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堪继承阿拉法特?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q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法特的接班人原本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同以色列殊死较量的几十年里,这位传奇人物闯过50多道鬼门关得以幸存,他的一些左膀右臂却纷纷中途落马,没有等来可以接替阿拉法特的那一天,如阿布-杰哈德、阿布-伊亚德和阿布-胡尔等。在阿拉法特开启和平进程同以色列坐到谈判桌前时,身边已经没有一位可以像他那样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领袖人物,巴勒斯坦事业后继乏人。
  人们一直纳闷,阿拉法特为什么不给自己准备后事,不指定一个明确的接班人,进而避免让巴勒斯坦事业同他个人的安危拴在一起而面临前途莫测的风险?阿拉法特的公开答案是:人民会为他们选择一个新的领袖。但是,或许这正是阿拉法特独特的生存秘诀之一:没有特定的接班人,美国和以色列人只能同他一个人打交道,美国和以色列只能期望阿拉法特掌握巴勒斯坦的舵把而打消中途换马的任何幻想;没有特定的接班人,巴勒斯坦的众多高官只能团结在阿拉法特的一面旗帜下进而避免出现任何山头和帮派,任何有志于掌握巴勒斯坦乾坤的精英都只能埋头苦干赢得民心等待那领袖的光环最终能垂临自己。不预设继任者,这也是中东独特的政治学传统所致,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是如此,伊拉克现总统萨达姆是如此,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也是如此,就是领导着相对正常的民主政治社会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也不例外。
  巴勒斯坦是个革命的民族,是块处在动荡和变化中的土地,也是缺乏正常政治生活体制的社会,这些特性决定和凸显了个人魅力和英雄气质的作用,也必然使得阿拉法特后的政权归属更加扑朔迷离,难以预测。但是,众多媒体已经遍数巴勒斯坦今日风流,为阿拉法特列出了特点各异的潜在接班人。
  法鲁克·卡杜米66岁,是巴解组织的元老之一,也是巴勒斯坦国的外交部长。1994年巴勒斯坦实现自治时,对奥斯陆协议持有异议的卡杜米以出访不便为由,拒绝随阿拉法特等巴解百官返回加沙地带。但有人认为,卡杜米滞留在外是狡兔三窟的阿拉法特的特意安排,意在他和其他主要领导人遭遇不测时为巴勒斯坦事业在境外留下一位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卡杜米一直与叙利亚、黎巴嫩关系密切,态度较为强硬,也受到埃及等阿拉伯大国的认可,但不被美国和以色列所接受,同时他也没有被占领土的群众根基。
  马哈茂德·阿巴斯(阿布-马赞)66岁,前苏联历史学博士,也是巴解组织的元老之一,与阿拉法特和卡杜米同属第一代领导人。这位50年代就投身政治活动的学者从70年代起主管巴解组织的宣传和组织,精通以色列事务,是最早坚持同以色列实现和解的温和派代表。他不但是奥斯陆谈判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而且代表巴解组织签署了这一历史性文件。应该说,儒雅、冷静的阿巴斯是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人物,被各方所普遍接受。但是,他在巴勒斯坦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直保持低姿态,缺乏感召力,掌握兵权的少壮派和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等也不买他的账。
  艾哈迈德·库赖63岁,是土生土长的经济学家,长期负责法塔赫和巴解组织的经济和财政工作。库赖是奥斯陆谈判的第一谈判代表,强硬而灵活的谈判风格令以色列折服,在巴勒斯坦过渡自治期间,他提出一系列创议推动巴以谈判跨越了无数障碍。根据巴勒斯坦自治条款,库赖作为自治区的议长(巴勒斯坦委员会主席),可以自动接替阿拉法特出任民族权力机构主席,直到60天后新主席当选。但是,库赖的竞争力将受到考验。
  穆罕默德·达赫兰上校41岁,达赫兰是阿拉法特亲自培养起来的青年将领,曾在黎巴嫩抵抗过以军,并遥控指挥第一次"因提法达",被以色列监禁7年,通晓希伯来语,属于影响力正在上升的强势人物。他不但在加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约旦河西岸的青年和学生也很有影响。达赫兰在和谈立场上比较灵活务实,甚至比阿拉法特更好说话,被美国、以色列和埃及等大国看好。但是,达赫兰缺乏统领巴勒斯坦的政治威望,同时也受到各资深军事领导人的钳制。
