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刑法公法说之悖论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理论教材在谈及法的分类时多将刑法归结于公法的范畴,这似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近年,随着我国刑法学界“学派之争”①的推进,在客观主义中以法益侵犯说为基础的结果无价值理论已被逐渐了解。本文的写作拟采用“倒叙”的方法,在清楚公法与私法划分的依据之争及我国通说之后,从犯罪论出发,以犯罪论为立脚点探寻不同学说在刑法的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差异及本文观点,最后综合得出刑法公法说不当之结论。
  关键词:结果无价值;刑法;公法;私法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113-02
  作者简介:张涛,男,安徽铜陵学院法学院在读学生,曾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2014—2015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一、公法与私法划分及我国通说
  公法(Public law)与私法(Private law)概念的提出肇始于罗马法,后逐渐被其他法系、不同国家所吸收,虽然如此,但在公、私法如何划分的问题上,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如果说早期罗马法对公、私法的划分含糊其辞,那么,公、私法的首先被明确源于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律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1]1832年,奥斯丁(Jonh Austin)在《法理学讲义》中提出公法的两大组成部分:宪法与行政法。因此,我国有学者也据以认为,区分公、私法的标准主要看诉讼中被告的性质②,这与法国法律实务中的做法大抵是相同的。在我国,对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通说认为:保护国家或者公共利益的法为公法,保护个人利益的为私法[2]。
  二、刑法目的与任务的争议
  刑法学说的争议来源于对犯罪论的争议,而犯罪论的争议又主要来源于“旧派”客观主义内部的争议,即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争议。因此,可以笼统地说,刑法学说的争议主要也就是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之争,即法益侵犯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不得否认的是,当今世界,承认彻底的行为无价值的学者已寥寥了,行为无价值逐渐靠拢结果无价值的结果即产生了所谓的“二元论”。就历来国外学者的观点来看,“二元论”曾占据优势地位,但近年来,彻底的结果无价值③也逐渐被人接受,特别是在战后的新生代学者中具有极大的影响。[3]“二元论”与“一元论”存有众多方面的差异,然而,对于确定刑法非公法说最有利的差异在于刑法目的与任务的差异。犯罪论以刑法论中的理念为指引,因此,犯罪论的不同势必也会反作用于其他,这也是本文采取了“倒叙”写作方法的初衷。
  “一元论”认为,刑法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保护法益;“二元论”认为刑法的目的与任务兼具有双重属性,即保护法益与维护社会秩序。因此,二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保护法益,而在于:为了实现保护法益,是否需要考虑社会规范因素判断违法性?
  “二元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如日本大谷实先生所言:“应当作为犯罪加以谴责的行为,不仅仅是具有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特点,还必须是道义上所不允许的行为。”[4]此外,在目的犯中,“二元论”似乎更能诠释“法条至上”的理念,真正实现法条与“违法”的统一,但此种诠释却以牺牲其他违法性判断为代价,实为不妥。纵观“二元论”理论,其具有诸多不足,最核心之处在于此说对违法性的判断不能做到绝对客观,这里主要体现在偶然防卫之中。当然,“一元论”中对于偶然防卫也存有争议,但“一元论”中的争议是客观违法性内部的争议,亦即为“结果”的争议,其并不像“二元论”那样要求行为人具有防卫意识。本文认为,对违法性的判断必须以客观为基础,夹杂有主观要素的违反性判断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因此,本文对“一元论”持肯定态度,相应的认为刑法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保护法益,这与我国刑法典中的规定并无冲突。
  三、刑法公法说与“一元论”的冲突
  如上所述,“一元论”认为刑法的目的与任务为保护法益,此处的法益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国家法益、集体法益和个人法益。从人民主权的理论来说,对国家、集体法益的保护根本上就是对个人法益的保护,因此,刑法之根本即在于保护个人法益。从这个方面看,根据我国通说,貌似应将刑法归结于私法的范畴。然而并非如此。犯罪的不可饶恕性与被害人的弱势地位决定刑法并不能用私法的规则进行权利救济,于是,强大的国家机器介入刑事诉讼,以保障被害人的法益。所以,理论界有人基于此认为刑法具有公法性,但这种定性却违背了刑法的根本。
  四、刑法的归属
  早期,张明楷教授曾提出刑法补充性学说,即只有当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进行保护,[5]由此提出保障法的概念,具有合理性。从词意及刑法理念来讲,保障具有两重含义,即保障其他法律的实施与保障法益。由此可见,单从刑法的角度看,“保障法”这一概念与其他法律具有阶层关系④。但问题在于,“保障”一词并不为刑法所专有,其概念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也属于保障法,行政法亦含有保障法的成分。因为无论是民法还是行政法,在立法层面上均大致为权利—义务—责任的立法构造,本法中对于责任的规定即为对本法权利的保障。如果将法分科为公法、私法、保障法等势必会引起公法与私法的分裂,法律部门的分裂,甚至会引起法律部门下子法律部门的分裂,这对于刑法的体系无疑是毁灭性的。可是,刑法总是归属于法的一支,刑法在法的分科中应处于何种地位?亟待需要解决。如前所述,刑法属于保障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保障法这一概念体现更多的是刑法的实质,事实上,刑法的保障性与其他法律的保障性有根本的区别。那么是否可以考虑以一个相对形式主义的概念在法的分科中使刑法与公、私法并列呢?日本《万有百科大词典》将法学分为四大类:(1)、公法;(2)、私法;(3)、刑事法;(4)、基础法学,[6]可以说,此处的“刑事法”相对于保障法而言是一个比较形式的概念,更具有直观性。因此,将刑法归结于“刑事法”的范畴与公、私法并列至少从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
  五、结语
  不管是将刑法实质上归于“保障法”抑或形式上归于“刑事法”,根据现代刑法发展理论及趋势来看,刑法公法说与刑法保护法益的目的与任务都大不相符。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否定刑法的公法性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刑法属于私法,主张刑法是私法的国家,事实上没有也不可能将刑法以真正的私法地位相对待,但我们要警惕刑法逐渐私法化的趋势。
  [注释]
  ①严格意义上讲,以此种方式称呼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之争是不准确的,在西方,“学派之争”指的是“新派”与“旧派”之争,但在我国,此种称呼也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②张千帆等.宪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8.
