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和“嘴”单独成词时,意思相同,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不能简单地作为同义词解释给汉语学习者,因为二者都具有多个义项。在不同的义项上具有各自独立的语用,不能互换;在相同的义项上,也表现出语用上的明显差异,体现在两个词在感情色彩、构词能力、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别。这类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论文针对汉语学习者,“口”和“嘴”使用中产生的偏误进行考察、整理、分析归纳偏误类型,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口”;“嘴”;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两个词的教学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汉语学习者对此类词使用偏误产生的原因,探索一些有效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使用偏误情况
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对“口”和“嘴”使用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时混用情况
例:
(1) “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嘴疮。”正确表达:“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口疮。”(2)“真是祸从嘴出啊!”正确的说法:“真是祸从口出啊!”(3)“好吃,入嘴即化”。正确表达:“好吃,入口即化”。(4)请问你口里吃的是什么东西?正确表述:请问你嘴里吃的是什么东西?(5)口上抹石灰—白说。正确表述:嘴上抹石灰—白说。(6)你看看她生气了,口上可以挂油瓶了。表述:你看看她生气了,嘴上可以挂油瓶了。
2、 表示说话、言语、口头表达时发生混用情况
例:(1).“我亲嘴对你说?”正确表述:“我亲口对你说”。(2)“做了那么件小事,大家都知道,可是,别总挂在口边”。正确表述:“做了那么件小事,大家都知道,可是,别总挂在嘴边”。(3)每次和老师说话,他总是笨口笨舌。正确表述:每次和老师说话,他总是笨嘴笨舌。(4)老师刚提完问,同学们就七口八舌的讨论开了。正确表述:老师刚提完问,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
3、 表示量词时的误用情况
例:(1) “这是一个五嘴之家”。正确表述:“这是一个五口之家”。(2) “爸爸压力很大,得养活家里的四张口”。正确表述:“爸爸压力很大,得养活家里的四张嘴”。(3)汉语学习者在玩词语接龙游戏时,说:出口—口人—人类,误用“口人”为一个词。(4)他一上车就听到旁边的女孩一嘴河口话。正确表述:他一上车就听到旁边的女孩一口河口话。(5)他来自一个数嘴之家。正确表述:他来自一个数口之家。
4、 表示容器通往外面的地方发生混用情况
例: “奶嘴” 误用为“奶口”;“缸口”误用为“缸嘴”。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偏误致因分析
(一) 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分析
“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其本族语言、本族文化对学习目的语有干扰作用,以及他们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对新的知识现象的干扰。”[1]在学习中,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学的知识和学习外语的经验,因此,通过自觉地和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一套固着学习策略,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或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范围的差异去学习目的语。使他们在学习此类同义词时,将两个词意义等同,对其用法掌握不牢固或理解不深,而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解,通常采用回避策略,导致偏误的产生。
(二) 从使用的汉语教材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的重要作用之外,外在的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相当的影响。”[2]如教材的编纂精确度影响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在很多教材中,关于同义词的解释都很简单,如:“叫”和“喊”,英语注释都是“shout”,“口”和“嘴”都是“mouth”等等,这样就会让学习者误认为同义词是可以互换的,所以,教材的编写,对汉语学习者学习好汉语起到至关的重要作用。
(三) 从教学中的讲解和训练的情况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偏误是由教师在教学上的不当引起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诸多原因都会影响到。比如:教师没有准确地理解“口”和“嘴”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导致教学上有遗漏,或者教师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使用,而选择回避策略来表达,也会是学生学不精的原因。此外,在练习环节中,如果教师未合理引导,只使用“口”和“嘴”的部分义项及语义语用来练习,也会致使学生在遇到新的情况时出现偏误。
三、對外汉语中“口”和“嘴”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以多种方式来对“口”和“嘴”一类的词进行教学。通过一定的语境,以词的用法辨析和词的色彩意义辨析等来展开对外汉语教学,采取预见措施,来减少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产生的偏误。
1. 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和语言习得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对汉语初学者讲解“口”和“嘴”的本义即可,不必将两个词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全部讲清,避免一次性讲解过多过全,导致汉语学习者混淆理解,产生畏难心理。
2. 适时使用媒介语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讲解“口”和“嘴”用法可以组词成为易于理解的简单词汇进行讲解,如:
——“亲嘴”—kiss
——“他亲口告诉我的”—He himself told me .