  贾布利勒·拉朱布上校43岁,被戏称为约旦河西岸的土皇帝,曾因积极参与反以斗争而被捕10多次,精通以色列事务,同以色列和美国情报、安全部门关系密切,比较受美以赏识。他虽然在巴以冲突中态度强硬,但率先坚决反对大规模进行军事袭击和自杀爆炸。以总理沙龙曾在内部会议上明确希望拉朱布能取代阿拉法特。阿拉法特也曾一语双关地说,以色列"如果把拉朱布再关几年,他的希伯来语会讲得更流利"。今年2月间,一度发生了阿拉法特拔枪指向拉朱布、怒责其要取而代之的事,幸被他人劝阻。这说明拉朱布已经引起了阿拉法特的反感。此外,拉朱布在竞争最高权力时面临着和达赫兰相同的问题。
  马尔万·巴尔古提42岁,"法塔赫"约旦河西岸地区书记,也是该组织民兵"坦齐姆"的首领。巴尔古提曾被以色列监禁6年后驱逐出境,1994年随阿拉法特返回被占领土后负责难民事务。巴尔古提在过去19个月的巴以冲突中因善于演说、敢于鼓动而声名大躁,代表着阿拉法特强硬的面孔,因此成为以色列点名警告的眼中钉和通缉对象。3月15日晚,巴尔古提在拉马拉被以军逮捕,其未来命运难卜。
  苏哈·阿拉法特39岁,很少有舆论将目光透向这位第一夫人,因为她首先是位基督徒,在穆斯林为主的巴勒斯坦社会缺乏亲和力,其次,苏哈始终没有作为"国母"受到巴勒斯坦人的拥戴;另外,近几年来她明显淡出政治圈。但苏哈也有自身的优势,她对以色列态度强硬,关注残疾人,反对腐败,父亲又是银行家,宗教背景使她在欧美国家会赢得天然好感。在阿拉法特有不测时苏哈或许会借助人们对阿拉法特的无限怀念而突然大得民心,在这方面,菲律宾的阿基诺夫人、巴基斯坦的贝·布托、印度的甘地夫人等都是很好的先例。
  艾哈迈德·亚辛72岁,哈马斯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他和哈马斯能够影响近3成的巴勒斯坦人,是美国和以色列最担心的阿拉法特替代者。亚辛身体非常虚弱,立场非常激进,又面临众多世俗派别的掣肘。但是,巴以间任何事又都是可能的,曾有报道说以色列通过卡塔尔与哈马斯就阿拉法特后的政权归属进行过秘密谈判。▲
其他文献
·公民社会的思想在俄罗斯是比较薄弱的,不可能成为国家生活中的凝聚力,倒是民族认同能够成为俄罗斯的民族凝聚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便提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作为俄罗斯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族面临着一个新课题:重新确立俄罗斯的民族认同。  ·俄罗斯的民族认同有缺乏牢固性的特点,俄罗斯人潜意识中对民族认同缺乏自信心。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神话。  我接着闻一先生
期刊
·哲学的变化不完全与政治的变化同步,哲学世界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生活变化的反应,也是社会政治生活变化的前兆。  ·随着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回归,俄罗斯思想界开始重新思考本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一些"该死的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语)又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俄罗斯哲学认为东正教已经塑造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考虑和解释这种"特定的性格"。  俄罗斯哲学虽然没有像文学那样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
期刊
·弋尔巴乔夫曾经成立了一个总统委员会,七名成员有两名是作家,当时的文学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作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其实,文学家们对言论自由一直孜孜以求,但真正的言论自由到来时,他们却失落了自己。  ·我们经常说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比俄罗斯更适合后现代发展的土壤了。  俄罗斯人是非常情绪化的,我们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有同感,俄罗斯人的性格非常极端化和情绪化:如俄罗斯人一般很勇敢,但喝
