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参与状态的关注,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那么,如何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的做法,谈两点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即要关注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地方。学生已经知道,一望而知的,是可以不教的,学生认为需要的,是这堂课中重点要教的。
如教《祖父和我》一课,课前我收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①课文3--7节写了后花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写的?②课文8--28节用什么方法描写了祖父和我在后花园里的哪些生活场景?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生活场景?③课文29--33节写了后花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写的?
上课前,我梳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二度备课,重新确立了教学的重点。我思考了学生在阅读本文时“一望而知”的地方在哪里?即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后花园的景物,概括出祖父和我在后花园中的活动,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一望而知。所以,在上课时要重点分析后花园的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以及作者为什么写自己和祖父在后花园的生活场景。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较难理解或不易正确理解的,也是学生认为需要的,所以是课堂上重点要教的。
关注学生的起点,也指学生不一定能發现的,但教师认为对理解这篇课文,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也应该提出来教。再如备《祖父和我》一课时,我就提出了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问题,甚至再望也还是不能发现的问题。比如课文3--7节描写的景物和课文29--33节描写的景物,在同一层面上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发现,但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是很重要的。所以,上课的时候,我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目的是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情思,去辨识作者行文的“意脉”。再联系作者的身世给她的情感体验,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暴戾、后母的冷漠、婚姻的不顺,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主题——对祖父给予自己温馨的感激,对美好、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还应该关注学生不断生成的阅读期待,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必须教师启发或提供背景材料才能解决,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内容生成,把学习不断地引向深入。
比如教《变色龙》一课,在分析了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的走狗以后,有学生提出奥楚蔑洛夫该不该变色?有的同学认为他该变色,有的同学认为他不该变色,这就是上课时学生生成的新的阅读期待,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讨论这一问题,并适时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到对文章主题更深层的剖析,让学生从中明白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员,为了生存,不得不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更明白了作者的批判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就要关注学生不懂的,就要关注学生难懂的,还应该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生成状态、发展状态这些情境中生成的阅读期待进行判断、分析、验证,然后进行取舍、归类、合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前,关注学情,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意思、作用、关系、价值,从理解“意思”入手,分析“作用”和“关系”,形成“价值”的判断。
“意思”指的是字、词、句、篇等的意思,如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等;例如在教欧·亨利的《二十年后》这篇文章时,理解了文中“兄弟”即情同手足的的意思,也就理解了文中杰米和鲍勃二十年前的关系。理解了文中“二十年前”“二十年后”表示时间的漫长,也就不难理解如果鲍勃在美国西部只生活了一两天,也很难变成罪犯,这也是他命运变化的原因之一,这样也就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杰米和鲍勃两个情同兄弟的朋友二十年后相见,杰米成了一个警察,鲍勃却成了一个通缉犯,杰米不忍对朋友下手,让便衣警察逮捕了鲍勃。
“作用”是指字词句段等在文章中所起到的“表达的功能”与“产生的效果”;“关系”是指语言单位(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句与句的关系”、“句与段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和“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等。 例:《二十年后》
师:造成杰米和鲍勃命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圈划具体的语句并加以说明。
生:第9节:“西部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我在那一带一直忙来忙去,相当活跃”。句中“相当活跃”说明当时美国西部的社会秩序比较混乱,不法活动可能是猖獗的。
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鲍勃在忙些什么?
生:可能是偷盗、抢劫或做一些犯罪的事情。
师:我们还可以联系13节的句子:“我得同一些及其精明的人竞争才能发财”,“在西部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惶惶不可终日”。联系后文鲍勃被通缉的情况看,他为了什么而竞争呢?
生:为了发财,为了钱。
师:我们来推断一下他竞争的方式会是怎样的?
生:是非法的,不合法律的。
师:句中的“一些”有什么作用? 生:说明这样的竞争状态不仅仅是鲍勃一个人,在西部,基本都是这样发财的。
师:所以,在美国西部,人们在追逐着财富,而追逐财富的方式是不择手段的,甚至往往是突破规则、违反法律的,鲍勃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
师:相对于美国西部而言,东部又是怎样的呢?
