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想象延伸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ltuk7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解析】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越王勾践兵败不馁,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骄傲自大,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的故事。课文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蕴含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方式的阅读,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有感情地讲述成语故事。
  3.懂得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领悟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
  1. 出示词语:兵败会稽、受尽屈辱、卧薪尝胆、转弱为强。用上这些词语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2.越国为什么能在二十年后灭了吴国,实现其转弱为强的目标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文本把握的程度,对课堂、学生的驾驭能力。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是要想领悟故事蕴含的哲理则需要老师的指导。如果在新课的开始引导学生从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的关系入手,从故事的结果入手,对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就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品词析句,逐步理解
  (一)理解“兵败求和”的深意
  浏览第2自然段:越国兵败会稽之后,勾践做了什么决定?
  (1) 勾践和夫差曾是敌对双方,现在成了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
  (2)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 。
  ( 写“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做出一副温顺的样子。(再写“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写“仆”字的象形文字 )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然后让他走在大街上。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要把语文课上成一种文化,让它具有文化的内涵。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这并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而是要给学生一个印象:语文是富有趣味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此处解释“奴仆”二字,从象形字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想象勾践夫妇过的生活,真是“猪狗不如”,从而让他们透过教材走进人物的内心,让课堂展现浓浓的文化味。
  (3)带着对“奴仆”的理解来读读句子。
  (4)勾践真的愿意去给吴王当奴仆吗?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读出勾践的委曲求全以及内心痛苦的抉择。
  【设计意图】此处的教学,把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思考上,这就是在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二)感受“忍辱负重”的艰辛
  出示句子: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出示“舂米推磨”的图片,感受其艰辛)
  (1) 想象比较: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__________,在吴国穿的是__________;在越国住的是_________,在吴国住的是____________;在越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然后分别从“粗布衣、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等方面加以讲解,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越王所受到的屈辱,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越王报仇雪恨的决心早已深藏在心,为下文的报仇埋下伏笔,突出了励志的结果。
  (2) 勾践夫妇在吴国还受了哪些屈辱?你想象得出吗?
  (补充故事:甚至有一次,国王生病了, 医生要验大便,国王竟让人来尝,而这个人就是忍辱负重的勾践)
  【设计意图】在文中让学生感受越王的“忍辱”,此处借助课外资料,阐释越王所受的耻辱,再次突出越王的“忍辱”,暗含“有志者事竟成”的意味,这些都是对文章精神的进一步体现。
  (3)勾践在吴国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屈辱,更是人格上的侮辱啊!这些屈辱说不完,道不尽,但勾践夫妇却一一承受下来,这就叫——忍辱负重(板书)。(用朗读感受)
  (4)引读过渡 。
  他们在吴国(引读)——整整干了三年 。(连读三遍)
  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勾践夫妇硬是坚持下来了,这就叫——坚持不懈(板书)。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但不是让学生随意地去读。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首先得让他们充分地感受,没有感受和体验,就谈不上个性化。所以本段教学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充分想象勾践所受之苦,并推及自己,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通过朗读来表现。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一些关键字词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三)体会“卧薪尝胆”的内涵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1)从哪个词语能看出他报仇的决心之大呢?能换种说法吗?
  (2)还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进一步说明他每分每秒都想着报仇?
  (3)创设情景:“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勾践坐在柴草上,尝着苦胆,他想:我不会忘了 ,一定要 。”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对勾践回国后表现的理解自然不成问题,但到底他会如何做,仅凭书中的描写不能充分体现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立志报仇雪恨的决心,所以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甚至变换角色,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延伸文本的无限可能。
  三、由表及里,情感提升
  (1) 勾践整整三年的忍辱负重,每天卧薪尝胆后的发愤图强,还有那长达二十年的坚持不懈,都让越国最终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2)故事学到这里,大家对“卧薪尝胆”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难道它仅仅指的是越王勾践睡柴草尝苦胆吗? 谁能说说文字深层的含义?
  (3)勾践需要卧薪尝胆,在当今社会,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设计意图】这里对“卧薪尝胆”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的主题进一步得到了深化。要努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发现。
  四、拓展谈话,课外延伸
  1.这个故事激励了无数的人奋发进取。
  2.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3.指导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桃溪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 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一、读:整体把握“有我”的表达奥秘  阅读“有我之景”类文本,既要读懂文字表面意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
期刊
“国学经典”,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它是相传至今的火种,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和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博大精深、文理兼备的经典之作,享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感受母语文字的魅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1.遵循规律,开发记忆能力。一、二年级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遵循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课
期刊
学校规定,4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必须完成一篇文章,论文、案例、反思、随笔、心得都可以。每逢交文之时,教师抱怨不绝,叫苦连天,在学校的群发短信、个别通知的“软磨硬泡”下,只能交上一篇应付了事。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月文的初衷是要教师勤学习,多观察,善思考,常动笔,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师写作的困境?  思考一: 教师月文为什么这么难?  原因一,无暇写,缺乏学习反思意识。  原因二,
期刊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课文《逍遥游》(节选)的改写活动。要求将其结构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重新组织,即什么是“逍遥游”,为什么要“逍遥游”,怎样才能“逍遥游”。本想重新梳理一下文本,为下一个教学目标作铺垫,但出现的问题却十分明显。不少学生能够读背课文了,但对文章的观点却根本抓不住。重新架构的文章段落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此,“能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作出一定理解”的课堂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完
期刊
语文学科如果能注重学生的多维性文学体验,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借助网络资源从不同维度充分体验文学作品,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信息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品位,教学效果就会远远超出预期。  一、课前以开放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初步进行文学体验,为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大战风车》一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堂吉诃德》上下两集(假期将其作为推荐读物组织学生阅读)。教师设置的问题是:
期刊
古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总会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由此看来,吟诵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内化其中的思想,将其升华并表现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  1.诵读要“授之以渔”  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作为古诗的“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