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茶心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yang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庆一年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他奔走于全国大大小小的产茶区,日程排得满满的。在北京国际茶业展前夕,难得约到了短暂的专访时间。王庆在他的办公室热情地招待了我,他看起来依然意气风发,很难想象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还能保持如此饱满的精力。他一脸笑意,温暖又亲切,朴素的衣服,舒适的布鞋,熟悉得就像一位家中的长辈。
  职能转变 正本清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前身是商业部茶叶局,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的报告”,茶叶由二类商品改为三类商品,主要茶类实行议购议销,开展多渠道经营。茶叶市场从此放开,茶叶局的职能也慢慢转变,开始成为我国茶叶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机构。1992年,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商业部被撤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成立,代替了原来茶叶局的职能。如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作为全国茶行业唯一家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4A评估等级的行业组织,也是中国茶叶领域唯一有政府行政职能的协会,10年前,王庆被派到茶叶流通协会工作,开始了他与茶的一段不解缘。
  海峡茶道:是怎样一个机缘让您接触到茶这个行业的?
  王庆:全国供销总社党组为了加强协会的领导,深化协会改革,把我派到协会来工作,之前我在总社机关里是管业务的,茶叶也是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小就喝茶,它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海峡茶道:这十年协会的工作主要以什么为主?
  王庆:在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中,首先我们在认真研究如何拓展中国茶叶消费市场。因为没有市场消费,生产就成问题。其次是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比如人员的培训,龙头产业的培育,企业品牌的树立,协助、辅助和推动标准的制定,普及茶叶的消费知识,扩大茶叶的消费群体,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一正本清源,解决一些对行业的不实之词,保证我们的茶叶质量,让消费者放心。对行业做深度研究,首创和推出价格指数,正面引导茶叶的健康发展。此外,积极推动中国茶业的国际化进程,努力与国际市场对接,希望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能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向世界茶叶强国的方向转变。
  海峡茶道:中国茶业发展尽管经历了“黄金十年”,但总体产值并不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庆:中国从事茶业的人口有几千万,产值也过千亿,但相对于从业人口、涉及的地域来说,总量还太小。如何提升中国茶业经济总量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总量的快速提升要依靠科技、依靠文化、依靠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只有行业整体做大了,茶叶从业者才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茶界风云挥斥方道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有6大茶类,21个产茶省,8000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茶叶出口屡创新高。但相比其他产业,茶产业的产值较低,品牌少,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知名度不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历经10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茶产业仍存在一些“硬伤”亟待解决。“7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说法依然被业界人士挂在嘴边。
  海峡茶道:听说“7万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的说法是您最先提出来的?
  王庆:还真是我说的,不过我的原话并不是这样。2007年广州茶博会举办期间,我在茶产业发展论坛上做了有关中国茶叶品牌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到当时茶叶的初精制厂合计有6-7万家,开工率却不到40%,有一半以上的茶厂不开工,当年的茶叶产值是170亿。同年,立顿在全球的购销额是15亿英镑,相当于220亿人民币。170亿的产值进入终端消费市场至少翻一番,肯定是要超过立顿的,更何况当时还有一半以上的茶厂是不开工的。我当时列举了几个数据,但原意不是如此,后来以讹传讹,造成了现在比较耸人听闻的效果。我们常说学习立顿,学习的是以标准化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中国茶产业如果能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平均成本,消费者就能喝到口感更加稳定、价格更加适中的茶足。高端的手工制茶可以被当做文化符号传承,产业发展一定要走标准化生产道路。
  海峡茶道:怎样看待年轻群体的消费能力?
  王庆:中国的茶业发展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年轻一代接受我们的茶和茶文化。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是现代年轻人如何看待茶文化;二是传统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一定要与现代生活结合、创新。我们搞过调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会用功夫茶具饮茶的非常少,大多数在喝其它饮料,或者是袋泡茶、速溶茶,不是很讲究口感,更看中的是方便、快捷、时尚、价位适中。四五年前,斯里兰卡大使对我说,斯里兰卡作为全球茶叶贸易的第二大国,中国却没有买一两他们的茶。但是现在,斯里兰卡的茶叶在中国的销量大概每年3500吨。因为他们的袋泡茶,符合了我国年轻人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原意接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非常强,也代表了中国茶业发展的未来。我们要做的两点就是:一、让年轻群体接受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要创新,要贴近现代的生活方式。
  海峡茶道:您怎么看待生态农业茶园建设的?
