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分享”式语文课堂的构建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不断探索,以《预习导航》导学,将课堂分层设计成一个个自学分享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预习交流——目标揭示——自学分享——固化移情”的课堂模式,有效重构了学生的学。下面我以《最大的麦穗》为例,具体介绍“自学分享”式语文课堂的操作模式。
  一、精心设计预习单,让课前自学为分享奠基
  《最大的麦穗》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仅仅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缘事说理,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如何对待机遇的问题。
  事例是本文的主体,道理是本文的主旨,教路和学路也应遵循文路,由事及理。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单。
  二、有效组织学习活动,让课堂合作成为分享的翅膀
  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我根据预习单,设计了三个自学分享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完成字词教学,读好课文
  师:这篇课文将近500字,只有一个生字,相信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会写并理解生字词“麦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下面让我们来检测一下。
  (师出示:麦垄、沉甸甸、麦穗)
  (生读)
  (师出示图片,学生指认麦垄和麦穗,理解麦垄和垄的意思)
  师:像这样的一行小麦就叫麦垄。看看我们教室里的三组同学,将人去掉,桌子變成土,这就叫什么?
  生:垄。
  师:是啊,垄形似一条土龙,所以垄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龙,下面是土。
  (生交流书写方法)
  (打开预习单,学生默写“麦垄”)
  小组分享:出示他评流程,检测预习单的一、二两项:
  1.批改默写。完成第2项他评。
  2.同桌先查是否标好段落序号,再查生字描红扩词,交流难理解的词语,然后一起朗读课文,重读读错或没读好的句子。完成第1项他评。
  全班分享: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解决的方法。
  2.朗读长句子。
  制订评价的标准,采用预习自评,课堂互评的机制,将无法评估变为实实在在的评价,学生思想重视了,预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这个环节老师了解了预习情况,掌握了学生易读错的词“沉甸甸”和不理解的生词“麦垄”,采用了看图片联系实际的方式,高效地掌握了垄的意思和书写,真正体现了预习“以学定教”的出发点。
  学习活动二:交流批注,以问题梯度交流,深入事例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1~6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麦田、苏格拉底和弟子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动笔写一写批注。
  小组分享:(4人小组交流)
  1.通过哪些词句看出麦田有什么特点?
  2.通过哪些词句看出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提出了哪两个要求?
  3.透过哪些词句看出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
  全班分享:
  1.各组表述最佳答案。
  2.纵观各组表述,进行点评。
  这三个问题是教师对故事内容的准确把握,步步深入,不断上升。在交流的过程中配以“你们觉得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两个要求容易做到吗,为什么?”和“这样,弟子们能摘到一个最大的麦穗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这种点睛之问,将内容与道理的联系点也理解透彻了,为明理做好铺垫。
  此环节还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负责、组员补充的交流方式。充分预习和有效探讨进行结合,学生的回答条理清晰,理由充分,有广度,有深度。此过程不仅教学环节干脆利落,教师及时跟进,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能力也充分得到锻炼。
  学习活动三:关注表达,走进文字深处,明了写作特点
  自主学习:默读全文,找出所有含有深意的词句,体会其中隐含的意思,在书上写一写。(例如:麦地指人生)
  小组分享:(4人小组交流)
  根据课堂所得,调整补充,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一组找得多,由写字最快的同学以最简单的方式记录。
  全班分享:
  1.各组展示。
  2.纵观各组表述,进行点评。
  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方求索,课堂交流也十分热烈,学生找出了几十处。一组交流:“麦地”指人生;“麦穗”指机会;“满是沉甸甸的麦穗”指人生中有很多很好的机会;“最大的麦穗”指最大的机会,远大的理想;“麦地的尽头”指走完了人的一生;“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指人生中有很多好机会;“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机会;“颗粒饱满的麦穗”指非常好的机会。其他组补充:“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指把握住机会;“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指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只许进不许退”指人生没有回头路;“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指人的一生中肯定有一个机会是最大的……
