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再创造”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bl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数学课程中合理把握“再创造”教学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动机是唤醒和推动创造行为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从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数学自身魅力两方面,采用如下三种途径设计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动机:1、数学史料的改造。如“等比数列”教学时,可运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在64格棋盘上按倍增方式,放满小麦共需多少小麦”等改造后的史料引入课题。2、应用问题的前移,例如:圆锥曲线的应用,教材中往往安排在圆锥曲线知识学习后,教学时可将某些应用问题提前介绍,作为圆锥曲线的引入材料。3、现实材料的引入,例如:“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每十年翻一番的要求,每年的增长率是多少”就是引入“幂函数”的现实材料,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对数学美的追求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的强烈愿望的重要因素。数学美的特征有和谐性、简单性、统一性和奇异性等。教学中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上切入新知识点,使学生置身新情境,面对新问题,从而激发“再创造”的动机,例如:由“如何使方程x2+1=0有解?”引入虚数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在亲历数学构建中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亲历教学的过程是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再创造”意识。
  例如:某教师在“数学归纳法”引入教学中便使用了运用归纳进行合理猜想的“再创造”式教学,使学生得到一次生动具体的再创造的训练。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很有特色的数学的数学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让我们借助一个数列的求和问题来引入这种方法。(亮明课题,目标激励)
  大家已经知道等差、等比数列都有求和公式。现在问题是数列13,23,……n3,其前顺和Sn=13+23+……+n3是否有和可求?(不难不易,精选问题)
  特殊之中蕴涵着一般,同学们不妨先取几个特殊值算算,看了说不定有什么规律(学生动笔,稍顷教师提问)
  教师:同学们算的结果如何?
  学生:S1=1,S2=9,S3=36,S4=100 ,S5=225,……
  教师:数值有什么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你能得出S10的值吗?
  学生:都是完全平方数,S1=12,S2=32,S3=62,S4=102,S5=152,……
  学生:平方底下都有这样规律1=1,3=1+2,6=1+2+3,10=1+2+3+4,15=1+2+3+4+5,……
  学生:因为1+2+3+……+10=55,所以S10=552
  教师:那么,同学们能否推测,Sn的求和结果呢?
  学生:Sn=(1+2+3…+n)2(数值体验,合情推理)
  教师:请再化简一下推测结果
  学生:Sn=[]2
  教师:多么简捷优美的结果啊!这就是已知数列的求和结果啊(大多同学倾向说是公式,也有同学不表态)。
  教师:要不要加以证明?(学生有所争议,有的说证明,推理过程,说是证明,有的说仅是猜想,还没证明)
  接下教师就可引入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及证明方法。
  “再创造”应该贯穿于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要把数学教育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加以分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状态,首先学生要参与这个活动,感到创造的需要,他才可能进行“再创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让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所以教师要创设合理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创造。
  (作者单位:343100江西省吉安县立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江泽民主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亦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面临现实乃至于未来,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无比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自我意识往往大为膨胀,而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
期刊
对于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全收全改,这将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使教师不能将主要精力花在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挖掘例题潜力和精心备课上,严重影响教师教学效果;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这将使绝大多数学生只关心自己做对与做错的题数,不利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中存在的优缺点和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也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形成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更不利于沟通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期刊
“知识”、“能力”、“素质”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常见的话语,对于三者各自的内涵,对它们的相互关系作如何理解,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走向,笔者经常发现将三者并列的表述,将素质视为脱离知识、能力而存在的要素,这是一种逻辑混乱,错误的提法,如果它得以流行,不仅会造成理论和认识上的混乱,更为严重的是误导当前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对三者内涵的理解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
期刊
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它给予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学生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大胆、积极地思维,问题才得以解决。一个现代的学生不怕他问题多,不怕他质疑能力强。而是担心他没问题,没有质疑的能力。当他有了问题后,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
期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将成为一种负担。”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所谓学习兴趣是人们乐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没有丝毫兴趣的被迫学习,只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多的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或者说大部分时间是无兴趣的被迫学习。如何使学生好学、乐学呢?下面,谈谈
期刊
刚升入高一的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感到困难很大,这是因为初中和高中教材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难度大,容量也大。再就是学习方法,初中生在课上练习的时间比较多,不会的题老师会逐一讲解,而高中生在课上要全神贯注,老师以引导为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放慢进度,降低难度  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
期刊
【摘要】学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具有其核心内容外,还具有以学科建设为指导,推动课程建设发展的功能。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保证。具体到某一学科、某一课程之间则存在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可能,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互补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 互补促进    一、综述    1、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学科建设是全面提高人
期刊
非谓语动词学习是高中阶段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注意以下提示有助于非谓语动词学习的掌握与提高。    一、关注形容词化了的动词  1、___in thought, he almost ran into the car in front of him。  A、LosingB、Having lost   C、LostD、To lose  2、The policeman caught the
期刊
笔者在长期的成人公共英语教学工作中,发现成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⑴、信心不足。主要表现在胆怯怕说,有畏难情绪,将一切失败都归因于客观条件,如,抱怨以前的英语老师发音差,学习条件恶劣,时间不够,工作太忙,家庭拖累等。⑵、速成心理。这表现在对语言学习所需要的坚忍不拔的努力缺乏正确的认识,低估语言学习的长期性和实践性。总在祈望高水平的教师能够画龙点睛,直接传授外语学习的速成秘诀。⑶、自尊心
期刊
同位语从句是高中学生学英语的难点之一。首先谈谈同位语从句的定义,同位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用作同位语的从句。该从句是用来说明、解释或补充前面名词的具体内容。常见的可以跟同位语从句的名词通常有news,idea,fact,truth, order, story, problem, promise,question,doubt,thought,hope,message,suggestion,advic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