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里透视《闲意》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末“江湖派”诗人叶绍翁的七绝《游园不值》,历代人们口耳相传,妇孺皆知。
  应嫌屐齿印苍苔,
  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种行文风格,用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的文字,把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情景交融,极富画意。
  中国诗讲究画意。这首诗研读犹如嚼枚橄榄,品味无尽。诗中描绘了一个场景: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这种诗景看似普通,而一下折画面涵味无穷:正当诗人惆怅而郁闷时,一枝杏花露在墙头,给人想象出满园的春色。尽管说园门关得紧,可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作者叶绍翁不简单,《宋元学案》,“号靖逸,龙泉人,其学出于水心(叶适),而西山真氏与之最厚,尝著《四朝闻见录》。”《四库全书总目》 “绍翁与真德秀遊,故其学一以朱子为宗。”叶绍翁在理学上,受到了大理学家真德秀(西山)的重大影响。而这首小诗讨论的正是“尊德性”的醇之又醇的“存养”之学。诗人用形象的艺术语言,把这个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分深刻地阐述出来了。它之所以流行开来,固然由于它的艺术性,令人作种种遐想;更为重要的是,南宋之后,历代以来,宋儒理学为历代官方所推行而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首诗易于为这种社会和它的读书士子所喜爱而加以推广,以致流行开来。
  叶绍翁是尊崇永嘉“四灵”的“江湖派”诗人,“独喜贾岛,姚合之诗,……‘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唐宗。”这倒使我想起贾岛那首有名小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从标题来看,无独有偶,一个是“不值”,一个是“不遇”;只是两人所写的隐者不同:一个是闭门不出在家居养的读书士子,一个是藏于深山白云之中的药师。这是由于两位诗人所居时代不同,崇尚的不同。贾岛以高山白云来烘托药师的高尚情操。叶诗以柴扉不开,春色满园,红杏出墙,把园主那种“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理学家的精神面貌,十分具体而鲜明地展现出来。
  诗人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更不谈观赏园内的春花。幽默风趣的是,诗人把理由归咎为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了一个好的铺垫。
  所有读诗人都喜欢后两句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奇特构思,把“春色”和“红杏”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人们无限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喻示着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由扫兴到得兴,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这种精神奇遇的,成就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可以想象,诗句中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诗人着高齿的木板鞋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柴扉,而久久不见打开。诗人还善解人意,同时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
  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一枝红杏探出墙头,正是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然而这首小诗最能体现宋代诗学那种“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好点化前人成句的特点。假若留心宋词的话,从其中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同朝陆游的《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
  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
  钱钟书先生著《宋诗选注》:“这是古今传诵的诗,其实脱胎于陆游《马上作》: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第三句写得比陆游的新警。”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然而所谓非大家一旦对生命与诗句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难得的奇迹。
  钱先生没把叶诗的前两句同陆游的另一首《闲意》前两句:“柴门虽设不曾开,为怕行人损绿苔”作比较。
  查一查《闲意》早于《马上作》十年,于淳熙四年十一月作于任所成都。叶在《四朝闻见录》乙集“陆放翁”一篇中,这样记载陆游:
  “……好结中原豪杰,以灭虏自誓。……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书肆流传,或得之以御孝宗,上乙其处而韪之。……或以其交遊非类,为论者所斥。”
  可以看出,他对陆当时当地遭受诽谤、排挤,一种落寞无聊的处境和心情是十分了解的。从叶的前两句诗,可以看出,他对陆表达这种落寞无聊心情的这首《闲意》诗,印象是多么的深呵!我们能说叶在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没有从《闲意》前两句得到启示和引发吗?
