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出发,玩转课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e_px3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将习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既能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理解力與表达力的双重提升。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习作,教师普遍采用以“仿”为主的方式,学生思维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其实,课文被编入教材时,大都被改编过,那么,教师能不能启发学生对课文也进行合理的改写呢?
  循着这样的思路,教师不妨将读写结合的训练向改编课文的方向拓展,这样从“写”出发,把教材当作“实验品”,带领学生玩转课文,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为此,我带着学生对《商鞅南门立木》进行了“改编情节,揣摩写法”的体验。
  课文由商鞅受秦孝公委任,准备在秦国实施变法写起。当时,举国上下持怀疑态度,要如何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呢?文章对“立木取信”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商鞅在南门立起一根大木柱,并发布了谁若能把它扛到北门,便可得到巨额赏金的命令。第一天,围观者众多,却无一人行动。次日,赏金加码,一个小伙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扛起了木头,便真得到了五十两黄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勇夫的出现未必会那么及时。在教学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商鞅第二天仍然等不到那位扛木者,事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推测,商鞅肯定不会就此罢手。接下来,肯定会有第三日,第四日……于是,我便让学生设想,如果那位扛起大木柱的小伙子直到第三天才行动,那么第二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
  一、循于原文,机械模仿
  不少学生借鉴第一日的写法,第二日仍然以围观人群的言论描写为主: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告示挂出后,依然像昨天一样有成百上千的人围在大木柱周围。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这位左庶长心里是怎么想的呀?”“这位左庶长想要干什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是没有人去碰那根木头。
  对比第一日的内容,这个片段继续把众人的反应当作着力描写的点。虽然人们说的话语和前日有所变化,但表达的意思都是对朝廷的怀疑。这样的练笔,展示了一些学生打不开写作思路的实情,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二、试图突破,打开角度
  阅读学生的练笔,还是能发现不少亮点。
  有学生写“秦孝公着急了”,也有学生写“左庶长的手下都有些不解了”,这是打开角度的转变。“可是,告示挂出去了一整天,还是无人问津。”这种简洁的写法与第一日人们众说纷纭的表现形成了详略互补。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左庶长看没有人去搬运它,就笑着说:‘我倒要看看最后有没有人去搬。’”一个“笑着”,写出了商鞅的自信。
  三、激荡思维,再入文本
  结合练笔,我组织全班进行讨论,提升学生的习作构思能力:(1)第一天已写了人们议论纷纷的话语,第二天还有必要再写吗?(2)如果不写围观群众的具体表现,你还可以写谁?(3)商鞅会不会着急?
  对照自己改编的内容,学生很快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深刻地领悟到课文的内涵:文章对立木之后人们观望的表现刻画得如此细致,却丝毫没有提及发布命令的商鞅的反应,这恰好是他从容、淡定的表现。他早已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秦国的情形——人们对朝廷不信任,他要实施变法就必须要取信于民,为此,他一定会等到那位愿意尝试的人。
  细心的学生还找到了“冥思苦想”这个词,这充分说明人们的各种反应都在商鞅的预料之中,而他,必定做好了各种预设。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进行新的推想:
  第一日,商鞅给出十两黄金的赏金。第二日,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如果第三日、第四日……那个敢于尝试的人迟迟未现身,会发生什么?
  大家都认同商鞅会继续加码,直到有人扛起木柱为止。因为,在商鞅的心中,只要能树立起朝廷的信誉,哪怕万金,也是值得的!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古典诗词就是博大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不仅积淀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思想,还传承了民族精神的情感和文化,读起来或意境悠远,或气象万千,或令人动容,或情趣盎然……但当这些民族文化的经典进入教材,走进学生的视野时,却往往变得索然无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让古典诗词教学充满灵性。下面笔者以《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紧扣古典诗词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有助于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内在思维。  一、把握课堂实际,凸显导入的针对性  成功的课堂导入,一定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既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拉近学生实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紧扣
本文题目源自这组文稿中朱国忠老师的一句话说:“只有紧紧抓住自然慈母的衣襟,儿童才有生命的绿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泥森林无限制蔓延,使“农村”或乡土的范围日渐萎缩,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江苏,当下的农村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末代村童”。其实,他们也早已不是如清代高鼎笔下的村童那般的形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他们的日常起居里、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着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与
“老师,今天下雨了,我想学习《山雨》一课的写作手法描写雨景。”“老师,《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不是可以写个续呀?”……每学完一篇新课文,走进教室,我总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请求,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学生怕写习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困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妙地安排课堂中的小练笔
统编本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除了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外,又增加了一些,相较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来说,古诗词的篇目是最多的,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该怎么教?怎样才能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呢?  一、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特点  打开统编本教材,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发现,古诗词在编排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具有经典性  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无论是在题
统编本教材单元设置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鲜明,人文主题宽泛博大,语文要素明确且聚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操作。教师要加强单元文本的内在设计,运用统整的方式落实语文元素,扎实有效地推进单元教学。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单元视角规划,在统整中有序推进  在技能性目标体系中,“学习”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层次,是对原型示范的模仿
《只拣儿童多出行》被选编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作者冰心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儿童、竞相开放的花朵,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儿童的喜爱。在解读中,我们应该与作者、编者对话,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笔者从感受快乐、感受美、感受爱等三个方面,试着对本课进行解读。  一、多处行,感受儿童的乐  这一课从题目到内容,作者花费笔墨较多的就是儿童。在游园途中,到处都可以碰到儿童。在冰心的眼里,儿童是快乐的。如,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教师评价的意义及作用、教师评价的主体和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作了一番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难点之一。在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长期以来被作为教师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在中职学校,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难以比较等原因,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难以操作,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难度很大。为了解中职学
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文篇幅加长,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小学生而言,篇幅加长就意味着信息更多、难度更大、消耗时间更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长课文教学更有效呢?小学语文界一直都在积极倡导“长文短教”的理念,但究竟该指向何处、落脚在哪里呢?笔者结合统编本教材中一些典型的课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彰显教材特点,利用语文要素把握长文关键点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构建语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统编本教材二年级语文园地的最后一个栏目都设置为“我爱阅读”,选编一篇以“爱”为旋律的阅读材料,正是实施这个目标的体现。“我爱阅读”是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升级,旨在继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笔者就以《称赞》(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依托“我爱阅读”栏目,享受阅读之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