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艺术课教学中渗透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全新的教育研究方向。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高校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概念,接着阐述高校艺术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消极与积极作用,最后提出高校艺术课教学促进学生道德观形成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艺术课;学生;道德观
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主要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观对国家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坚持对高校学生的道德观教育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概念
道德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人们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构成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意识【1】。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以各自的学习及实践为背景,以他人的感性评价及自身的情绪共鸣为基础,通过选择自我意识、判断辨认价值等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意识,并用这种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指导。
二、艺术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消极与积极作用
(一)艺术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消极作用
艺术课教学是我国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当下我国进一步加深了艺术思想文化在国内外的交流和融合,这对传统的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及强烈的冲击。高校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在接受艺术课教学时出现了思想认识的偏差,那么他们将认为实际生活跟艺术完全不一样,充满着假丑恶,这对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味追求潮流、不具勤俭节约意识、功德认知水平较低。此外,高校学生在艺术课上理应是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及评价来形成自己高尚的道德观,然而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艺术事物的美的观察、联系、感知和想象等存在观念上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取向及修养普遍偏低,对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极为不利。
(二)艺术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高校的艺术课教育教学能够以美促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开发学生右脑、挖掘学生潜力方面,艺术课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钱学森是著名的教授、科学家,他曾说现代科学教育理应包括艺术教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课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此外,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学生必须要养成的、最重要的道德素质之一,是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内在需求和体现,因而在高校学生形成道德观方面,艺术课教学拥有独特的积极作用。人类的思维通常包括科学思维及艺术思维,在人类的创造过程中,这两种思维联系密切且相互渗透着、影响着,在全面人才的培养中都具备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又离不开艺术课教学的推动,所以艺术课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道德观。由此可见,高校艺术课教学对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观是多么重要!
三、高校艺术课教学促进学生道德观形成的策略
(一)艺术课教学要遵循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原则
当代高校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必须要紧贴生活实际、紧贴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在高校艺术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教材里面的艺术知识,还要强调学生道德观形成的一般规律,力求艺术课程设计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及个性发展相适应,从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出发,通过鲜活生动的艺术作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道德观的形成。
艺术是一门生动的语言,艺术课教学就是一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堂互动活动的积极参与。高校的艺术课教师要紧紧把握这一特性,强化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加大艺术的感染力及吸引力,遵循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原则,为学生展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实现艺术课教学中学生道德观的形成这一目标。
(二)艺术课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功能
艺术学科是高校实施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艺术拥有高超的为人创造心灵意境的能力,是人性本质及思想道德的动力之源。艺术课教学的德育渗透模式拥有强烈的自然性、主动性,为学生偏爱。因此,笔者建议高校艺术课教师多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德育教育,以学校为单位举办一些艺术类的课外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艺术传授平台,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观。如组织开展一些大学生道德艺术表演、高雅道德艺术走进校园等规模宏大的艺术类活动,将道德教育渗透其中,充分发挥出艺术课的德育渗透功能。
(三)在实践中融合艺术课教学及学生道德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艺术课教学跟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相互促进的,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人类的真、善、美。使人幸福是德性而非金钱,这句话是贝多芬说的,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的经验之谈。贝多芬还说: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也是道德【2】。由此可见,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艺术及道德起着一致性的积极作用。所以高校艺术课教学应当有机结合艺术的专业特征,从艺术课的教学需求出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高校学生更多、更深入地接触社会,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及家庭的影响,从而逐渐发展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如组织学生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根据地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利用学生的寒暑假时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同时促使一些高雅的艺术进入校园,促使高校学生将道德教育工作付诸实践,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观。与此同时,艺术课教学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德育的指导性作用,如要求学生运用道德知识编写舞台剧、小品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艺术课学习跟道德教育的自我提升相结合,体现艺术课教学的德育优势。
四、结语
当下,素质教育在我国备受重视,而高校作为输送社会人才的基地,理应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放在较高的地位上,努力在艺术课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胡亚玲. 基于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艺术教育独特价值的探讨[J]. 考试周刊,2014(42):166+153.
[2]冷先平.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 设计艺术研究,2014(01):114-123+127.
