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英语灾难新闻中的形容词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取西方两大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对其中的描述性形容词进行两次分类以考察灾难新闻报道中形容词的使用特点和功能,分析西方媒体对地震中不同事物和人群所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灾难新闻;形容词;实体;情感程度
  作者简介:吴颖(1987-),女,浙江湖州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2006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新闻;刘华(1971-),女,四川泸州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浙江 宁波 315211)
  
  灾难新闻是广大受众全面了解灾难事件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批国际媒体倾力报道。本文从西方两大纸媒《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对此次地震的报道中撷取描述性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两次系统分类,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以获知西方主流媒体对地震中不同人群和组织所持有的态度。
  一、灾难新闻和形容词
  1.灾难新闻
  新闻种类繁多,若按报道内容,可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暴力与犯罪新闻、灾难新闻、天气新闻、讣告和娱乐新闻等。[1]作为一种新闻类型,灾难新闻须遵循若干新闻原则,其中客观真实最为重要。灾难新闻虽具有一般新闻的文体特征,但因报道内容特殊而有其自身的特点,许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其独有的文体特征进行过研究。例如,张健认为灾难新闻在标题、导语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标题更凝练浓缩、灾情交代模糊合理、导语写作突现背景、遣词造句笔调沉重等。[2]目前,大部分相关研究只对灾难新闻的文体特征进行总括性描述,却鲜有针对某一特定方面的详细探索,如调查其中某一特定词类的使用情况及语用功能等,形容词便是其中一类。
  2.形容词
  Quirk曾指出,[3]一个词是否为形容词很难判断,不过他仍给出了四条标准:是否可自由做定语、是否可自由做表语、是否可被very修饰、是否有比较级和最高级。根据这些不同标准可对形容词进行分类。相比,Fowler提出的分类法更为简单。他将形容词分为描述性形容词和限定性形容词,前者描述名词的性质或特征,后者决定或限制名词。[4]另外,王佐良根据形容词的内涵意义,将其分为褒义、中性及贬义三大类进行研究。[5]本文的分析将采用后两种分类方法。一般认为,在新闻报道中,为恪守客观真实原则,回避报道者的个人情感和态度,应尽量少用传递明显情感色彩的词语,而形容词恰恰是最具情感性质的一类词。它们依据上下文显示出或褒或贬或中性的情感色彩。基于这一原则,新闻报道中应极少出现形容词,然而本文调查发现,西方媒体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使用了诸多形容词,以描述地震中牵涉的各个实体。
  二、研究数据和方法
  本文从《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各选取了20篇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时间跨度为2008年5月13日至6月15日,组成了两个小型语料库。这两份报纸各自代表了英、美两国媒体,可谓西方媒体的典范。选自《泰晤士报》的报道平均每篇含731个英语单词,而《纽约时报》的20篇报道平均每篇拥有1048个单词。
  本研究从这40篇报道中抽出所有描述性形容词,它们通常带有感情色彩,能揭示出报道者的态度及倾向。随后按描述实体将形容词分为8类,分别为A-地震或余震、B-实物(建筑、公路等)、C-遇难者和生还者及家属、D-其他普通人、E-救援者、F-政府部门、G-非政府组织以及H-媒体,并计算不同实体所涉形容词的频数及各自占形容词总数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形容词所含情感含义进行二次分类,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大类,并计算在描述不同实体时使用三类形容词的频数以及占该实体所用描述性形容词总和的百分比。统计时,重复出现的形容词只计一次。
  三、结果与分析
  表1为两大纸媒使用描述性形容词的总体情况。
  1.中性形容词与客观性
  从表1中可看出,两大纸媒使用的中性形容词都占各自形容词总数的近40%。中性形容词的较多使用表明二者仍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原则。报道者通过使用中性形容词可使自己置身事件之外,以观察者身份全景式俯瞰事件本身。作为世界著名的两家大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秉承着基本的专业精神——客观报道事件。
  2.褒义与贬义形容词:不平衡的比例
  两家报纸都较少使用褒义形容词(各占总数的16.34%和11.76%),相反却频繁使用贬义形容词(各占43.79%和48.53%)。具体来说,二者都未使用任何褒义形容词来描述“地震”(A)、“实物”(B)及“非政府组织”(G),这是因为在汶川地震中,生命财产损失巨大,为显示一种严肃、得体的态度,对于此次地震的报道自然会更多使用一些肃穆、庄重甚至慑人的词语。地震中诸如建筑物等公共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因此涉及这类实体时,也未使用褒义形容词,这是预料之中的。至于非政府组织,两家报纸均未过多提及,仅有的几个形容词如busy和large等也都为中性,用于描述非政府组织或志愿者为灾区捐款的行为和额度。
  3.贬义形容词与特定群体
  表1显示两大报纸在地震报道中均使用了大量贬义形容词,但针对不同实体时情况却不尽相同。其中,用于描述“实物”(B)和“遇难者和生还者及家属”(C)两个实体的贬义形容词远远多于褒义和中性形容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修饰地震中实物的贬义形容词都由动词的过去或现在分词转化而来,如devastated,ravaged,deserted,collapsed,mangled,demolished,crumbling,teetering等。许华蓉曾指出,[6]新闻英语中,经常可见词性转化,通过词性转化所创的新词意打破了词的概念意义和文体风格意义,该手段利用词语的内涵意义,突出其搭配意义和上下文意义,可节约篇幅,并使语言生动有力。换句话说,使用转化词可显露深层意义,能一窥报道者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过去分词通常表达被动意义,可揭示受灾者的无助和在灾难面前的无能为力,从而描绘出一幅可怕的灾区图景。至于表达主动意义的现在分词,在描述地震本身时能显示其骇人力量,在描述地震中的实物时则能呈现正在发生的事件和动作。