  王庆:现在不仅是茶园,农业整体上都要恢复生态。这些年,包括茶叶在内的整体农业为了解决我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施用了太多农药化肥,对农产品影响比较大,包括最近的广州镉大米事件。消费者对包括茶叶在内的农产品首先要求的就是健康,所以生态茶园建设是必须的,这事关人体健康,一点不能虚假。
  鞠躬尽瘁 以茶为乐
  难得的闲暇时,王庆喜欢自己一个人静思,或访古,或掩卷,历史一直是他钟爱的题材。偶尔也会跟好友斗茶切磋,这时的王庆已经卸下了公职人员的身份,作为一名普通的茶叶爱好者,享受着茶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但不同的是自己为这个给人带来健康与幸福的精灵辛勤工作过,因此对每一片茶叶都有特殊的感情。
  海峡茶道:您平时最钟爱哪种茶呢?您每天接触的事务都与茶有关,您对茶有没有一个特殊的定义?
  王庆:我是什么茶都喝。一般上午喝点绿茶,下午喝乌龙茶,到了晚上喝黑茶、红茶都可以。每天接触的都跟茶有关,茶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工作还是生活,一天中如果有一两个钟头没有喝茶,会很不舒服的。喝茶在我看来已经形成本能与习惯。我认为,饮茶是茶叶工作人群生活和工作的一个特殊的符号。
  海峡茶道:目前业界有什么事情是您最担心的吗?
  王庆:我目前最担心的是农残问题。和国外一些国家如斯里兰卡相比,我们的茶园管理还很粗放,尤其是小农生产模式,跟农场化生产模式很不一样,相对来说管控比较难。让消费者建立信心是很不容易的,但打掉却很简单。我希望中国的茶都是健康的,不管是不是原产地,不管你的品牌怎么样,消费者喝下去一定要对健康有利,不会有其他的问题。
  海峡茶道:您在工作之余有别的爱好吗?
  王庆:闲暇之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看看书,了解一些历史,或者旅旅游,不过不会跟团去热闹的地方,而是喜欢找一个人少的去处。有条件的话我愿意锻炼一下身体,去爬爬山。有时候也爱跟茶叶爱好者一起斗斗茶、聊聊天,做一番愉快的交流。
  后记
  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人交往很多,但与王庆坐下来聊一聊的机会却是难得,他在接受采访的同时,又有一拨客人已经等在会客厅了。过去的十年是茶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是有他参与的十年,也是所有茶行业从业者共同铸就的十年,这十年,承载了千万茶叶从业者的光荣与梦想。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晚期开始,茶界兴起茶文化复兴风潮,经过三十多年各方的投入工作,茶文化今呈蓬勃的态势:茶界充满各类积极创新的经营手法,人们对茶文化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论说,社会也更加相信和尊重茶学家、茶人与茶道艺术家们的个人价值和力量,与40年前之喝茶情况相比成了鲜明的对照。但由于各地的茶文化现象引发之变化不尽相同,时段也並不一致,我们观察到:茶文化如果要再往前迈进,摆脱茶停留在漫不经心的日常饮
期刊
关于茶的音乐听过很多张,每张各有千秋,就像一壶茶摆在那儿,每个人能品出每个人的感受,音乐也是。把一种滋味表现成一种意趣、意境,考验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审美和修养、触类旁通的超然想象力,也还考验听者心有灵犀或者心有戚戚的领悟。听了一张不算太老的生僻专辑叫《午后红茶》,就想说说感受。  红茶的颜色是红色,可是,关于红茶的音乐是什么颜色呢?或许,就是刘悦的专辑《午后红茶》里这种清淡去火、恬然自若的色彩,随着
期刊
闻香品茗时,总喜欢欣赏些小清新的物件,认为茶是清雅之物。唯有色彩淡雅、造型柔美的器物才与之匹配。后来在越来越多品茶之所见到茶客们喜用厚重的铁壶煮水或用深色的陶罐煮茶,虽然少了几分清新,倒也多了几许古朴与醇和。  这一季,春末夏初之时,友人小苏带来了几款名为“铁锈釉”的茶器套组,它们敦厚的造型、颗粒粗糙而又有光泽的深棕色釉面,讓人为之眼前一亮。  看着这些极富个性的器具,我们想到了辩证学里说的“任何
期刊
