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加利的入选和连任落选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i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任联合国秘书长五年任期临近结束,我的一些朋友、同事以及联合国的会员国要求我谋求连任。他们认为我使联合国秘书长这一职务的独立性得到了加强,而且干得不错。以前的历任联合国秘书长都连任两届;如果我不谋求连任,那将是我对自己的祖国--埃及和非洲的轻蔑。我同意这一观点。而且说实在的,我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也驱动着我谋求连任。然而,谋求连任是有风险的:1996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联合国秘书长与美国总统的选举只是每隔20年才在同一年举行。我深知联合国秘书长的选举可能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左右。事实确实是这样。
  ——摘自《永不言败加利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已于2002年1月1日开始第二个五年的任期。安南的连任,不禁使我回忆起他的前任加利秘书长。在联合国历史上所有秘书长都连任过,1996年加利也曾谋求连任,却失败了。
  2001年3月22日,安南正式宣布他将谋求连任,安理会6月27日即予一致提名,旋即由联合国大会以鼓掌方式一致通过决议,批准安理会的提名,任命安南连任。这次选举的顺利,同五年前的选举之艰难恰成鲜明对照;而安南这次连任成功和加利上次谋求连任失败,亦成鲜明对照。
  
  40年的非洲之梦终于实现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首长,在国际事务中,尤其在联合国事务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人选历来为各方特别是大国所重视。但是,秘书长一职却迟迟与非洲无缘。
  1981年,已经连任两届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再次提出竞选连任,并得到美国、苏联、欧洲及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此时,非洲国家已经约占联合国会员国的1/3,他们已经等待了30多年,强烈希望由非洲人出任秘书长。所以,坦桑尼亚外长萨利姆在非统组织、不结盟运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作为第三世界的惟一候选人参加竞选。
  于是,出现了两个候选人。我国代表团认为,瓦尔德海姆已经连任两届,现在改由非洲人出任秘书长是合情合理的,而且萨利姆的条件表明,他是完全可以胜任秘书长职务的。而美国则坚决反对萨利姆出任联合国秘书长。据说萨利姆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第2758号决议时,曾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代表一道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在会场跳起舞来,美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在安理会前后16轮的秘密投票中,美国否决萨利姆,中方否决瓦尔德海姆。秘书长的选举陷入僵局。
  为了打破僵局,美、英提出先搁置瓦尔德海姆和萨利姆,让其他候选人出来试选。经安理会的非正式预选,巴基斯坦的阿迦·汗和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得票最多,但德奎利亚尔没有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因而在其后正式投票中,德奎利亚尔获安理会的推荐,并经联合国大会认可,成为联合国的第五任秘书长。
  非洲国家又苦等十年。1991年底,德奎利亚尔表示无意再连任。非洲国家一致要求这次应由非洲人出任秘书长,并且吸取了1981年选举只提一名候选人的教训,经非统组织协调提出了六名候选人。美国及某些西方国家则强调候选人的自身条件,极力反对在秘书长选举中体现地区轮换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欧美候选人与非洲国家抗争。然而,在安理会预选中,非洲候选人一直领先。在此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采取拖延战术,不同意立即进行正式选举,企图利用非洲国家人选之间的矛盾,以拖待变。但不结盟国家及时协调立场,要求立即进行正式选举。在安理会1991年12月3日的第一轮正式选举中,埃及人加利一举当选,出任联合国第六任秘书长。
  加利的当选终于实现了非洲人多年的梦想。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结。秘书长连任似乎已经形成了惯例,这种惯例也应该适用于加利。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加利遇到了美国的阻挡,谋求连任未能成功。
  