  同样,描述 “遇难者和生还者及家属”(C)的贬义形容词中,很大一部分用来刻画震区居民的惊惶和悲恸,如stricken,numb,frightened,gaunt,anguished,grieving,stranded,distraught等。一些褒义形容词,如miraculous,lucky,fortunate,(remarkably)alive等则用于描绘奇迹般的生还。与《纽约时报》相比,《泰晤士报》对地震中的特定个体给予了更多关注,如nicked,panic-stricken,bloodshot,smeared,heart-rending等形容词专门描绘某些个体的容貌和反应。
  总的来看,两家报纸在报道中都使用了相当数目的贬义及褒义形容词,表明它们对地震中所涉某些实体表露了情感,比如对地震遇难者显示出同情。和面对卡特里娜飓风或印度洋海啸等大灾难时一样,西方媒体的此次报道也强调个体人权,给予受害者同情和关怀。因此,灾难报道适当使用褒、贬义形容词,以表明一定的关注,并未违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4.形容词与中国政府
  此次事件中,两家报纸都对中国政府及领导人(F)倾其笔墨。《泰晤士报》用的中性形容词最多(43.04%),可见对中国政府持基本客观的态度;另外,该报有约35%的褒义形容词用于描述中国政府,其中较为突出的有candid,kinder,gentler,frugal,modest,self-effacing,empathetic,benevolent,man-of-the-people等,它们都是形容温家宝总理的。这表明该报高度赞赏以温总理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相反,贬义形容词数量很少,且基本用来描述过去的政府形象,比如strict,harsh,highly-screened,authoritarian等。
  《纽约时报》则使用了更多的贬义形容词和较少的褒义形容词,但仔细查看后可知,一些贬义形容词如abysmal,authoritarian,false,inconsistent,powerless等实际上描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政府及其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的举动。在描述新时期的中国政府时,该报则使用了诸如nimble,concerned,effective等褒义形容词,通过比较新、旧时期的官方决策和行动,表明对当前中国政府的态度。
  总之,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及领导人的态度有了较大变化,它们摈弃了一些过时的偏见,开始从全新角度认识中国政府,对震后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予以高度赞赏。
  5.形容词与中国媒体
  在谈到中国媒体(H)时,两家报纸都使用了不少中性形容词(各占39.13%和38.46%)和较多的褒义形容词(43.48%和53.85%),如round-the-clock,upbeat,spirited,vigorous,
  respected,laudatory等。至于贬义形容词,《纽约时报》只用了1个,《泰晤士报》也只用了4个,比如funereal,unregulated等,都是在提及唐山地震时出现的。可见西方媒体对汶川地震中的中国媒体及其报道持客观甚至赞赏的态度,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7]在此之前,由于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等原因,中国媒体通常被认为是持有偏见且带有奴性的宣传机器而受到西方媒体抵制。此次事件中,从西方媒体高频率使用褒义形容词可看出,它们对中国媒体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媒体及其报道,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为更好地说明以上分析,下面列出了16个例句,均摘自两家纸媒对此次地震的报道,其中A-H分别代指8个实体,其后的数字1和2分别代表《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黑体上标数字1、2、3分别对应褒义、中性和贬义形容词。
  A1: The huge2 earthquake that has devastated Sichuan today has echoes of the world's most deadly3 tremor of the 20th century,which killed at least 250,000 people,most as they slept before dawn in the city of Tangshan,some 70 miles northeast of Beijing on July 28,1976.
  A2: That toll is likely to rise still higher as workers break through to affected2 areas,making the earthquake China’s deadliest3 natural disaster in three decades.
  B1: Troops were still working to clear blocked3 roads and train tracks today after collapsed3 tunnels and landslides rendered them impassable3.
  B2: China mobilized 30,000 additional2 soldiers to the earthquake-shattered3 expanses of the nation’s southwestern regions on Wednesday — not just to help victims,but also to shore up weakened3 dams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infrastructure whose failure could compound the disaster.
  C1: One young woman held up a scrap of cardboard on which she had written,with poignant3 eloquence,just two names: Li Aihua,Li Weihua. She was looking for her missing2 family,hoping that they had been evacuated,but the look on her face was one of despair.
  C2: The children who were considered fortunate1 escaped with a broken3 bone or a severed3 limb.