  ③下文将称其为“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彻底的行为无价值论与彻底的结果无价值论.本文所说的“一元论”仅指彻底的结果无价值论.
  ④虽然刑法与其他法律具有阶层关系,但本文并不认为刑法隶属于其他法律.
  [参考文献]
  [1][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9.转引于郭明瑞,于宏伟.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及其对我国民法的启示[J].环球法律评论,2006(4).
  [2]张文显等.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9.
  [3]黎红.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现状的展望[J].法学评论,2005(6).
  [4][日]大谷实.刑法和社会伦理[J].法学教室,第120号,第53页.转引于黎红.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现状的展望[J].法学评论,2005(6)
  [5]平野龙一.现代法与刑罚[M].岩波书店,1965:21.转引于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兼论刑法的补充性与法律体系的概念[J].法学研究,1994(6).
  [6] <日本万有百科大词典>1973,11:530.转引于张文显等.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由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通奸现象一直存在,但其处罚却从刑罚处罚的罪名逐渐变为了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晚清时期,清王朝统治由繁荣走向没落,传统的封建法律发生改变,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外的律学,律典,进而开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征途。在这一逐渐求变图新的过程中,面对对两性婚姻生活不忠的最典型现象——通奸,作为当时的司法官员面对不同的情况已然按照案件情形的不同,考虑多种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区别判罚。本文从《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对我国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应用不足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张家口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在社会治安管理中应用视频监控系统的措施,以期能够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视频监控系统;社会治安管理;张家口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303-02  作者简介:冯占山,男,吉林通榆人,张家口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我国政府职能正在由管制型、全能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法制型政府转变。地方立法、地方规划的制定、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等法治化建设为地方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息获得渠道和能力的有限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社会组织介入地方法治化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法治化建设尚存在很多问题,应从法律、政府、自身建设
期刊
摘要:“好人好报,以德报德”让德高者得以彰显,让施善者得以福报,是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体现,也是时代稳健前行的强大动力与重要基础。“好人好报”价值导向在于引导群众推崇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形成善行者的行为受褒奖、受尊重的社会风尚,引导和鼓励人们争做“身边好人”,促进我市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好人好报”;价值导向;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暑假中进行了一次家访,进入了四个学生的家庭,从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我们丰富了自己的想法,更全面的了解了学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一个辅导员的重要意义和责任的重大。  关键词:家访;学生;孤儿;优秀分子;期望;勇敢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314-01  作者简介:于梁,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期刊
摘要:针对以往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重预防、轻治理的缺陷,创新性的提出“前期预防——中期救助——后期安抚”即“ P(prevention)—S(salvation)—P(placate)”的完整防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实证分析,务实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传销;前期预防;中期救助;后期安抚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045-02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它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湖北省武汉市的5所文科高校,分析了大学生目前的法律意识现状,并给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043-0
期刊
摘要: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体系和宪政制度的完善。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自由与财产权的保障二者密不可分,共同推动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发展。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如今,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则没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相关规定,这是极不利于现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修宪是必要的。  关键词:财产权;经济
期刊
摘要: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因其诉讼地位与原被告的差异,而渐成为诉讼制度中常被忽略的问题之一,不符合公平正义法律价值。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中第三人概念、特征、分类等问题的论述,分析了该制度在其第三人定位上、举证效力上、公共利益保护等方面的缺失,从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完善的措施,以构建更加合理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关键词:行政诉讼第三人;行政许可;权益  中图分类号:D925.3文献标
期刊
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我国进入建立法治中国的新阶段。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又处在观念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和调查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相关情况,发现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困境并寻找其出路对法治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法治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