  尽管叶的四句诗,基本上是陆游的两首诗句的“词意改头换面”,字面上似乎是一种“旧货充新”;但是,叶诗在立意上“增进”了议论,提炼了境界。应该说,这是诗人的本来意图,与陆的两首诗的用意是根本不同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说:“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叶诗容易使人忽略它的议论。诗人见不到园主,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精神状态如何,诗人无法去写,而是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纯景物描写,来托喻园主的精神面貌。这实际上是以孟子的“居移气,养移体”的理论,来阐明主通过居养改变自己的气质和体魄。柴扉不开,苍苔无损,想必园主方寸亦无扰,其精神焕发,犹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实际上是论证陆象山“此心于日用间戕贼日少,光润日著”。这种托喻手法,设譬精警,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深折透辟,如此具体,真叫人伸手可握,要人照着去做,并给你一个下手处。这种深折透辟的议论,就连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类的议论也觉稍逊一筹!既是抽象思维,又是形象思维,并以形象思维表达抽象思维:既有唐人的意兴,又有宋人的议论。
  陆游的两首诗,只是实际场景的白描(《马上作》),和由于鼓吹恢复失土而受到官场上排挤,冷落的现实生活的写照(《闲意》)。叶诗却是对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学家的精神境界的向往。诗人设置的竹篱茅舍在哪里?园主是谁?是别的什么人,抑或诗人自身?这种茅舍与园主都是现实生活中子虚乌有的,只是诗人艺术化了的境界。其手法与姜白石把杜甫诗句点化补缀成:“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的艺术境界,是同一机杼。尽管诗人运用点化了陆诗,但诗人独立地进行了艰苦的创作,以意驱使陆游诗句争效自己笔下,而为诗人所用,诗人设计好自己的理想境界,陆游诗句只是听任他摆布的他山之奇珍异草和嶙峋怪石而已。诗人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面目,自己的议论和境界,而这些与陆诗却没有丝毫的相似之处,更说不上对陆诗有什么“旧货充新”之嫌。
  本文主要探讨这首小诗的本义和追踪它的写作过程,并揭示它与贾诗的一些联系和它们各自于手法上的不同。贾诗尽管在二十字中,精心设置了自己与童子的问答,并竭尽其转折之能事,但它毕竟是由“松下问童子”而起兴,这种“由直寻”的方式去展开诗文。其表现手法显得“真朴自然”。叶诗向贾诗学习,用具体的形象,把园主的精神面貌,十分具体而鲜明地展现出来。但在考虑如何地点化借用陆游诗句,用以说明和勾勒出诗人所向往的理学家的精神境界上尤为“刻露见心思”。贾诗从生活中特定的场景起兴感发。叶诗是从理学家的议论和境界出发,从“概念而出以想象”的理论出发,去点化借用陆游诗句;同时,陆游诗句又为这种议论和境界提供了“材料”,对这首小诗的写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叶诗学贾诗写隐者,但它的主题,却不象贾诗那样单纯,只是抒发对隐者的洁身傲世的钦敬之情;它除了这种钦敬之情,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时代内容,即理学家的议论和境界在焉。我们如果只是从洁身傲世和钦敬之情,去审计这首诗的字法,这就游离出了它的本义,使它与贾诗主题上的区别模糊了,从而扯断了它跟当时的社会及思想界相联系的脐带。我们应该通观全诗的上下文气,摸清诗人的理学家的议论和境界这种写作意图,去审订它的字法,才能辨清它的时代环境,体认它与贾诗的迥然不同处;唯其如此,也才能切合它的本义。
其他文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笔者对“校长”一职的角色把握有以下几点体会:   确立发展总目标,规范办学行为  我们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规范+特色,合格+特长的少年儿童。学校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是当今校长思考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理论成果,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无穷的
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没有无用的人才。在洛阳南宫,一次宴会上,汉高祖刘邦在谈到自己为什么得到天下时曾有这么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公等知一不知二,据我想来,得失原因须从人上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运饷至军,源源不断,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功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一范增,倘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败。”  刘邦的用人之道,
2010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麻江县教育和科技局组织的麻江县中小学校校长赴西南大学的培训,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并随团到重庆南开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初三时间紧任务重,备课组一合计,决定整合教材,删掉一些非讲读课文,让学生课下自读,第四单元的《致女儿的一封信》,就打算让学生课下自学。  上课的预备铃响过后,我来到教室,孩子们课本已打开,眼睛晶亮地看着我(学生一向如此,每次语文课都这样),站在讲台上,我笑着说:“《致女儿的一封信》,咱们课上不讲了,课下自学,好吗?”  一下子,学生的眼神黯淡了下去,一阵沉默。我扫视一遍,从他们眼睛里我读出了失望,
什么是学生数学气质?数学气质主要有:态度、自信心、意志、毅力、创造能力、自我反省,对数学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数学气质的养成,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气质,笔者就态度、自信心、创造能力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  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1、激发兴趣,提高认识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来源于对数学的兴趣及对数学的认识,学生如果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学了没用,
在体育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游戏的作用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遵循的原则  虽然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但并不是任何形式都适合教学活动,为了便于教学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在创编和选择体育游戏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要健康。只有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对于那些无意义的
阅读是课堂教学有益、有效的补充和延伸,是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面,拓展心灵空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在“减负”条件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都应把图书工作放在首要地位。  学校应当充实图书,开放图书,形成校园浓郁的智力氛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图书室的意义,指出:“在农村学校里,首先要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的。我喜欢这句话,并把它作为我当班主任的工作准则。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个性强,为人处事与众不同,喜欢标新立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处理方式,经常与学校的纪律要求相抵触,弄得班主任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当班主任的每一天里,我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学生出什么意外,电视新闻、网
情景事例rn[镜头三]这是今年秋季开学后不久,我当上高三·12班班主任大约一个月后,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个真实案例.
如果把美国教育评价之父——拉尔夫·W·泰勒首创教育评价这一术语和进行“八年研究”作为系统的教育评价开端的话,那么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至今,已出现了许多评价模式:L. D. Stufflebeam的CIPP模式、M. Scriven的目标游离模式、R.E.Stake的应答模式以及Owens & Wolf的反对者模式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四代评价理论在对传统评价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了。该理论旨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