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童话类文本解读的有效方式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本的解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童话的解读先要读懂文本,读懂作者的用意,才能确定要传授的内容。下面以其执教的《去年的树》为例,谈一谈童话文本解读的有效方式。
  一、解读关键词,领悟作者意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要求。怎样找准关键词句?怎样体悟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那就是要练就一双慧眼,一下子瞅准文本中的关键词,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感悟文本。
  王崧舟在解读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时,抓住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天天”进行深度咀嚼,让学生从朴实的文字中读懂作者的真实意图,领悟文字背后深刻的内涵。
  课伊始,以“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為母体,预设各种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当太阳升起时,当月亮挂上树梢时,当冰雪融化时,当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的情景。如此顺势拓展,使课文中原本单一的场景,因预设的种种场景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强化了“天天”的意义。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当鸟儿再也看不到树时,教师再次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品读结尾,引导学生体会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鸟儿对过去的一切记忆犹新,可惜树已不在,让学生在思考和感受中深刻体悟鸟儿和树永恒的友谊。
  二、解读提示语,感受留白魅力
  大部分童话故事,都会恰当地运用提示语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各具特色。阅读童话故事时,借助提示语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中,作者一反常态,不写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难道作者不明白提示语的好处吗?
  王老师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一独到之处,教学时,先让学生把关于人物心情、表情的提示语加上,然后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添加后的提示语,学生读鸟儿的话,读出提示语的味道。当树提出约定,她是如此的——爽快;当鸟儿飞回来,却不见大树时,她是如此的——迫不及待;当她得知树被拉到工厂时,她是如此的——惶惶不安;当大门告诉她树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时,她是如此的——心如刀绞,鸟儿对大树的感情是如此——深厚。最后,他智慧地点拨学生,加上提示语虽然能读出童话的味道,能帮助大家更直接地体验到鸟儿与树这种感情的唯一、友情的珍贵,但束缚了众人的想象力。作者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不是作者不会,而是用这样浅近的描写,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因为这留白,带给了我们这么美的感受,带给了我们这么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
  三、解读拓展点,激发奇特想象
  童话故事有着奇妙丰富的想象,怎样合理地解读文本,让学生从中获得神奇的想象力。找准故事中的拓展点,精心设计一两个有趣的话题,让学生练习写话,可以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王老师教学《去年的树》时,设计了一个别具匠心的话题让学生练笔。他深情地问:“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并用上‘特别’这个词语。”一生这样写道:“树长得特别茂盛,郁郁葱葱的,引人注目。鸟儿呢,长得特别小巧玲珑——像个小天使。”学生交流后,王老师要求大家借鉴这个同学的写法,试着修改一下自己写的树和鸟的外貌,先写“特别怎么样”,然后具体地写“怎么样”。最后总结:孩子们,森林里有千万棵树,而我们的鸟儿只为这一棵树唱歌,他长得特别——茂盛。森林里有千万只鸟,而我们的树只喜欢听这一只鸟儿为他唱歌,她长得特别——小巧玲珑。在千万棵树中遇见这样一棵树,在千万只鸟儿中遇见这样一只鸟儿,这是一段多么深的缘分哪!
  王老师基于儿童,基于童话的角度深层次解读童话类文本,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现实“高度”,还关注了学生可能生长的“高度”,让学生在童话王国里像春日的竹子一样拔节长高。
  作者简介:杨静,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副校长;褚晓泓,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作文指导课难上,难在头绪太多,关系复杂。如何抽丝剥茧,厘清头绪就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就以笔者获得“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案例《如何写出情节的波澜?》为例来谈谈作文指导课中必须要厘清哪些关系。  一、指导与训练的关系  笔者认为,作文指导课的核心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某种技法完成作文的过程。而检验作文指导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否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师课上所教的作文技法
期刊
瑞吉欧,这座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城,而今已成为全世界幼教工作者心驰神往的地方。在瑞吉欧,教师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他们努力倾听孩子的声音,认真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在倾听中感悟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让孩子尽快地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   作为伙伴的教师,瑞吉欧有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这句话正道出了我们苦苦追寻的教育原点——“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儿童,是自然人,是社会人,是天生
期刊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所以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鉴赏。江苏高中语文教科书开设了“唐诗宋词选修”,充分诠释了当前新课改的方向。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许多教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
期刊
教学中诚有“师”与“生”、“教”与“学”之关系,姑且不谈动态的“师”与“生”角色与动态的“教”与“学”的关系,单单就谈我们固有的师生角色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得”。  “师得”为先:贵在教学价值的发现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凝聚着教师的学识和智慧。“教师应是文本的知音。”(方智范语)需要教者在课前深度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重点,找到切入点。以此
期刊
“五四”以降,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倡导并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其求真务实的育人观念,行知合一的教育实践,成为当代乃至后世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理论来源  “生活即教育”理论,最早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说。但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现状和国情,大胆地加以改造,去粗存精,推陈出新,“把它翻了个筋斗”,用“生活即教
期刊
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迅速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和思维空间,同时也充分提升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自由度。21世纪初叶的10年,伴随着互联网广泛地渗入现实生活,中国公民的精神生活加速刷新。尤其是近两年,信息高速公路趋向开放,网民迅猛扩增,以“给力”“hold住”为标志的网络新词和短语蜂拥而至;伴随着多元思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即兴邂逅而灵性迸发,这象征着一个思想自由、表达个性的全新时代的到来。网络词汇是全球化
期刊
【理念】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金刚钻是有一支“神笔”。  我一贯认为,中国语文老师要有过硬的“中国功夫”!我给自己定位“当好老师”要炼成或拥有“三铁”,即铁笔——能写文章,铁嘴——能做讲座,铁课——能上好课。铁笔,是我的重要的金刚钻,对我的铁嘴、铁课的炼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近些年,经济膨胀,物欲横流,不少人迷失方向,泯灭良知,教师职业也一度受到非议,甚至
期刊
设计背景  1.面向群体:学生  2.学科:传统文化  3.课时:1课时  4.年级:五年级  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对联,懂得“生活处处皆学问”,搜集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
期刊
2012年8月,我校成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确立了首批实验班和实验教师。我没有赶上“头班车”,是第二批申请加入实验的。参与实验,无论是从教师进行语文教学,还是从学生阅读成长方面来讲,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在实验中,懂得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则是头等大事。  一、好事做顺——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从经济上得到支持  最初,我很想让我的班级加入实验行列,很想让我班的孩子们涉猎那一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是学话、听话、增强表达自信心的基础。口语交际如此重要,值得每个启蒙教学的语文老师高度重视。笔者谈谈实践中探讨所得的体会,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商榷。  一、情境创设,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