期刊
1992年9月5日对我来讲是难忘的。我于这一天收到通知,被任命为中国首任驻韩国大使。这时中韩建交还不到20天。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担子沉重。  从我个人来看,去这样一个几无了解、无亲无故、人地生疏的地方,如何开展工作,又如何去争取协助和支持,不能不是我思考的紧迫课题。  我于1992年9月出任中国驻韩国首任大使,至1998年8月离任,在汉城工作了近六年。这是我从事朝鲜半岛工作40年来的最后阶段,弥
期刊
苏联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而且还意味着长达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和一批东欧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这个历史事件比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教训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因此,十余年来,人们对苏联这个大国的兴亡原因做出了种种分析。最近的一本新书--《苏联兴亡史论》,体现了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新探索。  本书作者指出:苏联的兴盛,突出表现在十月革
期刊
·当今俄罗斯社会多数意见认为,8.19事变之后激进主义占据上风,自此俄罗斯走上了长达十年的激进变革之路。  ·俄罗斯政治学家阿·基瓦写道:"仅凭建设资本主义的口号,是不能建设好俄罗斯的。这只会在无意中建立起一座新的‘古拉格群岛‘。"  ·普京总统在接受采访时说:"历次革命,即便是没有流血,最终也要摧毁旧制度。但是总有一天革命要结束,让位于建设事业。俄罗斯今天就是处于这个阶段。"  我们坐在这里谈论
期刊
动武易,收拾残局难,一着不慎,将惹来诸多麻烦,小布什不得不防。  阿富汗之后下一个是谁?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锁定的是伊拉克,布什也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称为邪恶轴心,频频威胁要对伊拉克动武,推翻萨达姆政权。但时过近三个月,对萨达姆恨之入骨的美国并无任何动静,颇令人费解。    另有原因    一般认为,美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未立刻对伊动手的原由,不仅与美需补充在阿富汗战争中所消耗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
期刊
孙玉玺去阿富汗赴任,竟没能给他送行,现在想来还觉得遗憾。  去年将近年末,阿富汗激战正酣的时候,编辑部决定请几位对阿富汗了解较深的学者和外交官,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个国家。我们的编辑范景峰联系到了前任驻阿富汗临时代办张敏;另一位人选,大家自然想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孙玉玺。  那时,张敏过着平和而充实的退休生活,每周几次在一所大学教普什图语。随和、恬淡,一件随意的夹克上衣,一点看不出曾经经历过的岁月和烽火。
期刊
受到过份呵护的孩子难以长大,对于银行,也是一样。  日本不久前取消对银行存款全额保护政策,就是要使银行少一些保护,多一点竞争,不失为明智之举。  今年4月1日开始,日本废除了自1996年以来实行的对银行存款的全额保护政策,改之以存款限额保护政策。这意味着,如果一家金融机构破产的话,储户在该金融机构的存款不再受到政府的全额保护,政府的存款保险机构只对1000万日元本息的定期存款提供保护。如果储户在这
期刊
9.11事件对美国的经济和公众心理的打击是沉重的,后遗症至今仍未完全消除。但美国也并非未从中谋得好处。阿富汗战争尚未完全结束,2002年伊始,布什就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三国"钦点"为支持恐怖主义的"邪恶轴心",随后,美国对伊拉克喊打之声不绝于耳,一场新的海湾战争如箭在弦,世界其他地区也陆续见到美国反恐大兵的身影......明眼人不难看出,美国的目的已绝不仅仅是"反恐"那么简单了,它显然是要把9.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