  D1: It is a rare2 display of patriotic1 emotion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allowed—even in Tiananmen Square.
  D2: On Tianya,a popular forum where antigovernment3 postings sometimes find a home,users have been quick2 to shout down those who criticize Mr. Wen and the military’s delay in reaching some quake victims.
  E1: China has pledged to save every life it can,mobilizing 130,000 troops and countless2 medical staff and helpers nationwide.
  E2: The weather had forced the military to cancel ambitious2 rescue plans that included parachuting hundreds of soldiers into Wenchuan and other hard-hit3 areas.
  F1: In an unprecedented1 departure for this(tightly)screened3 leadership,he invited a small group of foreign journalists including just one newspaper correspondent,from The Times to join him(Premier Wen).
  F2: In its zigzagging2 pursuit of a more nimble1 and effective1 form of authoritarian3 rule,China may be having a defining2 moment.
  G1: The government says more than $200 million has been donated to relief efforts,including large2 donations from corporations around the world.
  G2: There was a medical student from Hong Kong on a quest to save lives,and two Buddhist nuns from 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hoping to provide spiritual2 aid to the stricken.
  H1: 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a coverage of the disaster has been extensive1,compared with the funereal3 silence that enveloped the 240,000 dead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f 1976,China’s last seismic catastrophe.
  H2: The Xinhua News Agency,the government’s leading1 propaganda organ,has offered an unusually vigorous1 stream of updates about casualties and problems confronting rescue teams. Internet sites have been filled with cellphone videos of the quake and commentary,most of it laudatory1,but some of it criticizing the military’s response.
  四、结语
  本文通过统计和分析新闻语篇中形容词用法发现,西方媒体较为客观、中立地报道了汶川地震,符合客观真实的基本原则,但形容词的较多使用也揭示西方媒体对此次灾难表露出高度关注和同情。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对地震中中国政府和媒体的所作所为表达了赞许之情。当今世界灾难频发,灾难新闻日趋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本文从一个较新角度研究灾难新闻以考察西方媒体对中国不同群体所持的态度,以期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张健.英语报刊灾祸新闻写作特点例析[J].外国语,2007,(3).
  [3]Quick,R.,Greenbaum,S.,Leech,G.,& Svartvik,J.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New York:Spinger,1985.
  [4]Fowler,C.W.English Grammar:the English Language in Its Elements and Forms[M].New York:Harper & Brothers,Publishers,1850.
  [5]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6]许华蓉.从词汇特点评析新闻英语语篇功能的实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2).
  [7]鹏飞.新华社汶川地震对外报道缘何赢得西方媒体普遍赞誉——专访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J].对外传播,2008,(7).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兰州大学教育学院71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研究,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研究方法表述缺乏规范性、思辨研究当道、实证研究匮乏、研究方法单一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举、多元化、综合化研究方法等建议,以使兰州大学及其他教育学院能够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方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开发教师个人知识,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内涵及其特点的探讨,从培训、“教中学”、教育投资和激励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个人知识向人力资本转化的模式,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模式  作者简介:高功敏(198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
期刊
摘要:结合黄河科技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特色,提出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的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软硬件设备配套建设方案,并以项目驱动式课外实践创新小组工作模式实现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的拓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范彩霞(1976-),女,河南三门峡人,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  (河南 郑州 450063
期刊
摘要:在论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基础上,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花都工学结合基地为例,介绍了校企一体的工学结合基地文化理念与基本架构,论述了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基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李营(1980-),男,河北承德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与教育研究;傅浪波(1956-),男,湖
期刊
摘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生命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实现生命的完整;教育促进生命的超越;教育和谐发展生命的个性与类性。然而受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支配的现代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它肢解了生命的完整性,桎梏着生命的超越性,断裂了生命的个性与类性。因此,回归生命,回归人性,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主要议题。  关键词:教育的生命内涵;现代教育;回归  作者简介:代
期刊
摘要: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教学环节,搞好教育实习工程,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A大学为例,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为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实习;培养质量;新疆  作者简介:郝帅(1982-),男,山东济南人,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农学硕士,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主阵地要积极配合主渠道,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在详细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措施,这些措施必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作者简介:马博林
期刊
摘要: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供电企业能否实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是关键。本文以余杭供电局为例,在分析县级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绩效考核  作者简介:杨扬(1983-),男,浙江杭州人,浙江杭州余杭供电局,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绩效管理;徐夏芳(198
期刊
摘要: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是教学科研的辅助机构,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应以客观分析存在问题、全面把握独特功能、准确进行发展定位为基础。一般而言,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和陶冶性功能。应依据专、精、全的原则及“人性化”服务原则来准确定位。因此,其建设和发展不只是要继续深化专业性、学术性、陶冶性的固有功能,还要拓展为本科教学评估服务的新职能,为教学评估服务。  关键词:院系图书资料室;现状;功能;
期刊
摘要: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破旧的模式、形态、思维,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扩大科技交流合作,满足市场需求是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项目;资源  作者简介:孟艳杰(196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会计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