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zxc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从中选择最有效果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里所讲的最有效果,是教师在认真学习课标后,根据学段的要求、学情的需要,在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内容后所产生的教学收获。这种教学收获的大小,因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而异,因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异。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值,是每个教师最大的愿望。要实现这种愿望,应该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科普说明文,课标在第二学段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故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体会文章用词准确方面上。我在多次解读文本后,捕捉并确定了以课文的一个教学内容为突破口:“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怎样设计教学思路呢,用什么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呢?我思索着,并先后进行了两次教学设计。第一次是按惯例进行的启发式教学设计:第一步,学生读通句子。第二步,说说“恐龙的一支”中的“一支”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漫长的演化”中的“漫长”是什么意思,去掉行吗?第三步,再熟读这句话。设计完后,我反复琢磨着,这种教学设计是属于常态的,大多教师都会采用这种“增删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虽然这种教学设计属于启发式,有读有思,在一定程度上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但由于缺乏对事物的直观比较,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仅仅是处在一般层面的思维中,所体会的词语是不深刻的。如果采用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去感受、体会、感悟课文用词精妙的句子,不会有什么突出的教学效果,如果说有,那只能说是一般效果,所要实现的高效课堂,岂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吗?我于是将其搁置一旁,做了第二次设计:
  读一读,比较下面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课文原句: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改动一: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改动二: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只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这种教学设计属于先比较后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去观察它们的异同。这种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共同点、从相似的事物中看出差异点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难判断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再逐一分析出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两相比较取其“重”,最后,我选择了第二种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师:(出示小黑板)谁来读读这三句话?(生读,师正音:翱áο翔)通过比较,你们发现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的句子写得好,多用了两个词语,一个是“一支”,一个是“漫长”。
  师:那多一个“一支”好呢,还是不用“一支”好呢?
  生:用上一个“一支”比不用好。用上一个“一支”,是说恐龙的一部分变成了鸟儿,而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
  师:你观察得非常细致,能看出它们的差异点。为什么要用上“漫长”一词?
  生:用上“漫长”就表示恐龙的一支要变成鸟儿,是经过很長时间的演化;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化,恐龙的一支就不能变成鸟儿。
  师:你真聪明,能体会出用这些词语的效果。改动后的第一个句子中不用“一支”,可以吗?
  生:不可以。不用上“一支”,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就会把这句话理解成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
  师:你说得对,课文句子中“一支”的使用相当精准,作者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告诉大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儿,而是部分的恐龙演化成了鸟儿。那改动后第二个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改动后第二个句子中的“一只”是说,只有一个恐龙变成了鸟儿。而课文中的“一支”是指部分恐龙。
  师:不能说“一个恐龙”,我们应该说是“单只恐龙”。它们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一支”跟“一只”,它们相同的地方是读音相同,不同的地方是它们的意思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体会得真准确。“一支”是指部分的意思,“一个”是单只的意思,就在于数量上的多少不同。像课文这样用词精准的地方还很多,我们要多加留意,仔细区别它们的异同。大家把课文的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用心找出类似用词精准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体会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生自学,师辅学。)
  ……
  第二种设计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我出示材料时,学生通过比较观察能迅速地发现三个句子的不同点,能积极思考、发言。我稍加点拨,他们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揣摩出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用”与“不用”的效果,辨析出“一支”与“一只”的异同。而后,学生在读原句时,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把“一支”“漫长”这两个词语读出味儿来。正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写道:“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当学生比较出词的含义、效果后,我通过“下面大家默读课文,用心找出类似的用词精准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体会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这一导向性问题,将学习的内容扩大到全文,由此及彼,引导学生进行“涵泳”字词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体现了“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现代教学理念。有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涵泳”字词的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提高。
  从上述课堂教学和反思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在备课活动中教师不要囿于旧的思路、旧的设计、旧的教法,要跳出常规;要根据课程目标、学段的要求、学情的需要,用现代教学理念,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语言训练、文化积累、能力培养进行整合,设计多套的教学方案供自己选择。两相比较取其“重”,便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收获教学效果的最大值。
  (作者单位:福建建瓯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到口语交际训练环节,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观察任务,积累口语交际素材  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进行针对性设计,才能给学生带来适宜的训练机会。教材中有丰富的插图信息,文本中也有更多情节、人物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自主阅读并非是教师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活动,而需要通过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使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得成长。  一、培养自主阅读意识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主阅读的意识,教师要渗透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是粗读,也可以是细读。所谓粗读就是对整篇文章展开大致阅读,只需要了解整体内容即可;细读需要建立在粗读的基础上
字词承载着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事件的叙述以及情感的表达,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对文章细节和情感进行理解和感悟,但应注意的是,要针对不同的字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理解,因为在不同的文章里即使同一个词体现的意义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文语言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字词的“内容味”“表达味”和“情感味”展开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化学生对文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明了,就是说张继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住宿在枫桥,因为心里有愁事,半夜睡不着觉,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似乎平淡无奇,无非就是一首写景的诗,可是如果往深处再想一想,张继在心情忧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写这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入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都比较重视,并且也设计了不少问题,但由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金量不高,不能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效果甚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呢?  一、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
批判性阅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统整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诸多元素,对文本进行深度反思的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前期的质疑理解、重构反思,并建构出全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取深度体验。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呢?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提出困惑,在质疑中推进批判性阅读  当下阅读理论研究表明,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为古诗词主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古诗词在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在应试背景下,以读、背为主,很多学生却因古诗词朗读单一,情境体验不足,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浓。在古诗词阅读中,关注学生诗意成长,顺应学生学情、认知特点,以主题为引领,统合古诗词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古诗词朗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品味诗意,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主题阅读思维,整合古诗词
任何一种表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认知作为基础支架。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方法缺乏,更需要支架。为此,编者在编排统编本教材时,就设定了多维的写话支架,构建了鲜明的助写系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的作用,在学生搜集素材、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洞察内容、明晰对象,促进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用支架锁定对象,明晰为谁而写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言不达意,表达能力停滞不前,很大程度就在于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做了些尝试。  一、画一画,涂一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时抽象思维才逐步发展。涂涂画画是儿童喜欢做的事。在教学描写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画涂色,有利于学
统编本教材倡导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教学理念。“微习作”是适应当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微习作”不同于平常的习作教学,它注重学生平时阅读过程中习作方法技能的积累,体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依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微习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低年级“微写话”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写话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微写话”是与我们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