  学生在分享中对蕴含的道理有了全面的理解,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最后一段文字。对于预习中的难点把握准确,及时给予方法,降低难度,拓宽思维,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处在思考的兴奋状态。最后让学生讨论本课的主要写作方法,也水到渠成。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设计预习单——课前预习——交流预习——自学分享——当堂检测”的流程,围绕预习以学习活动的方式开展自学分享,将课前和课堂紧紧地连成一条线,以学习活动的形式推进学生自学和交流,教师适当补充,引导深入,使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最让人欣喜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室真正成了学室,课堂成了学堂,教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这样的课堂模式底下隐藏着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建设着真正的“学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教学中诚有“师”与“生”、“教”与“学”之关系,姑且不谈动态的“师”与“生”角色与动态的“教”与“学”的关系,单单就谈我们固有的师生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得”。  “师得”为先:贵在教学价值的发现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教师应是文本的知音。”(方智范语)需要教者在课前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重点,找到切入点。以此
期刊
“五四”以降,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并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其求真务实的育人观念,行知合一的教育实践,成为当代乃至后世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理论来源  “生活即教育”理论,最早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说。但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和国情,大胆地加以改造,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把它翻了个筋斗”,用“生活即教
期刊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迅速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也充分提升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自由度。21世纪初叶的10年,伴随着互联网广泛地渗入现实生活,中国公民的精神生活加速刷新。尤其是近两年,信息高速公路趋向开放,网民迅猛扩增,以“给力”“hold住”为标志的网络新词和短语蜂拥而至;伴随着多元思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即兴邂逅而灵性迸发,这象征着一个思想自由、表达个性的全新时代的到来。网络词汇是全球化
期刊
【理念】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金刚钻是有一支“神笔”。  我一贯认为,中国语文老师要有过硬的“中国功夫”!我给自己定位“当好老师”要炼成或拥有“三铁”,即铁笔——能写文章,铁嘴——能做讲座,铁课——能上好课。铁笔,是我的重要的金刚钻,对我的铁嘴、铁课的炼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近些年,经济膨胀,物欲横流,不少人迷失方向,泯灭良知,教师职业也一度受到非议,甚至
期刊
设计背景  1.面向群体:学生  2.学科:传统文化  3.课时:1课时  4.年级:五年级  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对联,懂得“生活处处皆学问”,搜集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
期刊
2012年8月,我校成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确立了首批实验班和实验教师。我没有赶上“头班车”,是第二批申请加入实验的。参与实验,无论是从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还是从学生阅读成长方面来讲,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在实验中,懂得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则是头等大事。  一、好事做顺——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从经济上得到支持  最初,我很想让我的班级加入实验行列,很想让我班的孩子们涉猎那一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是学话、听话、增强表达自信心的基础。口语交际如此重要,值得每个启蒙教学的语文老师高度重视。笔者谈谈实践中探讨所得的体会,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商榷。  一、情境创设,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
期刊
关于文本的解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童话的解读先要读懂文本,读懂作者的用意,才能确定要传授的内容。下面以其执教的《去年的树》为例,谈一谈童话文本解读的有效方式。  一、解读关键词,领悟作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怎样找准关键词句?怎样体悟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那就是要练就一双慧眼,一下子
期刊
在“中华颂·经典诵读山东省总决赛”中,高密市立新中学55名同学表演的大型配乐朗诵《木兰诗》获亚军,同时获“最佳演绎奖”。这一成绩的取得,再一次将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风起云涌,亮点纷呈。最近,在高密市教科院举行的“书法与写作竞赛”和以“感恩·爱”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中,密水街道分别获中小学个人组、团体组一等奖,尤其是在“情景剧表演”中,孩子们
期刊
语文是一种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分别对应直觉感受层次、自在领悟层次、精神升华层次。借用李先生的三个层次论,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我们是否可以用三重境界来观照这种“美”的层次。当然,这三层境界的美在课堂上绝不是平面的铺设,而应该是立体的构建,不是跳跃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润物無声般的文化滋养后的逐级攀登。  一、在语言的狂欢中走向语言的深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