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需求 拓展问题视野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是知识技能在运用层面上的体现,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精准的问题则是走向创新、迈向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需求,更要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索,在思索中发现,在发现中追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魅力,享受创新的喜悦,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转换思维模式,刺激学生提问
  反思十年课改,我们真的需要审视一下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没有转变教与学的思维模式,是否有效地刺激学生思维,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否能引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习与思维向纵深发展呢?
  首先,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参与者。与学生打成一片,保持无处不在的亲和力,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这些都是一个智慧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如当学生在学完“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后,提出:为什么异分母分数比较要先通分?通分这么麻烦,有没有更简洁点的方法啊?面对学生的质疑,作为学习参与者、引领者的教师,就得学会科学地引导。因为学生的质疑,会影响更多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关注,也会促使他们去思考,“的确很烦,有没有简单的方法?”问题也会成为新一轮探究的新起点,学生在辨析和思考中会进一步明确:通分就是保证分数单位的一致性,这种情形下分数的大小比较就容易得多、方便得多。
  其次,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合作者。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主导者向合作者转变,让学生走在探索的最前沿。如在学习“比的认识”过程中,教师为突出对“比”各部分的认识以及对应的知识要点,就得创设探究活动情境。“通过比的认识,你还有什么新的思考?”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再度审视学习的历程,也会很自然地提出: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与分数有什么联系?由此可见,比的后项能是0 吗?为什么上次六(1)班与六(4)班的篮球比赛中我却看到了4∶0的积分啊?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梳理知识联系中提出的问题,也正是本节课教师需要深究的知识要点。学生的提问,引发了学习关注,也深深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每一个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比赛中后项会有0,而刚才的分析中明明指出,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而这两个都不能是0的,所以比的后项也不可能是0 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由此看出,提出问题比机械地去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善于提出问题更有助于问题的思考,还能促进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让学习成为思维训练、思维提升的重要阵地。所以,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不只是关注知识的传输,还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重构“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让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成为他们重要的学习品质。
  二、转变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提问
  “善问者善思”。从中不难体会到问与思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学生能善于思考,善于刨根问底,那么他就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孩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以此推进思维的深入,促进学习的深入;激励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以勇气,给学生以机会,让思考伴随着学习,成为人生成长的坚实力量。
  首先,教师要留点空白。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成就艺术之美,就得留有空白,给学生以更多尝试的机会,想象的空间。只有让学生进行灵动的补白,我们的教学才是理智的,充满活力的,闪烁着智慧光彩的。
  其次,教师要给点情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激励情境,引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后,组织师生进行比拼竞赛活动,看谁画得快,画得多。“在下图中画出和三角形ABC面积一样大的三角形。”给15秒的时间,集中展示师生画作,很多学生还是原图,而教师画出了5个。很自然地,学生发出了质疑:老师你早就知道方法,掌握了规律,怎么还来和我们比呢?“是啊!你说老师作弊,有方法、有规律,那你就去观察思考啊,看看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利用比赛活动,引起学生的不满,引发学生的质疑。同时,教师抓住话题,顺势利导,诱发学生去探究规律是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因疑促思,让原本难以描述的概念变成了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比较、提炼的活动,促进了思维的深入,给概念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空。
  三、营造探究氛围,诱发学生提问
  有效的学习需要合适的氛围支撑,在舒适、安宁的氛围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思维的活力会更强。因此,为学生探究、思辨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一定能诱使学生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迸发出新的灵感,产生更多的渴望。同时,也会生成更多的疑问,从而达成“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的境界。
  首先,教师要打造平等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民主课堂,平等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害怕、担心等心理障碍,使其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例如,在“分数除法”教学中,当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就会萌发奇思怪想。“除法是转化成乘法做的,乘法能变成除法做吗?”问题刚提出,引起不小的震动。“这有意义吗?”“不是像绕口令一样绕着玩吗?”“那不是更麻烦了吗?”学生的质疑,体现了他们认知的局限,也展示了他们积极思考的可贵一面。学生这种假想、这种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其实符合学生的心理,也与数学知识体系非常吻合。除法和乘法是互为逆运算,所以它们能够相互转化,不过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时是追求思维最简化的一种路径。因此,面对这种辩论的局面,教师就得善于掌控,用赞赏的口吻来安抚大众,激励这个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学生。“你的发现是正确的,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会更细致地研究这种方法。其他同学应该学一学这种精神,只有不断质疑,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我们才会在不断追寻中稳步成长。”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说会刺激思维,促使学生在说中发现新问题。如在“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时,一是让学生说出比与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二是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三是引导思考:结合刚才的复习,你会想到什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刚才复习的分数基本性质有关系吗?”“那么比的后项能是0吗?”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说明学生已经把三者之间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正在努力探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提问也正为研究知识要点、关键点提供了方向,使学习研究更具针对性,无形之中会提增学习的实效,促进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发展。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实践是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方法,同样,动手实践在丰富感知的同时,也能促发学生学习思考,也会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指导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成不同的角的模型,学生会做出直角、钝角和锐角。当部分学生将两条纸条重合时,问题就会自然凸显出来:这种图形它是角吗?如果是角,又是什么角?如果一条纸条旋转一周后与另一条纸条重合,它是不是角呢?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关注,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更能诱使学生去查阅资料,询问老师和家长,无形之中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给予激励评价,诱导学生提问
  评价是学习不断得以调整的催化剂,也是改善学习状态的杠杆。一个智慧型的教师一定会适时给出对学习的总结与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质态,也能够初步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同样,如能巧用积极的激励评价引导策略,一定会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甚至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圆”学习活动,学生找出:圆形的桌面、圆形的花坛、圆形的水池等,还有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学校操场上的400米跑道中也有圆。这一话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议,经过比较思考,最终发现400米跑道直道的两端都是一个半圆。这时就有这样的质疑声:老师,我发现在200米、400米等比赛中每一个运动员的起跑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是为什么啊?
