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操作能启迪、发展学生的思维。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兴趣;自主学习;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能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同掌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有助理解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例如,在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允许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便把实际的动手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全班交流,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忙:拿出一捆小棒打开,退一做10与5合成15,这样个位有15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有的学生在打开的10根小棒里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三根与个位上原有的5根合并得8根。进而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直观的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1的。这样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让学生看算式讲,他们就会用刚刚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讲清算理了。
三、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1)欣赏课件出示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有办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动手做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活动后反馈,并将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3)出示实践活动题:一个园艺师在一个长方形草地上设计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图形花坛,怎样设计能使整个草地既是轴对称图形,又美观大方。这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讨论、研究做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做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欣赏。最后通过实践活动题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创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实践出真知”这个淺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的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田淑华.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 林区教学
[2]马自芳. 智慧的花朵开在动手实践上[J]. 宁夏教育
[3] 钱平玉. 动手操作 激活思维[J]. 江苏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兴趣;自主学习;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能启迪、发展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同掌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有助理解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例如,在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允许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便把实际的动手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全班交流,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忙:拿出一捆小棒打开,退一做10与5合成15,这样个位有15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有的学生在打开的10根小棒里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三根与个位上原有的5根合并得8根。进而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直观的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1的。这样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让学生看算式讲,他们就会用刚刚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讲清算理了。
三、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1)欣赏课件出示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你有办法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动手做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活动后反馈,并将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3)出示实践活动题:一个园艺师在一个长方形草地上设计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图形花坛,怎样设计能使整个草地既是轴对称图形,又美观大方。这个教学环节,先让学生讨论、研究做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做出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欣赏。最后通过实践活动题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创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实践出真知”这个淺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的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动手操作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田淑华.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 林区教学
[2]马自芳. 智慧的花朵开在动手实践上[J]. 宁夏教育
[3] 钱平玉. 动手操作 激活思维[J]. 江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