化学反应① N2+O2放电2NO的发生,是否还有其他比这个反应更重要的化学反应同时发生?你的理由是什么?”
“化学反应②的条件与化学反应①有何不同?化学反应②进行的条件比化学反应①要低还是高?这说明NO的化学性质比N2的更活泼还是不活泼?”化学反应③说明N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NO与水,这个对比说明NO2与NO的化学性质有何不同?”在以上问题逐一弄懂、明白问题存在的真谛之后,可出示一个,概括性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供学生再次回顾、思考、总结、概括前面学习的内容。例如:N的转化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为什么?(提示:化学反应的多,产物的多)
经过这一番努力,对于氮的这几个化学变化及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地掌握,自然就会收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成效,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三、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架起物质性质与化学现象之间的桥梁
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物质的性质和化学现象。因此,侧重这两方面的教学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而要把这两块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又是势不可挡的。
例如:在教学“氨的物理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一方面自学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有哪几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一下自己对“有关氨的性质的应用”的猜想、分析是否正确?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推理、分析教师设计的“氨的喷泉试验”:
2、思考:氨溶于水仅是简单的溶解过程吗?喷泉呈红色,说明了什么?
平时多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时,教学要及时通过问题给与启迪、点拨。例如:教学《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时,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 观察、思考并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很快学生对“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变化中有能量的变化达成共识,但对“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这个化学反应中也伴随能量变化一时难以接受。这时,教师设计这样三个问题:“水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分解? ”“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能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水分解时消耗的能量用来干什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凭借自己已有的这方面的资料、经验进行分析、论证,从而认识到“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也伴随能量的变化。原因是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要消耗能量,而通电正是提供分解所需要的能量的。
五、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例如:教学《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时,如果新课一开始就提出“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涉及的范围太大,学生一时摸不清应从哪个方面着手来回答这个问题。无形中增加学习的难度。若设计成“先引导学生学习示例:
示例:水在通电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2H2O通电2H2↑+ O2↑
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氢原子间形成新的化学键,氧原子间形成新的化学键。
再提出课堂问题:这节学习的内容是从新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即————的变化情况:该反应中断裂的化学键是-------------,新形成的化学键是-----------------。
为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它的化学反应中的化学键的变化情况。
附要分析的化学反应:H2+O2点燃H2O
H2+Cl2点燃2HCL
N2+3H2 高温、高压2NH3
催化剂
相机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各个化学反应中的:断裂的化学键是-------------,
新形成的化学键是----------------。
在学生从认识上接纳这一观点时,再提出“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这样在指定的范围内,先学习示例,明确问题的思考对象。再多结合具体的化学反应分析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活跃起来,去积极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完成预期的目的。但也不能一味的压缩问题的思维范围,降低问题的难度、深度,设计一些过于简单、乏味的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化学键的类型》一节时,学生对“化学键的类型 ”有哪几种?通过自学就能找到答案。如果在安排这个问题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贾戈街办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