生:13节的“一个人在纽约可以墨守成规,过过舒服日子”
相对而言,东部的人们比较讲规矩、守法律,人们的生活也较为平静。
师:杰米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把刚才这些内容组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美国东西部的生活环境有那么大的差异,将这种差异与两个人的命运建立联系,你觉得是什么促使鲍勃和杰米的命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是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同促使了他们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那么我们是怎么读出来的?回想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首先关注了什么?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我们通过人物语言的前后联系,特别是鲍勃的语言,推断出了美国东西部社会的特点,提取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由此推断出了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是促使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導学生分析字、词、句、段等的作用,建立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等文章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提高前后联系的意识,关注学生获得内容的显性信息形成的语言环境,并不断追问,从而获得文本的隐性信息,这样,反复的、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螺旋式上升。
“价值”指的是阅读者站在自身立场,在理解作者对人、事、物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做出意义上的阐释和判断(主要涉及对人物、对事件,或对作者态度、观点的评价等)
再如教《二十年后》这篇小说,你觉得作者眼中的鲍勃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持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从第9节、18节的最后一句话中的“一千英里”、“践约”、“本来是极端靠不住的”等词句可以看出,这次约会很不靠谱,但鲍勃却来赴约了,而且是走着来的,从中可以读出鲍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作者在这些语言中,流露出对鲍勃肯定的、同情的态度。
生:从第6节,领带别针是一大颗钻石,镶得古里古怪”,第27节“自高自大”,说明赚了钱的鲍勃变得自负了,还喜欢炫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鲍勃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师:关于杰米,我们重点看文章结尾处纸条的内容,从“按时、不知为什么、亲自”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杰米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不仅尽职尽责,而且重情重义。
师:在这篇小说中,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一方面表达了对杰米和鲍勃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造成人物命运变化的当时社会——美国西部的否定、批判。
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小说这一类文章的时候,不仅仅关注它写了怎样的人,写了人物怎样的命运变化以及命运变化的原因,还要进一步通过细微的语言,站在读者的立场,读出作者对人物、对当时的社会的一种情感态度。
关注学生学习的经历,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理解“意思”入手,分析“作用”和“关系”,形成“价值”的判断。“作用”和“关系”,是指向“语文方面”(形式的),“意思”和“价值”是指向“心意方面”(实质的),这些内容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先后顺序,是一个不断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样,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段,教师应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经历,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经历中习得阅读的基本方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状态;不仅讲求方法技巧,更应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策略。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发现、引发学生的期待感,要让学生在满足期待的同时,有遭遇障碍、跨越障碍获得快乐的过程。
当然学生有时候很难通过学一篇文本就熟练掌握学一类文本的方法,但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学情、关注必要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提高。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即要关注学生在预习时“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地方。学生已经知道,一望而知的,是可以不教的,学生认为需要的,是这堂课中重点要教的。
如教《祖父和我》一课,课前我收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①课文3--7节写了后花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写的?②课文8--28节用什么方法描写了祖父和我在后花园里的哪些生活场景?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生活场景?③课文29--33节写了后花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写的?
上课前,我梳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二度备课,重新确立了教学的重点。我思考了学生在阅读本文时“一望而知”的地方在哪里?即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后花园的景物,概括出祖父和我在后花园中的活动,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一望而知。所以,在上课时要重点分析后花园的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以及作者为什么写自己和祖父在后花园的生活场景。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较难理解或不易正确理解的,也是学生认为需要的,所以是课堂上重点要教的。
关注学生的起点,也指学生不一定能發现的,但教师认为对理解这篇课文,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也应该提出来教。再如备《祖父和我》一课时,我就提出了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问题,甚至再望也还是不能发现的问题。比如课文3--7节描写的景物和课文29--33节描写的景物,在同一层面上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发现,但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是很重要的。所以,上课的时候,我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目的是引导他们走进作者的情思,去辨识作者行文的“意脉”。再联系作者的身世给她的情感体验,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暴戾、后母的冷漠、婚姻的不顺,让学生体会本文的主题——对祖父给予自己温馨的感激,对美好、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还应该关注学生不断生成的阅读期待,不断确认哪些内容是必须教师启发或提供背景材料才能解决,从而促进新的教学内容生成,把学习不断地引向深入。
比如教《变色龙》一课,在分析了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的走狗以后,有学生提出奥楚蔑洛夫该不该变色?有的同学认为他该变色,有的同学认为他不该变色,这就是上课时学生生成的新的阅读期待,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讨论这一问题,并适时补充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到对文章主题更深层的剖析,让学生从中明白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员,为了生存,不得不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更明白了作者的批判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就要关注学生不懂的,就要关注学生难懂的,还应该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生成状态、发展状态这些情境中生成的阅读期待进行判断、分析、验证,然后进行取舍、归类、合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前,关注学情,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意思、作用、关系、价值,从理解“意思”入手,分析“作用”和“关系”,形成“价值”的判断。
“意思”指的是字、词、句、篇等的意思,如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等;例如在教欧·亨利的《二十年后》这篇文章时,理解了文中“兄弟”即情同手足的的意思,也就理解了文中杰米和鲍勃二十年前的关系。理解了文中“二十年前”“二十年后”表示时间的漫长,也就不难理解如果鲍勃在美国西部只生活了一两天,也很难变成罪犯,这也是他命运变化的原因之一,这样也就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杰米和鲍勃两个情同兄弟的朋友二十年后相见,杰米成了一个警察,鲍勃却成了一个通缉犯,杰米不忍对朋友下手,让便衣警察逮捕了鲍勃。
“作用”是指字词句段等在文章中所起到的“表达的功能”与“产生的效果”;“关系”是指语言单位(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句与句的关系”、“句与段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和“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等。 例:《二十年后》
师:造成杰米和鲍勃命运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圈划具体的语句并加以说明。
生:第9节:“西部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我在那一带一直忙来忙去,相当活跃”。句中“相当活跃”说明当时美国西部的社会秩序比较混乱,不法活动可能是猖獗的。
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鲍勃在忙些什么?