3. 举简单例句讲解,鼓励学生多说多练,熟能生巧
例如:
——你好,请问你家有几()人?
A.嘴 B.口
——请问你()里吃的是什么东西?
A.口 B.嘴
——他总是笨()笨舌的,容易说错话。
A.嘴 B.口
——她一()北京腔,我们都听不懂她在讲什么。 A.嘴 B.口
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在学汉语时,遇到的许多词,如:“口”和“嘴”,在汉语看似相同,其实在很多义项上是不同的,是不能相互替换的,严格地说,它们不属于同义词,真正的同义词应该是所有义项上都相同的两个词,但这样的词非常少,所以,通常所说的同义词基本上都是在某个义项或某几个义项上相同的两个词,如果汉语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对同义词不加细致区分,随意使用,很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不正确或不地道。语言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但在词典编撰(包括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解释对母语使用者来说可能“够用”,在遣词造句时不至于出现太多问题,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就可能产生较大的麻烦,因为互相注释的同义词,意思似乎一样,用法规则可能大相径庭。而在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的词条注释之中如果缺乏这类词语用法的说明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义项及语义语用分析的引用则增加了同义词辨析的维度,例如:“口”和“嘴”是同义词,通过它们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分析,“口”多用于褒义词中,“嘴”多用于中性语句中,这表明“口”具有积极的语义,“嘴”具有中性语义,可见,尽管漢语学习者在学习这类词时,由母语干扰或是教学误导等原因,将两个词等同,但是,在语言系统中,语言的变化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那么两个词在发展中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语义语用规则。“口”和“嘴”的差异正体现这一点,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尝试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采用义项及语义语用分析,并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所学词项的搭配词语义特点,则可以提高他们的词语搭配能力。让汉语学习者学习此类词语时,能够正确地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策略来区分所遇到的相似词。
注释:
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80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123
参考文献:
[1]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1(3):39-50.
[2] 石红.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47-65.
[3] 史锡尧.“口”、“嘴”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报.1994(1):25-38.
作者简介:刘红霞(1989—),女,云南丘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民族文化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口”;“嘴”;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两个词的教学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汉语学习者对此类词使用偏误产生的原因,探索一些有效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使用偏误情况
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对“口”和“嘴”使用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时混用情况
例:
(1) “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嘴疮。”正确表达:“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口疮。”(2)“真是祸从嘴出啊!”正确的说法:“真是祸从口出啊!”(3)“好吃,入嘴即化”。正确表达:“好吃,入口即化”。(4)请问你口里吃的是什么东西?正确表述:请问你嘴里吃的是什么东西?(5)口上抹石灰—白说。正确表述:嘴上抹石灰—白说。(6)你看看她生气了,口上可以挂油瓶了。表述:你看看她生气了,嘴上可以挂油瓶了。
2、 表示说话、言语、口头表达时发生混用情况
例:(1).“我亲嘴对你说?”正确表述:“我亲口对你说”。(2)“做了那么件小事,大家都知道,可是,别总挂在口边”。正确表述:“做了那么件小事,大家都知道,可是,别总挂在嘴边”。(3)每次和老师说话,他总是笨口笨舌。正确表述:每次和老师说话,他总是笨嘴笨舌。(4)老师刚提完问,同学们就七口八舌的讨论开了。正确表述:老师刚提完问,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
3、 表示量词时的误用情况
例:(1) “这是一个五嘴之家”。正确表述:“这是一个五口之家”。(2) “爸爸压力很大,得养活家里的四张口”。正确表述:“爸爸压力很大,得养活家里的四张嘴”。(3)汉语学习者在玩词语接龙游戏时,说:出口—口人—人类,误用“口人”为一个词。(4)他一上车就听到旁边的女孩一嘴河口话。正确表述:他一上车就听到旁边的女孩一口河口话。(5)他来自一个数嘴之家。正确表述:他来自一个数口之家。
4、 表示容器通往外面的地方发生混用情况
例: “奶嘴” 误用为“奶口”;“缸口”误用为“缸嘴”。
二、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偏误致因分析
(一) 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分析
