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起去年的11月9日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816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玉玺去阿富汗赴任,竟没能给他送行,现在想来还觉得遗憾。
  去年将近年末,阿富汗激战正酣的时候,编辑部决定请几位对阿富汗了解较深的学者和外交官,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个国家。我们的编辑范景峰联系到了前任驻阿富汗临时代办张敏;另一位人选,大家自然想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孙玉玺。
  那时,张敏过着平和而充实的退休生活,每周几次在一所大学教普什图语。随和、恬淡,一件随意的夹克上衣,一点看不出曾经经历过的岁月和烽火。但随着他平静的讲述,一段不平静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由于他们这些经历,后来他在退休生活中又被任命为外交部赴阿富汗工作小组组长,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意外。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面对面地见到孙玉玺了。只记得第一次对他有较深的了解,是在外交学会餐厅,编辑部举办的一次会议后,与他同桌喝酒。感到他沉稳而内向,却又能饮善谈。在座的还有几位外交官和学者,都是熟悉的朋友。他妙语连珠,一个个不知是听来的还是自编的笑话脱口而出。也讲自己的当"老插"的经历,讲在韩国任职期间和韩国朋友斗酒,讲在柬埔寨时地雷在车前爆炸、过木桥时险些葬身沟底的经历。后来我还多次有机会听他会上发言、与他同桌喝酒,对他有了更多了解。好像他总是在干着一些独特的或是"临危受命"的工作,中韩建交后就去驻韩使馆工作,柬埔寨刚刚摆脱战乱就去柬埔寨为重开中国大使馆做准备。后来我这种感觉竟得到了证实。
  1999年5月9日,几枚邪恶炸弹袭击我驻南使馆后的第二天,他作为外交部专门小组主要成员之一肩负特殊使命奔赴贝尔格莱德。回来后,我们的编辑李巨川到他家里对他进行了采访,他流着泪讲了一个晚上。我们听着李巨川的讲述,读着她写的采访稿,也都流了泪。更早的时候,在阿富汗抗苏战争期间,他在驻巴基斯坦使馆长期负责对阿各派抵抗力量的工作,对阿富汗有着很深的理解。9.11之后不久,在编辑部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我们请他讲了讲他这段工作经历,讲了讲他对阿富汗、对塔利班和恐怖主义的理解,也讲了他对反恐战争的看法。"大敌无形",他对恐怖主义的这个描述,我用在了随后一期杂志的封面上(见2001年第20期)。
  没想到,2001年11月9日下午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会议室举行的那次以"我眼中的阿富汗"为题的小小的讨论会,竟成了即将身膺重任,出使我们正在讨论的这个国家的两位杰出外交官的风云际会(见2001年第23期)。
  也许是这次讨论会上意犹未尽吧,几天后,张敏竟又把他当年在阿富汗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自己骑自行车送到编辑部。记得还是那件夹克上衣,还是那样谦和平静。这篇文章,与马行汉代办的文章一起发在了去年第24期。没几天,就听到他被任命为外交部赴阿富汗工作组组长的消息,任务就是在九年战乱后重建我国驻阿使馆。我们的记者葛军迅速与他取得了联系,随后在他临行前一天就他这次使命对他进行了采访,范景峰还赶到他家拍了几张照片。照片中他在悠闲地读着报纸,真让人感到一派大将风度(2002年第1期)。的确如此,在他奔赴阿富汗那几天,我们从电视新闻中密切关注着,只见他永远那样镇定自若,而且居然仍穿着那件夹克上衣。我对这位本已退休,却又从容上阵的老人愈加敬佩!随后,他重新担任驻阿临时代办。
  对孙玉玺的新使命,我们同样觉得顺理成章。只是觉得,这是他外交生涯中的又一次临"危"受命!不久,李巨川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随他一起去巴基斯坦访问。他们走了一路也谈了一路,孙玉玺对他的新使命充满信心,他甚至谈到赴任后有可能写工作日记,给我们发表。他们约好,在他赴任之前,再次对他做个采访。后来我在电话中好几次跟他约时间,既为他送行,也进行采访,可是始终没有定下时间,或是定好时间又临时取消。赴任前他有太多的工作,我们耐心地等待着......但是终于没能如愿。最后一次电话,他听出我的惋惜之情,安慰说,不久后他回国探亲或休假时再联系......