生:可能是偷盗、抢劫或做一些犯罪的事情。
师:我们还可以联系13节的句子:“我得同一些及其精明的人竞争才能发财”,“在西部就像刀架在脖子上,惶惶不可终日”。联系后文鲍勃被通缉的情况看,他为了什么而竞争呢?
生:为了发财,为了钱。
师:我们来推断一下他竞争的方式会是怎样的?
生:是非法的,不合法律的。
师:句中的“一些”有什么作用? 生:说明这样的竞争状态不仅仅是鲍勃一个人,在西部,基本都是这样发财的。
师:所以,在美国西部,人们在追逐着财富,而追逐财富的方式是不择手段的,甚至往往是突破规则、违反法律的,鲍勃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的。
师:相对于美国西部而言,东部又是怎样的呢?
生:13节的“一个人在纽约可以墨守成规,过过舒服日子”
相对而言,东部的人们比较讲规矩、守法律,人们的生活也较为平静。
师:杰米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把刚才这些内容组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美国东西部的生活环境有那么大的差异,将这种差异与两个人的命运建立联系,你觉得是什么促使鲍勃和杰米的命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是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同促使了他们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那么我们是怎么读出来的?回想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首先关注了什么?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我们通过人物语言的前后联系,特别是鲍勃的语言,推断出了美国东西部社会的特点,提取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由此推断出了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是促使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導学生分析字、词、句、段等的作用,建立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等文章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提高前后联系的意识,关注学生获得内容的显性信息形成的语言环境,并不断追问,从而获得文本的隐性信息,这样,反复的、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螺旋式上升。
“价值”指的是阅读者站在自身立场,在理解作者对人、事、物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做出意义上的阐释和判断(主要涉及对人物、对事件,或对作者态度、观点的评价等)
再如教《二十年后》这篇小说,你觉得作者眼中的鲍勃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持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从第9节、18节的最后一句话中的“一千英里”、“践约”、“本来是极端靠不住的”等词句可以看出,这次约会很不靠谱,但鲍勃却来赴约了,而且是走着来的,从中可以读出鲍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作者在这些语言中,流露出对鲍勃肯定的、同情的态度。
生:从第6节,领带别针是一大颗钻石,镶得古里古怪”,第27节“自高自大”,说明赚了钱的鲍勃变得自负了,还喜欢炫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鲍勃有一定的批判态度。
师:关于杰米,我们重点看文章结尾处纸条的内容,从“按时、不知为什么、亲自”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杰米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不仅尽职尽责,而且重情重义。
师:在这篇小说中,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一方面表达了对杰米和鲍勃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造成人物命运变化的当时社会——美国西部的否定、批判。
师:所以,我们在阅读小说这一类文章的时候,不仅仅关注它写了怎样的人,写了人物怎样的命运变化以及命运变化的原因,还要进一步通过细微的语言,站在读者的立场,读出作者对人物、对当时的社会的一种情感态度。
关注学生学习的经历,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理解“意思”入手,分析“作用”和“关系”,形成“价值”的判断。“作用”和“关系”,是指向“语文方面”(形式的),“意思”和“价值”是指向“心意方面”(实质的),这些内容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先后顺序,是一个不断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样,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段,教师应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经历,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经历中习得阅读的基本方法,逐步提升阅读能力。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状态;不仅讲求方法技巧,更应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策略。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发现、引发学生的期待感,要让学生在满足期待的同时,有遭遇障碍、跨越障碍获得快乐的过程。
当然学生有时候很难通过学一篇文本就熟练掌握学一类文本的方法,但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学情、关注必要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