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训练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数学又是逻辑性强、抽象度高的学科,小学生往往不易理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应用题的有效教学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方法
1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大量应用题海战术,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思想觉得应用题的本质就是习题,所以,在平时几乎都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反反复复做相同题型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该解题方法。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就因为“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环节固定,但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1.2有些老师过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相互衔接
虽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活力,能够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但是过度的追求情境教学,会脱离教学目标。
1.3对传统教学方法一概否定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机械训练加题海战术为主,对数学题目与生活实际相衔接这方面不够重视,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它也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亮点,值得教师借鉴。如它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注重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还有他们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等,是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2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2.1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应用题
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就是教材,它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要注意,教材里的内容仅仅是教学内容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客观分析教学内容,处理教材内容,精心选择、编制一些课外应用题,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应用题的直观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兒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系统知识)。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3结合生活实际,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根据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不易集中注意力和形象思维活跃等特点,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一些小学生容易理解、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设计应用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使用已经学习与掌握的数学知识解答数学应用题,从而提高小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比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化应用题“小明携带50元,购买单价为6元一支的钢笔,最多可以购买多少支?还能剩余多少元?”由于这样的应用题比较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得出计算式:50÷6=8,余2。
2.4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应用题应该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首先,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或者有冗余,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从题里的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比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提出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0米,第二根截去9/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学生会得出“一样长。”“不一定。”这两个答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两个答案哪个是正确的?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认识,还能巩固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5教授学生摘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教授学生摘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立即知晓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明朗化。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人民公园原来有30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30条,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那么,摘录出的条件和问题就是:30条——收入780元,增加30条——共收入多少元?。这时,让学生列出与这道题相应的数量关系式。A:单价X数量=总价。B:原来每天收入的钱数+增加船只每天收的钱数=总价钱。这样逐步分析,就让学生理解了“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对这道题就能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只要分析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就能够很快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3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应用题时存在的问题,不断对教学环节加以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还能够使学生借助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更深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春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
[2]高辉.谈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数字化用户》.2016
[3]数学学习网.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高效教学.2016
[4] 陈敏茵.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2016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方法
1 小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大量应用题海战术,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思想觉得应用题的本质就是习题,所以,在平时几乎都采用“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反反复复做相同题型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该解题方法。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就因为“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环节固定,但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1.2有些老师过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相互衔接
虽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活力,能够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但是过度的追求情境教学,会脱离教学目标。
1.3对传统教学方法一概否定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机械训练加题海战术为主,对数学题目与生活实际相衔接这方面不够重视,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枯燥无味。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它也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亮点,值得教师借鉴。如它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注重训练学生分析应用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还有他们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等,是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2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方法
2.1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应用题
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就是教材,它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要注意,教材里的内容仅仅是教学内容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客观分析教学内容,处理教材内容,精心选择、编制一些课外应用题,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应用题的直观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兒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系统知识)。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教材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3结合生活实际,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根据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不易集中注意力和形象思维活跃等特点,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一些小学生容易理解、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设计应用题,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使用已经学习与掌握的数学知识解答数学应用题,从而提高小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比如:在进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生活化应用题“小明携带50元,购买单价为6元一支的钢笔,最多可以购买多少支?还能剩余多少元?”由于这样的应用题比较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得出计算式:50÷6=8,余2。
2.4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应用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应用题应该尽可能地体现开放性。首先,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可以不足或者有冗余,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或补充、筛选,以获得有效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从题里的某些信息所得到的结论要有开放性,只要合理都应得到肯定。比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提出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0米,第二根截去9/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学生会得出“一样长。”“不一定。”这两个答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两个答案哪个是正确的?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认识,还能巩固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5教授学生摘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
教授学生摘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立即知晓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明朗化。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人民公园原来有30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30条,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那么,摘录出的条件和问题就是:30条——收入780元,增加30条——共收入多少元?。这时,让学生列出与这道题相应的数量关系式。A:单价X数量=总价。B:原来每天收入的钱数+增加船只每天收的钱数=总价钱。这样逐步分析,就让学生理解了“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对这道题就能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只要分析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就能够很快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3 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应用题时存在的问题,不断对教学环节加以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还能够使学生借助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更深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春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
[2]高辉.谈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数字化用户》.2016
[3]数学学习网.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高效教学.2016
[4] 陈敏茵.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