  现在张敏和孙玉玺都在阿富汗。我总是想起去年11月9日下午在世界知识出版社会议室的那次小小的聚谈,想起去年的第23期《世界知识》。我只能遥祝他们顺利、平安。
  执行主编徐波4月29日
其他文献
分量之重,前所未有;美军掺和更是一个危险信号;强化新军队教育,去除"反台独"内容:"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最近,台湾军队正在举行以大陆为假想敌的"汉光18号"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假想大陆在2005年春季对台湾发起攻击。这无疑是对祖国大陆的公开挑衅。自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后,台湾军队的各种军事演习明显增加,截至去年底,2001年度台军举行的各类军事演习达300余次,是台湾军队历史上最多
期刊
作为国际货运的主要载体,集装箱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犯罪分子也对它情有独钟。    将世界连起来    早在二次大战中,为了把军用物资送上前线,又不必动用太多士兵装卸船只,人们发明了集装箱这种最有效的运载方式。从此,集装箱在运输业中活跃起来,现已成为商业交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今天的大多数企业,无论是以"适时进货制"进行生产的福特公司(Ford)和通用公司(GeneralMo
期刊
4月17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宣布,美国武装部队将成立一个新的指挥机构--北方司令部,主要负责美国本土安全,同时负责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部分地区的防务。五角大楼将指派一位四星上将出任北方司令部的司令,他还将负责北美防空司令部,以及所有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和自然灾害事件的军事力量。    九大司令部覆盖全球    美军目前共有九大司令部,即太平洋司令部、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南方司令部
期刊
·公民社会的思想在俄罗斯是比较薄弱的,不可能成为国家生活中的凝聚力,倒是民族认同能够成为俄罗斯的民族凝聚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便提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作为俄罗斯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族面临着一个新课题:重新确立俄罗斯的民族认同。  ·俄罗斯的民族认同有缺乏牢固性的特点,俄罗斯人潜意识中对民族认同缺乏自信心。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神话。  我接着闻一先生
期刊
·哲学的变化不完全与政治的变化同步,哲学世界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生活变化的反应,也是社会政治生活变化的前兆。  ·随着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回归,俄罗斯思想界开始重新思考本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一些"该死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又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俄罗斯哲学认为东正教已经塑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考虑和解释这种"特定的性格"。  俄罗斯哲学虽然没有像文学那样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
期刊
·弋尔巴乔夫曾经成立了一个总统委员会,七名成员有两名是作家,当时的文学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作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其实,文学家们对言论自由一直孜孜以求,但真正的言论自由到来时,他们却失落了自己。  ·我们经常说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比俄罗斯更适合后现代发展的土壤了。  俄罗斯人是非常情绪化的,我们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有同感,俄罗斯人的性格非常极端化和情绪化:如俄罗斯人一般很勇敢,但喝
期刊
1992年9月5日对我来讲是难忘的。我于这一天收到通知,被任命为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这时中韩建交还不到20天。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担子沉重。  从我个人来看,去这样一个几无了解、无亲无故、人地生疏的地方,如何开展工作,又如何去争取协助和支持,不能不是我思考的紧迫课题。  我于1992年9月出任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至1998年8月离任,在汉城工作了近六年。这是我从事朝鲜半岛工作40年来的最后阶段,弥
期刊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这个历史事件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教训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因此,十余年来,人们对苏联这个大国的兴亡原因做出了种种分析。最近的一本新书--《苏联兴亡史论》,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新探索。  本书作者指出:苏联的兴盛,突出表现在十月革
期刊
·当今俄罗斯社会多数意见认为,8.19事变之后激进主义占据上风,自此俄罗斯走上了长达十年的激进变革之路。  ·俄罗斯政治学家阿·基瓦写道:"仅凭建设资本主义的口号,是不能建设好俄罗斯的。这只会在无意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古拉格群岛‘。"  ·普京总统在接受采访时说:"历次革命,即便是没有流血,最终也要摧毁旧制度。但是总有一天革命要结束,让位于建设事业。俄罗斯今天就是处于这个阶段。"  我们坐在这里谈论
期刊
动武易,收拾残局难,一着不慎,将惹来诸多麻烦,小布什不得不防。  阿富汗之后下一个是谁?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锁定的是伊拉克,布什也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称为邪恶轴心,频频威胁要对伊拉克动武,推翻萨达姆政权。但时过近三个月,对萨达姆恨之入骨的美国并无任何动静,颇令人费解。    另有原因    一般认为,美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未立刻对伊动手的原由,不仅与美需补充在阿富汗战争中所消耗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