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教材课文精选、精编,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言典范生动,学生百读不厌,篇篇课文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朗读指导时不得理性分析,不可统一划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悟自读。可在实际操作中,搞不好自主就被异化成自流,常见课堂上累计训练的次数也相当可观,无奈学生依然读得云里雾里;也有者,课堂中学生大展“自主”风采,读得声情并茂,却是课前跟着老师反复机械模仿的成果。这样的训练过程性体现不够,老师指导不得力,学生于朗读方法无从习得,因而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如何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重过程又能达成形成性目标,笔者认为对朗读引进多种评价方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1赏识评价 让学生敢站敢读
同一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读得干干巴巴不说,做到流畅都有困难。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而且经过调查,笔者发现这种情况使用新教材的孩子尤为突出。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教师更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顺利通过,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一定坚持自己改过,读正确了才罢休,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改过,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2诱导评价 让学生爱读好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于是,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话留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老师也一味地夸“棒”、“好”,这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老师干脆“谁再来”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止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就说:“哦!你让我感受到小路的美丽!”第三个情感到位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还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是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地读得趣味盎然。
3多元评价 让学生多读多悟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优秀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让同学评一评、议一议,交流各自的意见。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夸奖的、指出错误缺点的、提出希望的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机会增多,受评价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形象评价 让学生乐于模仿
对于朗读,大多评价主体习惯上采用抽象评价,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几个评语千古不变,堂堂语文课都适用,于被评者与评价者都无益处。有位特级教师上《夏夜多美》,一位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看她那丰富的神情,恰如其分的动作,圆润的童音别提读得有多妙了,可连续几个孩子的评价,反复的还是那句“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换个角度问:“你们猜老师心里怎么想?”一位孩子大胆地说:“老师心想也许你也没她读得好。”老师故意反激道“哪里见得?”这时孩子们才细细道来,如“飞呀飞”读得轻轻的缓缓的,像是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过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语改用描述性的语言从神情、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道出自己在别人的引发下的感受。此时,再来模仿他人朗读,不再是生搬硬套的,其实早已溶入了自己的情感、体会。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适当的评价,就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赏识评价 让学生敢站敢读
同一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读得干干巴巴不说,做到流畅都有困难。新教材识字量大,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认字慢、遗忘快,又可能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一些孩子一开始朗读就出现困难,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而且经过调查,笔者发现这种情况使用新教材的孩子尤为突出。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们教师更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一位老师借班上课,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老师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顺利通过,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老师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一定坚持自己改过,读正确了才罢休,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改过,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2诱导评价 让学生爱读好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都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于是,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话留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老师也一味地夸“棒”、“好”,这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老师干脆“谁再来”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止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注意他们的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小路》,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可老师还没欣赏到美丽的小路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就说:“哦!你让我感受到小路的美丽!”第三个情感到位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聪明的老师,还特意把最能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是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地读得趣味盎然。
3多元评价 让学生多读多悟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优秀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位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让同学评一评、议一议,交流各自的意见。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课外,学生们每读一篇课文后,让家长除了认真签字外,还可以写上评语,夸奖的、指出错误缺点的、提出希望的都可。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机会增多,受评价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4形象评价 让学生乐于模仿
对于朗读,大多评价主体习惯上采用抽象评价,诸如“读得不熟练”、“读得没有感情”、“读得很有感情”。几个评语千古不变,堂堂语文课都适用,于被评者与评价者都无益处。有位特级教师上《夏夜多美》,一位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看她那丰富的神情,恰如其分的动作,圆润的童音别提读得有多妙了,可连续几个孩子的评价,反复的还是那句“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换个角度问:“你们猜老师心里怎么想?”一位孩子大胆地说:“老师心想也许你也没她读得好。”老师故意反激道“哪里见得?”这时孩子们才细细道来,如“飞呀飞”读得轻轻的缓缓的,像是小蜻蜓背着小蚂蚁小心地飞过很多很多地方……你一言我一语改用描述性的语言从神情、动作等方面作了细致、具体、形象的评价,道出自己在别人的引发下的感受。此时,再来模仿他人朗读,不再是生搬硬套的,其实早已溶入了自己的情感、体会。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适当的评价,就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