那块刻着“莲花荼襟太丙元子”的摩崖石刻。足以使人无限牵念。一直以来我就有这样的心愿,亲手触摸并感知那些时间的沧桑,这一次终于成行。  其实莲花峰离城市并不远,虽然在行政上划归于泉州南安,实际上离古老的泉州城更近一些。莲花峰至今仍盛产石亭绿茶,二月的春风,桃李已俏枝头,茶香应该也近了。从福州到泉州。乘坐飞驰的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南安丰州镇上桃源故间,物事皆见古风,古镇又以桃源村遗风为浓,古迹
期刊
但凡喝茶有些年头的茶客,自不免见识过形形色色的各类茶馆。有些茶馆装饰豪华,馆中多是名贵家具古玩和富丽的装潢,让人领略茶的贵气和卓尔不凡。此类茶馆,多见于一些百年老店或时下著名茶企的形象店面;有些茶馆则是以古朴儒雅见长,琴棋书画应有尽有,是更着意于烘托茶文雅的气质;有些则以简朴别致为尚,馆内不事装点,但有斗笠、草席、石磨等诸般,兼有农野情趣,主人大概着重的是体现茶的“清净无为”。  据说旧时北京的茶
期刊
茶叶的传统用法,起初更偏于药用。  至唐,汉语出现“茶药”一词,源于茶疗之始祖陈藏器。其人自幼酷爱医学,遍尝百草。特重以茶制方入药,医病救人,屡展神效。合平生经验,著成《本草拾遗》一书,作是言:“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对茶的药效推崇极高。“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也由此展开。  与此相应,宋代林洪著《山家清供》,更直白地说:“茶,即药也”。《山家清供》是闽菜食谱名著。全书广收博采,详略备至
期刊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集说到,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总可以在获取食物的活动中崭露出非凡的智慧。普洱茶本来是用来喝的,如果把它加入菜肴的制作中,可以说是别具风味。“益健艺”本是一间茶室,深谙普洱养生之道的主人黄典淦夫妇也颇具料理天赋,精心研究出了数道美味的普洱菜肴,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品尝,那是一次沁满茶香的奇妙之旅。食物在醇厚的茶汤、香甜的茶叶的烹调和烘托下,味蕾可以在瞬间激活关于云南的所有记忆
期刊
茶艺不仅是基于一种典礼或仪式、茶艺不仅是基于一种知识上或哲学上的满足、茶艺不仅是基于一种休闲或社交的机会、茶艺不仅是基于对日常生活磨难的一种逃避。茶艺是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透过自我观察的技巧,如实观察茶艺本然的实相,在实际经验的层面上,体验和认识到“自我”,净化身心的一种活动过程。首先,在茶艺的过程中,藉由观察呼吸使心专注,接着以敏锐的觉知,开始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体验无常的特性。  茶艺
期刊
“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先贤的话语掷地有声,又充满神秘的美感。拨开时间的迷雾,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座连绵的茶山——  冈峦缠绕,兀立奇峰幽谷,其变万状,为天造地设;山色如黛,遍布林木茶园,峰峦叠翠,如古意丹青;又云蒸霞蔚,妖娆妩媚,而有素湍绿潭,泉水叮咚,如诗似画,情趣盎然。再缀以云山烟村、农舍茶亭、畲家茶女……这里的茶山,自然是摄影者的天堂。  白茶山在闽东北的福鼎,是为海上仙都太姥山。而
期刊
提起霞浦,这个闽东地区最古老的海边小城,一般映入人们脑海的是天然鲜活的水产品和鬼斧神工的壮美滩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从晋代开始,霞浦先民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海资源,依靠海上交通方便的地理条件,引进茶叶生产技术,开山种茶,制茶饮茶,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唐代闽东地区茶叶的主要产区。  绍兴十五年(1145年),霞浦邑人林仰,在游览金台寺(霞浦二、三都交界处)饮茶时赋诗道:“苍藓沿阶走细泉,青松翠竹照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