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学”模式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策略,它包括独学、对学、群学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实施,对实现课堂分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巧妙运用这三种方式进行教学对信息课堂的高效开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独学;对学;群学;高效课堂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小猫出题》为例,从独学、对学和群学三方面谈谈“三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独学”巩固,走进课堂
导学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被广大的一线教师广泛应用于实际课堂之中,而导学案的设计则为学生独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1]导学案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紧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和知识储备进行择优选题,紧扣“巩固”二字进行实施。在《小猫出题》这一课中,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变量和随机数两个知识点。课前教师事先给学生纸质的导学案,分发一段微视频进行独学,完成背景、角色的导入和创建,这是在前几节课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独学的指导,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独学之前设定好目标,对学生进行独学前的激励。如:
独学目标:
1.我会导入舞台背景、角色,会创建新的数字角色
2.我会编写简单的判断脚本,判断算式正误
在新授开始之前,通过巩固学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侧重地进行交流与讨论。
最后独学环节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再学习的动力,以达到激励、引导和提高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广泛探究意识。
二、“对学”提升,互助讨论
其实独学和对学有着互不可分的紧密联系,独学是对学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有效地进行对学前提是进行深度独学。在独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学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地对学。对学不仅包括独学成果的分享,还包括对对方同学的质疑。
当然,对学的问题需要建立在独学问题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合理设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助讨论,甚至可以在探讨中重新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问题出发,有所感,有所得,以达到知识的结构重组和拓展升华。
如在学生独学完之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抛出问题:“你认为这个程序还存在什么方面的缺陷吗?”(这里要求学生答到不能改变加数的值)学生则可以进行自主发挥,而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学生可以在预习书本的前提之下进行修改,邻座同学进行优差之间的互助,完成任务。
再比如询问:“你认为哪些数可以用变量进行代替?(如图1)”、“怎样确定一个数的数值范围?”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之后,再主动进行探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兴趣点的产生也方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更为接下来的互助讨论提供了基础。
课堂上问题的设置需要反复斟酌和思考,在课堂的对学交流中,最难把握的是问题的设置,故而教师需要提前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和学习能力。
三、“群学”探究,举一反三
独学是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探究,通过独立的学习,解决基本问题同时找出自己知识的空白点。对学是独学的深入,要求学生进行独学的成果展示,并且可以对对方提出疑问或阐述不同观点。而群学体现的是整个小组之间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对共性问题的讨论解决以及整个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默契度的配合。群学依旧需要牢牢抓住解决问题这个命脉,并同时不断提出新问题,对问题进行延展性探究和解决。这既提升了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也慢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群学往往会让学生走入误区盲目地进行讨论,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群学之前对学生有具体了解,合理分配小组。基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同时明确组内同学的任务。例如:每组设置组长、搜索员、记录员和发言员。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轮流换岗。比如《小猫出题》这一课的重难点就在变量和随机数上,在设置问题时也需要紧紧围绕扎两个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总结出题步骤:①随机出题②回答③判断正误,由此再细化并推断出流程图。(如图2)。
最后,根据流程图进行完整程序的搭建。在搭建脚本的过程中,各个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高有低,所以在给定时间搭建后在进行组内合作解决共性问题,并进行初步展示,再推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在群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发现各自的优缺点,组内同学也能在听取他人意见之后进行更细化的修改,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當了参与者的角色,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信息课堂所要追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辉.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案导学”[G].教育观察,2014(11).
【关键词】独学;对学;群学;高效课堂
下面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小猫出题》为例,从独学、对学和群学三方面谈谈“三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独学”巩固,走进课堂
导学案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被广大的一线教师广泛应用于实际课堂之中,而导学案的设计则为学生独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1]导学案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紧紧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和知识储备进行择优选题,紧扣“巩固”二字进行实施。在《小猫出题》这一课中,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变量和随机数两个知识点。课前教师事先给学生纸质的导学案,分发一段微视频进行独学,完成背景、角色的导入和创建,这是在前几节课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独学的指导,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独学之前设定好目标,对学生进行独学前的激励。如:
独学目标:
1.我会导入舞台背景、角色,会创建新的数字角色
2.我会编写简单的判断脚本,判断算式正误
在新授开始之前,通过巩固学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侧重地进行交流与讨论。
最后独学环节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层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再学习的动力,以达到激励、引导和提高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广泛探究意识。
二、“对学”提升,互助讨论
其实独学和对学有着互不可分的紧密联系,独学是对学的前提和基础,要想有效地进行对学前提是进行深度独学。在独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学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地对学。对学不仅包括独学成果的分享,还包括对对方同学的质疑。
当然,对学的问题需要建立在独学问题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合理设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助讨论,甚至可以在探讨中重新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从教师的问题出发,有所感,有所得,以达到知识的结构重组和拓展升华。
如在学生独学完之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抛出问题:“你认为这个程序还存在什么方面的缺陷吗?”(这里要求学生答到不能改变加数的值)学生则可以进行自主发挥,而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学生可以在预习书本的前提之下进行修改,邻座同学进行优差之间的互助,完成任务。
再比如询问:“你认为哪些数可以用变量进行代替?(如图1)”、“怎样确定一个数的数值范围?”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之后,再主动进行探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兴趣点的产生也方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更为接下来的互助讨论提供了基础。
课堂上问题的设置需要反复斟酌和思考,在课堂的对学交流中,最难把握的是问题的设置,故而教师需要提前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和学习能力。
三、“群学”探究,举一反三
独学是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探究,通过独立的学习,解决基本问题同时找出自己知识的空白点。对学是独学的深入,要求学生进行独学的成果展示,并且可以对对方提出疑问或阐述不同观点。而群学体现的是整个小组之间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对共性问题的讨论解决以及整个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默契度的配合。群学依旧需要牢牢抓住解决问题这个命脉,并同时不断提出新问题,对问题进行延展性探究和解决。这既提升了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也慢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群学往往会让学生走入误区盲目地进行讨论,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群学之前对学生有具体了解,合理分配小组。基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同时明确组内同学的任务。例如:每组设置组长、搜索员、记录员和发言员。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轮流换岗。比如《小猫出题》这一课的重难点就在变量和随机数上,在设置问题时也需要紧紧围绕扎两个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总结出题步骤:①随机出题②回答③判断正误,由此再细化并推断出流程图。(如图2)。
最后,根据流程图进行完整程序的搭建。在搭建脚本的过程中,各个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高有低,所以在给定时间搭建后在进行组内合作解决共性问题,并进行初步展示,再推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在群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发现各自的优缺点,组内同学也能在听取他人意见之后进行更细化的修改,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充當了参与者的角色,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信息课堂所要追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辉.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案导学”[G].教育观察,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