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围绕在城市周围的农村规划已成为规划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农村规划面临的问题,提出几点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 建设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新农村规划不是一乡、一镇、一村孤立进行的,它们是市、县域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新农村规划,必须深入了解村庄现状,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提出适合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出适宜农村发展的特色规划。
1 新农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区域资源、文化和地理特点差别明显,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有些已经完成产业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变,率先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广大农村,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困难。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观念落后,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
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措施,往往导致路径跟随、盲目投资建设现象,造成无谓的浪费和建设的混乱无序。所以,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的制定迫在眉睫,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和依据。
2 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六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村庄、新组织、新环境和新服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村直接变成城市,或是在面貌上接近城市,而是要建设成更适合人居住的田园小镇。
2.1 明确思想,科学指导
根据乡镇和村庄经济的形式的发展要求,要从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全局出发,综合进行乡镇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乡镇和村庄建设,逐步改善广大乡镇和村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好集镇,为现代农业化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基地,为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寻找就业的机会,避免农民大量的流入城市,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积极创造条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有步骤有计划的把新农村规划好建设好。
2.2 以人为本,合理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那么,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二要尊重普通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度,明确农民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不能搞大包大揽,为了迎合长官意志、业主主意而牺牲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新农村规划就是使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科学、有序,使我国的城市化沿着完善、健康的道路向前推进。
2.3 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配置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农村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延伸下移城市公共服务和统一规划配置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
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
2.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新农村规划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遵循农业的特有规律来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農村规划必须考虑农村自然开放空间、农村自然尺度、农村地理形态及其联系,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农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与空间使用上的混合,空间布局与分配比例的特殊规律等等。
此外,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产业特色、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差异,既要使农村特有的地容地貌和自然风景得以保存,又要是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还要使整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息得以延续。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不同,资源状况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对农村建设发展分步规划、逐步推进,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状况、经济情况背景等因素,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设方案。
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分别是:现代农业主导带动型、休闲农业主导带动型、畜牧养殖主导带动型、休闲渔业主导带动型、工业企业主导带动型、商贸流通主导带动型、民族特色主导带动型、历史资源主导带动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参考、借鉴各地涌现的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但注意不能走向模式化。
2.5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要节约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开发。从区域层面上划定禁止建设区,并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农田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的同时,对农村将来发展用地的数量与类型做出科学的预测,及时整理闲置、废弃建设用地,以便合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实现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调整,注重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进行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时要从功能分区、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合理布局农民的土地。同时,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适合新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切实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其次,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而提高农业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6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新农村规划要从环境与区域空间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绿化、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村域内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实现道路路面硬化,并进行道路断面综合设计;建立符合国家水质要求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保障水质,供水到户;建立完整合理的排水系统,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结合周边城镇市政设施进行集中供暖,或利用太阳能、沼气等进行分户供暖和作为燃气;建立一套有序、完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处理体系;在主要道路两侧及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结合村庄出入口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布置集中绿地广场;进行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
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和周边公共设施配套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坚持分散和共享相结合的布局原则,以服务全覆盖为目标,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行政、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事业。
3 小结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其战略意义,又要充分分析解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建彬,张红梅 新农村规划要义的几点思考 山西建筑[J] 2007(33);
[2] 洪音 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 城乡建设[J] 2008(5);
[3] 房志勇,程琛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技术[J] 2009(38);
关键词:新农村 规划 建设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新农村规划不是一乡、一镇、一村孤立进行的,它们是市、县域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新农村规划,必须深入了解村庄现状,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提出适合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出适宜农村发展的特色规划。
1 新农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区域资源、文化和地理特点差别明显,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有些已经完成产业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变,率先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广大农村,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困难。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观念落后,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
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措施,往往导致路径跟随、盲目投资建设现象,造成无谓的浪费和建设的混乱无序。所以,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的制定迫在眉睫,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和依据。
2 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六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村庄、新组织、新环境和新服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村直接变成城市,或是在面貌上接近城市,而是要建设成更适合人居住的田园小镇。
2.1 明确思想,科学指导
根据乡镇和村庄经济的形式的发展要求,要从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全局出发,综合进行乡镇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乡镇和村庄建设,逐步改善广大乡镇和村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好集镇,为现代农业化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基地,为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寻找就业的机会,避免农民大量的流入城市,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积极创造条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有步骤有计划的把新农村规划好建设好。
2.2 以人为本,合理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那么,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二要尊重普通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度,明确农民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不能搞大包大揽,为了迎合长官意志、业主主意而牺牲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新农村规划就是使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科学、有序,使我国的城市化沿着完善、健康的道路向前推进。
2.3 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配置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农村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延伸下移城市公共服务和统一规划配置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
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
2.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新农村规划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遵循农业的特有规律来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農村规划必须考虑农村自然开放空间、农村自然尺度、农村地理形态及其联系,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农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与空间使用上的混合,空间布局与分配比例的特殊规律等等。
此外,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产业特色、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差异,既要使农村特有的地容地貌和自然风景得以保存,又要是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还要使整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息得以延续。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不同,资源状况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对农村建设发展分步规划、逐步推进,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状况、经济情况背景等因素,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设方案。
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分别是:现代农业主导带动型、休闲农业主导带动型、畜牧养殖主导带动型、休闲渔业主导带动型、工业企业主导带动型、商贸流通主导带动型、民族特色主导带动型、历史资源主导带动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参考、借鉴各地涌现的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但注意不能走向模式化。
2.5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要节约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开发。从区域层面上划定禁止建设区,并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农田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的同时,对农村将来发展用地的数量与类型做出科学的预测,及时整理闲置、废弃建设用地,以便合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实现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调整,注重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进行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时要从功能分区、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合理布局农民的土地。同时,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适合新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切实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其次,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而提高农业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6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新农村规划要从环境与区域空间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绿化、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村域内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实现道路路面硬化,并进行道路断面综合设计;建立符合国家水质要求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保障水质,供水到户;建立完整合理的排水系统,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结合周边城镇市政设施进行集中供暖,或利用太阳能、沼气等进行分户供暖和作为燃气;建立一套有序、完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处理体系;在主要道路两侧及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结合村庄出入口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布置集中绿地广场;进行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
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和周边公共设施配套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坚持分散和共享相结合的布局原则,以服务全覆盖为目标,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行政、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事业。
3 小结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其战略意义,又要充分分析解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建彬,张红梅 新农村规划要义的几点思考 山西建筑[J] 2007(33);
[2] 洪音 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 城乡建设[J] 2008(5);
[3] 房志勇,程琛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技术[J] 2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