关键词:高校;艺术课;学生;道德观
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主要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观对国家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新时期坚持对高校学生的道德观教育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概念
道德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人们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构成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意识【1】。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以各自的学习及实践为背景,以他人的感性评价及自身的情绪共鸣为基础,通过选择自我意识、判断辨认价值等形成一种自我控制意识,并用这种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指导。
二、艺术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消极与积极作用
(一)艺术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消极作用
艺术课教学是我国高校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当下我国进一步加深了艺术思想文化在国内外的交流和融合,这对传统的道德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及强烈的冲击。高校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在接受艺术课教学时出现了思想认识的偏差,那么他们将认为实际生活跟艺术完全不一样,充满着假丑恶,这对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味追求潮流、不具勤俭节约意识、功德认知水平较低。此外,高校学生在艺术课上理应是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及评价来形成自己高尚的道德观,然而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艺术事物的美的观察、联系、感知和想象等存在观念上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取向及修养普遍偏低,对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极为不利。
(二)艺术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高校的艺术课教育教学能够以美促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开发学生右脑、挖掘学生潜力方面,艺术课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钱学森是著名的教授、科学家,他曾说现代科学教育理应包括艺术教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课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此外,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学生必须要养成的、最重要的道德素质之一,是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内在需求和体现,因而在高校学生形成道德观方面,艺术课教学拥有独特的积极作用。人类的思维通常包括科学思维及艺术思维,在人类的创造过程中,这两种思维联系密切且相互渗透着、影响着,在全面人才的培养中都具备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又离不开艺术课教学的推动,所以艺术课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道德观。由此可见,高校艺术课教学对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观是多么重要!
三、高校艺术课教学促进学生道德观形成的策略
(一)艺术课教学要遵循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原则
当代高校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必须要紧贴生活实际、紧贴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在高校艺术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教材里面的艺术知识,还要强调学生道德观形成的一般规律,力求艺术课程设计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及个性发展相适应,从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出发,通过鲜活生动的艺术作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道德观的形成。
艺术是一门生动的语言,艺术课教学就是一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堂互动活动的积极参与。高校的艺术课教师要紧紧把握这一特性,强化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及针对性,加大艺术的感染力及吸引力,遵循学生道德观形成的原则,为学生展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实现艺术课教学中学生道德观的形成这一目标。
(二)艺术课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功能
艺术学科是高校实施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艺术拥有高超的为人创造心灵意境的能力,是人性本质及思想道德的动力之源。艺术课教学的德育渗透模式拥有强烈的自然性、主动性,为学生偏爱。因此,笔者建议高校艺术课教师多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德育教育,以学校为单位举办一些艺术类的课外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艺术传授平台,促进学生形成道德观。如组织开展一些大学生道德艺术表演、高雅道德艺术走进校园等规模宏大的艺术类活动,将道德教育渗透其中,充分发挥出艺术课的德育渗透功能。
(三)在实践中融合艺术课教学及学生道德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艺术课教学跟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相互促进的,最终的目标都是追求人类的真、善、美。使人幸福是德性而非金钱,这句话是贝多芬说的,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的经验之谈。贝多芬还说: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也是道德【2】。由此可见,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艺术及道德起着一致性的积极作用。所以高校艺术课教学应当有机结合艺术的专业特征,从艺术课的教学需求出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高校学生更多、更深入地接触社会,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及家庭的影响,从而逐渐发展自身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如组织学生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根据地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利用学生的寒暑假时期开展三下乡活动,同时促使一些高雅的艺术进入校园,促使高校学生将道德教育工作付诸实践,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观。与此同时,艺术课教学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德育的指导性作用,如要求学生运用道德知识编写舞台剧、小品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艺术课学习跟道德教育的自我提升相结合,体现艺术课教学的德育优势。
四、结语
当下,素质教育在我国备受重视,而高校作为输送社会人才的基地,理应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放在较高的地位上,努力在艺术课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胡亚玲. 基于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艺术教育独特价值的探讨[J]. 考试周刊,2014(42):166+153.
[2]冷先平. 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传播——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 设计艺术研究,2014(01):114-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