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欣赏走进幼儿生活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堂与幼儿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融合、渗透的有机组成。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给予孩子经典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支持、引导幼儿感受、欣赏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世界。
  一、挖掘日常生活中美的元素
  桌布的图案、童趣化的镜子等都成为日常生活中美的元素。可以通过细节的改变,激发幼儿主动改变身边事物的欲望,让幼儿在普通生活中培养艺术情趣。
  1 多元互动,区域材料中凸显艺术元素
  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丰富自己的经验,因此,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和灵魂。将艺术元素渗透到材料中,使材料体现出多元互动的特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感受力。
  2 由活动室向盥洗室、睡眠室拓展延伸
  在环境创设中,盥洗室、睡眠室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实际上,它们都是幼儿非常熟悉,且喜欢停留的地方。这些场所中富有新意的布置与设计,能巧妙地向幼儿传递出艺术的信息。
  造型与色彩是美术的两种基本语言,也是欣赏的最基本要素。睡眠室中,从室内整体色彩的运用到屋顶的灯饰都力图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在保证幼儿睡眠质量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欣赏的元素。墙裙、窗帘、枕套等的色彩运用简洁明快、协调统一;星形、花瓣形、月亮形等不同形状的灯具,让幼儿领略到生活中同一物品的造型变化。
  盥洗室中,除了童趣盎然、整洁明快的大环境,细节中也巧妙地将艺术的语汇渗透其中。形状各异的镜子,层次交错的绿色植物,造型别致、颜色迥异的水龙头,旋转、推拉、按压等不同的出水方式,让孩子在体验造型与色彩形式美的同时,也积累起更多艺术化的生活经验。
  二、营造蕴含艺术美的活动环境
  “生活即环境,环境即艺术”,可以把生活中的色彩、线条、材料、肌理等有机组织起来,在幼儿生活的各处,于细节中融入艺术的元素,使幼儿时刻浸润在具有形式美的环境氛围中,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
  1 由室内向户外的拓展延伸
  幼儿在园生活包括了入园、盥洗、进餐、饮水、如厕、睡眠、加餐、离园八个主要环节。将不同形式的审美元素融入到这些环节中,让幼儿随时接受“美”的视觉刺激,这种实效性是单纯的“欣赏课”所不能替代的。
  以入园、离园环节为例,楼道、门厅是幼儿入园、离园的必经之路。为了让幼儿在这种每日的“重复”中欣赏到美,我们在低矮的墙面上创设了“立体旋转名画拼图区”,幼儿每每经过都可以触动旋转拼图,欣赏变化中的大师作品。这种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体验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审美体验的需要。
  户外是幼儿最天然的学习场所。在户外儿童生态乐园——桐心园中,依次坐落着木工房、石头屋、道具坊、泥巴棚等,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表达,用木块、刨花、石头、陶土等多种自然材料进行独特的艺术创造。嬉水池周围的鹅卵石被幼儿绘成了青蛙、鲸鱼,废旧的地砖被幼儿用来制作成了石板画,粗大的水泥管穿上了艳丽的服装,废弃的水缸也绘制成了别致的景观。幼儿在这个清新、自然的环境中嬉戏、玩耍,美化自己的生活,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
  2 融合专业,创设儿童美术创意室
  儿童美术创意室呈现出互动性、多元化的艺术氛围,使幼儿时刻感受到视觉的满足。创意室的活动既有别于以教师预设为主、具有高结构性的集体美术活动,又不同于空间相对狭小、材料相对单一的班级美术区域活动。在创意室的绘画区、泥工区、综合材料制作区,幼儿不仅能接触到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决定与创作。
  三、让幼儿自主参与到艺术化的环境创设中
  班级主题墙是幼儿艺术作品最直观的展示方式,也是幼儿审美创造主体性的一种体现。班级主题墙的主题源于幼儿的生活体验,孩子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生活里种种人与物、情与景的理解、愿望,用自己的“天真之眼”发现生活中的美,既装饰了教室环境,更滋养了幼小的心田。此外,还可以将生活情境延伸到社会情境中,比如以各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进行主题化的设计,将审美教育从幼儿园的小环境引入到更广阔的文化世界中。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三种主要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下的政治行为决定着男女同龄退休政策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制度因素,包括宪法的原则性规定、行政决策制度、妇联组织的地位与参与方式等;利益因素,女干部、女工人及以男性为主体的决策部门所具有的不同利益;观念因素,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利益各方对性别平等和退休年龄关系的理解也即对实现男女平等途径的不同认识。由于社会性别观念的深入、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我国的发展
我园自2013年启动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以来,园本教研抓住核心内容,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讨活动。在园本教研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思考几个问题:(1)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教师需求,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2)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活动的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益?(3)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调整,形成可持续、可深入的教研活动?(4)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活
[摘要]冲突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同时,又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维护和社会的变迁。从长远来看,冲突对新规范、价值和制度,以及新群体结构与社会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运用冲突理论分析石油企业与资源所在地之间冲突现状及其成因,提出处理这些冲突的相应对策,对于双方构建和谐关系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冲突理论;石油企业;资源所在地;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 
一方庭院,四面花香,青砖绿瓦,古巷幽深。这儿有古色古香,也有温暖人心。这儿便是我的家,有着浓浓的中国味儿的家。  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对面老婆婆总是戴着一方朴素、泛白的粗布巾,样式古旧,素淡,极浅的青,针脚细密,一尘不染。而她的内心热络,在今年的端午,敲开了我家的门。她浅笑着递过一个小袋,说:“不值钱的小吃食,自己包的,想着给你们送点。”我惊喜,连忙道谢。她却脸红了,开心地说:“你喜欢最
[摘要] 信息是劳动供求双方从环境中搜寻的第一要素。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就业信息市场存在的非均衡性、非对称性、非转换性等“信息失灵”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构建IPI促进就业模式的任务、内容和途径,指出就业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载体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环境的安全性等是实现信息化就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信息失灵;IPI 模式;促进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邓小平理论产生于对中国问题的应对思考,在对中国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中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在解决中国问题中获得旺盛生命力。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问题意识,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问题意识;发展逻辑  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同样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
本园坐落于小区内,入园经由一条木质长廊,曲折通向幼儿园的广阔天地:一个偌大的操场上有蜘蛛网、秋千架、篮球架、大型滑梯等,主体建筑退居其后。  从入口进来后,直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天地”。园所总占地面积约5530平方米,教学楼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约占总占地面积的1/5。其他场地均供幼儿玩耍游戲。“超大”可奔跑的操场和远看“超小”的一个教学楼形成很大的对比。  本着“乐慧”的办园理念,我园在整个
摘要:《后汉书·西域传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篇论说佛教的专文。通过剖析《后汉书·西域传论》及其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范哗的佛教思想及其他与佛教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是一位佛学理论家,而非一名无神论者。  关键词:《后汉书·西域传论》;范晔;佛教思想  中圈分类号:B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5-0109-03    南朝刘宋时代的范晔以其《后汉书》扬名于世,
摘 要:实现陕南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是加快陕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兴市富民的必然选择,也是陕西省从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的必要途径。本文结合陕西省委、省政府立足于陕西大旅游的思路,通过对陕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提出了制定旅游规划、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区域联动发展,放活投入机制、广泛吸引各类资金进入旅游行业,“红色”融入“绿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
[摘要]教育是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中、在组织和自组织的互动中实现的。人与宇宙一体的系统存在性、社会发展性和现实存在形态决定了教育必须有明确且宏大的目标设定。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特性而主张发展“个性”、“本性”是抽象的,不现实的,更是有害的。  [关键词]教育;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目标设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2-0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