  加利,“美国政府决定不支持你连任
  
  其实,加利1991年当选秘书长时,美国的态度就不很明朗,只投了弃权票,据说当时美国的常驻代表皮克林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明确指示。
  1996年,加利要竞选连任,当然知道美国的态度是如何的重要。所以,他2月中旬就通过美国前国务卿万斯和卡内基公司总裁汉伯格试探美方的态度。4月14日,他从这两位朋友那里得到克里斯托弗国务卿的口信:"(美国)政府已经决定不支持你连任。"其后,克林顿又是打电话,又是登门求见,向加利转达了同一个意思。后来的美国报纸透露,美早在3月25日就做出了不支持加利连任的决定。
  加利对美国的态度十分吃惊,但他仍然坚持竞选连任,因为他坚信,非洲、拉丁美洲、俄罗斯、法国和中国都支持他。这时候,加利和美国政府有一点是共同的,双方都不愿立即把加利竞选连任和美方不支持的态度公开化。加利的考虑是,此事一旦传出去,将使他在剩余的大半年时间里无法正常工作,而且他不希望自己竞选连任的问题同美国的大选搅和在一起,而是希望让这个问题在美国大选期间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况。美国的考虑是,出于大选的需要,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同加利协商一个"体面"的离任办法,即:同意将他的任期延长一年,在他满75岁(1997年11月)后离任。
  加利6月18日拒绝了美方的建议。由于得悉美国报刊将发表攻击他谋求连任的文章,便抢先于6月19日宣布他将竞选连任。美国迅即宣布美坚决反对加利连任的决定,并声称为此不惜使用否决权。同时,美收回了可同意加利延长一年任期的建议。
  美国的态度在安理会内外,在联合国内外,都引起强烈的反应,大家几乎同声指责美国霸道。当时,在联合国的各个场合,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就是秘书长选举,而且由此反映出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断专行"的不满和抗争,有的大使甚至表示,支持加利的一个考虑就是要打破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垄断。这就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敏感性。
  
  加利强调秘书长
  “独立于国家之外行事的重要性”
  