  这一声音揭示了这个学生会观察,也会思考。因此,教师应借机发力,引起新一轮的学习讨论。“你的观察很仔细,思考也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不公平吗?难道跑道中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吗?”教师利用学生的疑问顺利追击,指导学生探究跑道的构造,理解跑道的图形构成,在研究中学生发现:因为每一个跑道都有1.22米的宽度,这样在直道两端的圆周长也就会增加约7.66米。“会增加7.66米,怎么来的?”部分学生又产生疑问,也会促使学生去解析7.66米的由来,随着问题的逐步剥离,跑道中的学问也就逐渐显露出来。
  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不是他能解决什么样的难题,而是他能提出什么层次的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中都有思考的力量,都有学生不同视角的发现,所以教师就得努力发现学生提出问题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以此来激励学生善思、善问,从而使数学学习不再是被动解题,而是快乐的编题、快乐的质问。也许有教师会担心:学生的问题超乎课堂学习的需要,会不会影响教学实施?如果学生的问题过于生僻、过于深奥,会不会给教师带来难堪?这些担忧不无道理,面对这样的质疑问难,教师更应该自豪,应该庆幸。因为被学生问住,这不是悲剧。“教学相长”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也是客观真理。如果学生的提问,使教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是我们教育的福音,说明学生具备了质疑能力,说明他们能够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必定伴随着他们快乐成长。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教育之幸,民族之幸。
  总之,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应该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作为教师,就得善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创设学生敢问、想问、能问、会问的情境,使其得到锻炼,获得成长。
  (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小学 225814)
其他文献
轴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小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的不同,教材分别在二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出现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当然其教学的目标、难点、重点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对此,笔者针对不同年级中的相同内容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  二、教学设计
【摘要】对上海市S区54名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能力所作的调查表明,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视角较准确,能基于幼儿的行为展开分析,但存在解读不够全面、缺乏理论支撑、提出的对策较为低效等问题。研究者据此提出,教师要注意积累案例分析经验,提升专业水平;幼儿园要把握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
【摘 要】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以“烙饼问题”教学为例,对教学难点的成因进行简要分析,通过教学实践,在抓住问题的数学本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分类、量化等方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为同类问题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以现实问题的数学本质为纲,为解决问题作思路上的引领,是有效解决教学难点的一种可行途径。  【关键词】烙饼问题;问题本质;难点突破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
一、习题背景分析  数学知识的巩固、内化、拓展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设计练习题时应摒弃机械的“题海战术”,更应注重练习本身的开放性、科学性、挑战性和思维含量。好的练习作为一堂课好的学习材料,不仅应该具有起点低、开放度大等特点,而且要保证人人都能参与,能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中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获得,而且学生能够通过练习探寻有价值的数学任务,渗透转化思想,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基于以上的思
一天晚上洗澡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腰间鼓起了一个包。   这个包比鸡蛋还大,形状像椭圆形,外表红通通,摸起来硬硬的,用手轻轻一按,还有点疼。我连忙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包,急得一夜没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急匆匆地带我去海门人民医院做检查。医生郑重地告诉妈妈:“一定要动手术,才能消除这个大包。如果有脓包的情况,还需要二次手术。”妈妈当时就吓得不知所措,腿都软了,感觉气都
如果单从形式上进行分析,分数的认识应当说与自然数和小数的认识十分类似,从而似乎也不会有特别的困难;但任一稍有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都知道,这又正是小学数学教学最困难的论题之一。例如,有评论者就曾针对“单位,让分数更好玩”这样一个论题发出如下的感叹:“在我的印象中,小学时学分数并没有好玩的感受,有的是‘要命’的感受。”(彭刚)  进一步说,这显然也是现行各种小学数学教材中何以将“分数的认识”分成“初步认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安排学习的。内容编排结构十分清楚:比较角的大小,提出问题;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量角器的正确操作使用,形成数学学习技能;感悟角的大小本质,形成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度量角的单位“度”的产生过程和度量角大小的基本原理。  2.认识量角器,
【摘 要】怎样的练习学生更喜欢,很大程度取决于练习的情境是否引发学生愿意进入练习的场域,练习的追问是否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喜好”“心理喜好”和“认知喜好”出发创设练习情境,并通过“同与异”“算与理”“形与数”等方面的层层追问,探求练习的高效之策。  【关键词】练习 情境 追问  平时的教学中,时常听到教师为学生的练习情况犯愁:“这个练习并没难度,学生解题怎么就花费了那
【摘 要】计算教学是数与代数领域重要的基础内容。算理的理解是计算教学中公认的难点。就计算教学而言,可以采取用图示贯穿整个教学,用图形表征问题等方式发挥几何直观的价值。通过直观助力,让学生经历思、画、析、辨、算和悟,既可以对相关难点进行有效突破,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几何直观素养。  【关键词】算理算法 几何直观
一、案例引发的思考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教师计时,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