“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其本族语言、本族文化对学习目的语有干扰作用,以及他们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对新的知识现象的干扰。”[1]在学习中,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学的知识和学习外语的经验,因此,通过自觉地和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一套固着学习策略,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或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范围的差异去学习目的语。使他们在学习此类同义词时,将两个词意义等同,对其用法掌握不牢固或理解不深,而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解,通常采用回避策略,导致偏误的产生。
(二) 从使用的汉语教材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和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的重要作用之外,外在的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相当的影响。”[2]如教材的编纂精确度影响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在很多教材中,关于同义词的解释都很简单,如:“叫”和“喊”,英语注释都是“shout”,“口”和“嘴”都是“mouth”等等,这样就会让学习者误认为同义词是可以互换的,所以,教材的编写,对汉语学习者学习好汉语起到至关的重要作用。
(三) 从教学中的讲解和训练的情况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偏误是由教师在教学上的不当引起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诸多原因都会影响到。比如:教师没有准确地理解“口”和“嘴”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导致教学上有遗漏,或者教师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使用,而选择回避策略来表达,也会是学生学不精的原因。此外,在练习环节中,如果教师未合理引导,只使用“口”和“嘴”的部分义项及语义语用来练习,也会致使学生在遇到新的情况时出现偏误。
三、對外汉语中“口”和“嘴”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以多种方式来对“口”和“嘴”一类的词进行教学。通过一定的语境,以词的用法辨析和词的色彩意义辨析等来展开对外汉语教学,采取预见措施,来减少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产生的偏误。
1. 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背景和语言习得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对汉语初学者讲解“口”和“嘴”的本义即可,不必将两个词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全部讲清,避免一次性讲解过多过全,导致汉语学习者混淆理解,产生畏难心理。
2. 适时使用媒介语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讲解“口”和“嘴”用法可以组词成为易于理解的简单词汇进行讲解,如:
——“亲嘴”—kiss
——“他亲口告诉我的”—He himself told me .
3. 举简单例句讲解,鼓励学生多说多练,熟能生巧
例如:
——你好,请问你家有几()人?
A.嘴 B.口
——请问你()里吃的是什么东西?
A.口 B.嘴
——他总是笨()笨舌的,容易说错话。
A.嘴 B.口
——她一()北京腔,我们都听不懂她在讲什么。 A.嘴 B.口
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者在学汉语时,遇到的许多词,如:“口”和“嘴”,在汉语看似相同,其实在很多义项上是不同的,是不能相互替换的,严格地说,它们不属于同义词,真正的同义词应该是所有义项上都相同的两个词,但这样的词非常少,所以,通常所说的同义词基本上都是在某个义项或某几个义项上相同的两个词,如果汉语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对同义词不加细致区分,随意使用,很容易造成语言使用的不正确或不地道。语言中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但在词典编撰(包括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却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解释对母语使用者来说可能“够用”,在遣词造句时不至于出现太多问题,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就可能产生较大的麻烦,因为互相注释的同义词,意思似乎一样,用法规则可能大相径庭。而在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的词条注释之中如果缺乏这类词语用法的说明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义项及语义语用分析的引用则增加了同义词辨析的维度,例如:“口”和“嘴”是同义词,通过它们的义项及语义语用分析,“口”多用于褒义词中,“嘴”多用于中性语句中,这表明“口”具有积极的语义,“嘴”具有中性语义,可见,尽管漢语学习者在学习这类词时,由母语干扰或是教学误导等原因,将两个词等同,但是,在语言系统中,语言的变化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那么两个词在发展中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语义语用规则。“口”和“嘴”的差异正体现这一点,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尝试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采用义项及语义语用分析,并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概括所学词项的搭配词语义特点,则可以提高他们的词语搭配能力。让汉语学习者学习此类词语时,能够正确地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策略来区分所遇到的相似词。
注释:
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80
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123
参考文献:
[1]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1(3):39-50.
[2] 石红.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47-65.
[3] 史锡尧.“口”、“嘴”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报.1994(1):25-38.
作者简介:刘红霞(1989—),女,云南丘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