  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国如此坚决地反对加利连任?这不能不从当时的国际背景、美国国内政治和加利本人的情况来寻求答案。
  首先,加利就任于冷战刚刚结束、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成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而且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正是霸气急剧膨胀之时,对于当时爆发的许多地区冲突,美国都要通过联合国去干预。但是,加利有时候同美国有分歧。他在美国要求联合国授权北约空袭塞尔维亚族军队问题上拒绝完全听命于美国的指挥;联合国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失利,美国又把美军在索马里遭受的伤亡和屈辱归罪于加利;美国还认为加利对联合国改革不力,以大量拖欠会费来对联合国施压,加利对美拖欠会费时有微词,甚至在安理会非正式磋商时,同美国常驻代表奥尔布莱特大使公开顶撞起来。
  第二,美国政府坚决反对加利连任更多地是出于内政的需要。联合国秘书长与美国总统的选举每隔20年才在同一年举行,但就在1996年加利遇上了美国大选。美国国会和舆论对联合国和加利普遍持批评态度,共和党利用这种不满情绪,批评克林顿政府在有关联合国的问题上优柔寡断,并企图借此挑起与克林顿的辩论,以使联合国秘书长选举问题成为大选中对克林顿不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克林顿从有利于竞选出发,力图避免这一问题成为大选议题。美国报刊透露,克林顿曾私下说过,决不能让(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多尔"拿(联合国)秘书长问题来卡住我们的脖子"。所以,美国政府就决定利用加利上任的时候曾表示只干一任的承诺,另择人选。换句话说,克林顿为了自己连任总统,就不能让加利连任秘书长。
  第三,平心而论,加利作为冷战结束后的第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是极想利用这一历史机遇有所建树的。他先后提出"和平纲领"和发展纲领,积极支持联合国干预有关地区冲突,着力推动联合国改革,并先后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重要国际会议,如环境与发展大会、社会发展大会、世界妇女大会等。而且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不少是迎合美国需要的,但在多极化趋势逐步发展的形势下,加利也必须照顾到其他各个方面。此外,加利经常谈及秘书长的"独立性"触痛了美国的神经。例如,他1996年1月应邀在牛津大学演讲,强调了联合国秘书长"独立于国家之外行事的重要性"。加利说的并不错,可是却引来美国国会两党40多名众议员的批评,可见犯了美国的大忌。▲(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动武易,收拾残局难,一着不慎,将惹来诸多麻烦,小布什不得不防。  阿富汗之后下一个是谁?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锁定的是伊拉克,布什也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称为邪恶轴心,频频威胁要对伊拉克动武,推翻萨达姆政权。但时过近三个月,对萨达姆恨之入骨的美国并无任何动静,颇令人费解。    另有原因    一般认为,美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未立刻对伊动手的原由,不仅与美需补充在阿富汗战争中所消耗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
期刊
孙玉玺去阿富汗赴任,竟没能给他送行,现在想来还觉得遗憾。  去年将近年末,阿富汗激战正酣的时候,编辑部决定请几位对阿富汗了解较深的学者和外交官,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个国家。我们的编辑范景峰联系到了前任驻阿富汗临时代办张敏;另一位人选,大家自然想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孙玉玺。  那时,张敏过着平和而充实的退休生活,每周几次在一所大学教普什图语。随和、恬淡,一件随意的夹克上衣,一点看不出曾经经历过的岁月和烽火。
期刊
受到过份呵护的孩子难以长大,对于银行,也是一样。  日本不久前取消对银行存款全额保护政策,就是要使银行少一些保护,多一点竞争,不失为明智之举。  今年4月1日开始,日本废除了自1996年以来实行的对银行存款的全额保护政策,改之以存款限额保护政策。这意味着,如果一家金融机构破产的话,储户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不再受到政府的全额保护,政府的存款保险机构只对1000万日元本息的定期存款提供保护。如果储户在这
期刊
9.11事件对美国的经济和公众心理的打击是沉重的,后遗症至今仍未完全消除。但美国也并非未从中谋得好处。阿富汗战争尚未完全结束,2002年伊始,布什就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三国"钦点"为支持恐怖主义的"邪恶轴心",随后,美国对伊拉克喊打之声不绝于耳,一场新的海湾战争如箭在弦,世界其他地区也陆续见到美国反恐大兵的身影......明眼人不难看出,美国的目的已绝不仅仅是"反恐"那么简单了,它显然是要把9.1
期刊
阿拉法特的接班人原本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同以色列殊死较量的几十年里,这位传奇人物闯过50多道鬼门关得以幸存,他的一些左膀右臂却纷纷中途落马,没有等来可以接替阿拉法特的那一天,如阿布-杰哈德、阿布-伊亚德和阿布-胡尔等。在阿拉法特开启和平进程同以色列坐到谈判桌前时,身边已经没有一位可以像他那样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领袖人物,巴勒斯坦事业后继乏人。  人们一直纳闷,阿拉法特为什么不给自己准备后事,不指定
期刊
我对几位同行说:只要我一喊"趴下",你们就赶快出溜到桌子底下......那次的咖啡是什么味道,我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在讨论会上,马晓霖这番话听起来轻描淡写,但关注巴以冲突局势的人都知道它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到本期付印时,伴随着外面的对峙、爆炸和"大围剿",伴随着鲍威尔的穿梭访问和频繁会谈,阿拉法特在拉马拉的地下室已经被困21天。人们仍然难以看清巴以和平的生死命运......  马晓霖:新华社前驻加
期刊
80年代,日本的技术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专利和基础技术。  90年代中期,急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仿佛被踩了急刹车,这就是所谓"泡沫经济的破灭"。  近年来,各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经费达到了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在日本,80年代研究开发经费开始大幅度增加,到了90年代,就达到了世界第一。我们先将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和美国的进行比较,再进一步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最新动向。    大规模研究开发
期刊
陈乐民先生曾任欧洲研究所所长。正如他在信中所言,他一直提倡建立中国的欧洲学,并身体力行。他学养丰厚,对欧洲问题最有见地。中国文化于他也是根深蒂固的。在他的言谈、笔墨间常可见中外文化之融汇贯通。  他著、译颇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要出版文集的学者。特别要说的是,他的《文心文事》、《学海岸边》、《书巢漫笔》、《临窗碎墨》等,虽不是"国际问题研究",却是不可不读的优秀文化篇章。  90年代他对本刊多有
期刊
2001年5月10日,以军轰炸位于加沙城中部的法塔赫总部和巴勒斯坦情报机构总部,6名巴勒斯坦人受伤。  5月18日,以海滨城市内坦亚发生一起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6名以色列人死亡,110多人受伤。以色列随即出动F-16战机袭击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军事目标,造成数十名巴勒斯坦人伤亡。  6月1日,特拉维夫发生一起自杀性爆炸,17名以色列人死亡,120多人受伤。  8月9日,耶路撒冷市中心发生自杀性
期刊
主 旨 发 言 :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宋新宁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陶文钊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杨毅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杨 毅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时间 :2002年4月12日   地点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国家安全,关系到我们的和平生活、经济建设,也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的成败,是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