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国小说是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苏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思想上、审美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给人以极大的享受。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要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深化外国小说教材中的专题,真正塑造高中生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阅读主体;塑造策略;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个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就是要注重教师的“导”,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些要求既强调了学生“个体”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又对阅读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文本展示了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生存方式。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真正引导学生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奠定主体地位,
一、巧用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外国小说欣赏”所选课文大多为节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靠课堂上教师的一张嘴学生是感受不到文学的魅力的。“读一部好的作品,在你捧起之前与合拢之时,你已判若两人了。”这句话指的是阅读完整的作品。阅读完整的作品和只读作品的一个节选片段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学习《娜塔莎》时,如果只从《娜塔莎》这一斑去窥《战争与和平》这一全豹的话,不仅不能深刻认识主人公的形象,更不能领略到《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巨大魅力。这时,课外的补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比如,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看电影《战争与和平》辅助学生阅读,就能使学生快速感受到《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的魅力。因为,在将近三小时的观看中,学生不仅能看到娜塔莎从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变成成熟的妇女的全过程,而且还能感受到宏大的战争场景。这样就既解决了理解“人物”这一小说元素的任务,还加深了学生对“场景”这一小说元素的理解,让学生声临其境感知文本内容,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深化知识融合,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人物特征
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进行比較、分析,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中深化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将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教学效果会很好。
例如,高尔基《丹柯》中的丹柯是一个把生命献给大家却不被理解的人物形象。高尔基正是借这一人物形象批判了无知的族人,同时也给丹柯这一英雄形象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丹柯这一人物形象与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物夏瑜是何其相似!结合《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部作品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等方面的异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阅读感悟。
一是《药》是通过茶客的交谈从侧面表现夏瑜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悲剧命运——这是因为夏瑜在小说中只是一条暗线,小说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愚昧应引起疗救的注意;《丹柯》则是通过从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宣扬献身精神。二是夏瑜虽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革命没有成功——这与《药》揭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是一致的;《丹柯》中丹柯经过努力终于带领族人迎来了胜利——这与作品宣扬的英雄主义是一致的。三是两人都为大家献出了生命,而且都没得到大家的理解,所以两人都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只是夏瑜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丹柯则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尤其是夏瑜的坟头出现了花环,丹柯的心成了火星,这都预示着革命之火没有熄灭。
总之,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此方法,对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赏,从中发现差别或共性,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依托阅读欣赏,优化自身的阅读主体地位。
三、联系小说背景,引领高中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
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应该着重帮助学生读出文学的味道,找到阅读“这一篇”的要点,通过架设桥梁使学生到达文学的彼岸。为此,要把文学和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了解作者的思想与心理,还原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背景,以作者的人生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例如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理解小说往往可以很快出现碰撞。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和葫芦》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只能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学生阅读前或阅读后,教师这样问一问学生:你有过自己心爱的东西被毁灭的感受吗?你有过兴趣和爱好被扼杀的经历吗?面对这类问题,大多数学生会放飞联想和想象,再创情境,移情体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奠定阅读主体地位。
四、明确课堂提问方式,挖掘小说教学深度
课堂提问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教师提问时要考虑所设问题是否切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注意适度,选准角度,创设梯度,挖掘深度。教学外国小说该怎么提问以及提问的目的是什么等,的确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桥边的老人》描绘了桥的这一边,战火纷飞,老人留下来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只要过了桥,至少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宁可以说,一座桥,分隔了生和死,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奈何桥”桥的一头是故乡,桥的另一头是为躲避战争的避难所,那么老人此时该何去何从呢?而且文中告诉我们的是老人没有过桥,这又是为什么呢?品味一下老人现在的情感变化,想象一下老人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境遇呢?一般地讲,直接指向文本的提问应该始终紧扣文本,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一步步走进作品,深入理解和评价作品,真正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培养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关于《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语文资源优化,要在考虑课堂上如何教学的同时,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真正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塑造高中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雯雯. 《外国小说欣赏》课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D]. 2016.
[2] 王雷,王婷婷. 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策略[J]. 考试:高考文科版,2015(12):36-37.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阅读主体;塑造策略;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个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就是要注重教师的“导”,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些要求既强调了学生“个体”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又对阅读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文本展示了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生存方式。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真正引导学生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奠定主体地位,
一、巧用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外国小说欣赏”所选课文大多为节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靠课堂上教师的一张嘴学生是感受不到文学的魅力的。“读一部好的作品,在你捧起之前与合拢之时,你已判若两人了。”这句话指的是阅读完整的作品。阅读完整的作品和只读作品的一个节选片段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学习《娜塔莎》时,如果只从《娜塔莎》这一斑去窥《战争与和平》这一全豹的话,不仅不能深刻认识主人公的形象,更不能领略到《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的巨大魅力。这时,课外的补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比如,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看电影《战争与和平》辅助学生阅读,就能使学生快速感受到《战争与和平》这部巨著的魅力。因为,在将近三小时的观看中,学生不仅能看到娜塔莎从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变成成熟的妇女的全过程,而且还能感受到宏大的战争场景。这样就既解决了理解“人物”这一小说元素的任务,还加深了学生对“场景”这一小说元素的理解,让学生声临其境感知文本内容,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深化知识融合,在比较阅读中把握人物特征
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进行比較、分析,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中深化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将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教学效果会很好。
例如,高尔基《丹柯》中的丹柯是一个把生命献给大家却不被理解的人物形象。高尔基正是借这一人物形象批判了无知的族人,同时也给丹柯这一英雄形象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丹柯这一人物形象与鲁迅的小说《药》中的人物夏瑜是何其相似!结合《药》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部作品在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等方面的异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阅读感悟。
一是《药》是通过茶客的交谈从侧面表现夏瑜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悲剧命运——这是因为夏瑜在小说中只是一条暗线,小说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愚昧应引起疗救的注意;《丹柯》则是通过从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宣扬献身精神。二是夏瑜虽然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革命没有成功——这与《药》揭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是一致的;《丹柯》中丹柯经过努力终于带领族人迎来了胜利——这与作品宣扬的英雄主义是一致的。三是两人都为大家献出了生命,而且都没得到大家的理解,所以两人都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只是夏瑜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丹柯则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尤其是夏瑜的坟头出现了花环,丹柯的心成了火星,这都预示着革命之火没有熄灭。
总之,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能更好地揭示知识规律,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此方法,对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赏,从中发现差别或共性,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能依托阅读欣赏,优化自身的阅读主体地位。
三、联系小说背景,引领高中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
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应该着重帮助学生读出文学的味道,找到阅读“这一篇”的要点,通过架设桥梁使学生到达文学的彼岸。为此,要把文学和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了解作者的思想与心理,还原作者的经历和作品的背景,以作者的人生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例如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理解小说往往可以很快出现碰撞。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和葫芦》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只能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学生阅读前或阅读后,教师这样问一问学生:你有过自己心爱的东西被毁灭的感受吗?你有过兴趣和爱好被扼杀的经历吗?面对这类问题,大多数学生会放飞联想和想象,再创情境,移情体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奠定阅读主体地位。
四、明确课堂提问方式,挖掘小说教学深度
课堂提问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教师提问时要考虑所设问题是否切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注意适度,选准角度,创设梯度,挖掘深度。教学外国小说该怎么提问以及提问的目的是什么等,的确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桥边的老人》描绘了桥的这一边,战火纷飞,老人留下来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只要过了桥,至少可以获得短暂的安宁可以说,一座桥,分隔了生和死,是一座“生死桥”,是一座“奈何桥”桥的一头是故乡,桥的另一头是为躲避战争的避难所,那么老人此时该何去何从呢?而且文中告诉我们的是老人没有过桥,这又是为什么呢?品味一下老人现在的情感变化,想象一下老人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境遇呢?一般地讲,直接指向文本的提问应该始终紧扣文本,要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一步步走进作品,深入理解和评价作品,真正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培养学生在欣赏外国小说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关于《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语文资源优化,要在考虑课堂上如何教学的同时,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真正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塑造高中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雯雯. 《外国小说欣赏》课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D]. 2016.
[2] 王雷,王婷婷. 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策略[J]. 考试:高考文科版,2015(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