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拐杖,返“本”归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xyz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缺乏基本的文言环境,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很吃力,有的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一种逆反和恐惧心理。为解决自己的这些烦恼,很多认真的学生采取了购买翻译书的办法,课前课后都死啃翻译书,将课文的全文翻译和文言现象总结牢牢记住,以此来完成教师的考查和平时的练习。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呢?笔者认为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一、机械记忆,毫不得法
   学生阅读翻译书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而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翻译书都是将译文一字不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知道译文就行了,所以他们不惜一切地将译文背下来,并不去探究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没有效率的,也是很不明智的。
   二、自以为是,进入误区
   因为了解了译文和有关的文言现象总结,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较为活跃,并且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知无不言,平时贴近书本的考试也能得心应手。于是,我们的学生开始进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的文言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殊不知他们只是完成了一个背诵工作,其中的精华部分并没有掌握,可以说是因小失大。
   三、淡化听讲,得不偿失
   学生有了以上的错误认识之后,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文言文的怠慢情绪,他认为上课听不听都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课后有一件法宝——翻译书,“一书在手,万事不求”啊,这样的情绪,不仅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大影响,甚至说对整个语文学习都极为不利。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我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消除这种翻译书泛滥现象。翻译书就好比拐杖,学生老依靠拐杖走路,等有一天他不能使用拐杖时,就再也无法正常走路了。所以,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不要使用翻译书,如果需要翻译书,那么就将你的课本变为翻译书。而这一变化过程就是真正学习文言文的过程。那么,在失去翻译书这一“灵丹妙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文言文呢?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 但笔者认为,关注注释、解读注释、研究注释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太注重文下注释,认真的学生也只是读读背背而已。他们有这样一个意识:反正书下有了注释了,我不需要去多花心思琢磨,如果要翻译直接照抄就行了。其实他们忽视了凡是有注释的字词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是课堂上的研究重点,一旦扫清了这些字词障碍,翻译可以说是非常容易的。对于注释一般有这样几种处理方式:
   一、大致了解
   这一要求是针对那些名词性的注释而言的。例如,有关于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作品介绍,文中人物介绍,地点说明,官名解释等等。这些注释给我们把握文章内容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二、准确掌握,绝不含糊
   这一要求是针对那些重点字词的注释而言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一积累主要指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谁的字词掌握较多,谁就占有了翻译文言文的先机。所以对这些字词我们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注释(1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这句话的翻译对大部分同学而言都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但在考试时,却成为学生的一个重大失分点,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往往都关注整句话的翻译,而忽视了“是”这个字的解释。而这恰恰是学生的知识盲点。所以,我们在看这类注释时要好好关注字词,不要让原文翻译遮蔽了我们的眼睛。
   三、仔细琢磨,坚持直译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注释只是注释,它和翻译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有很多注释虽然看似是翻译,其实加入了编者的理解,所以并不符合我们直译的要求,对于这类注释,我们应该仔细辨别,坚持字字对译的原则,把文言文学习落到实处。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没有什么“终南捷径”,所以我们不要只想通过翻译书来完成三年的文言学习,那只是一根虚无的拐杖,真正的财富在我们的课本当中,只有我们充分利用了它,文言文学习才可能获得质的飞跃。
其他文献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它借助人们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品德,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却往往被人忽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学校遗忘。
期刊
从2010年起,北京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文及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查都增设了两条新考点: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   显然,这类阅读延伸题与一般的阅读理解、鉴赏题有一定的区别:一般题的答案往往在文中,解题关键在于搜索、筛选、整合,而此类题型相对而言则能力要求高,综合性也很强。解题时既要紧扣文本,
期刊
我是一名教师,美其名曰“辛勤的园丁”,栽培着园中的各种花草,他们的盛开,我肩负着重大责任。在不断的探索中我遵从“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育理念,让园中的花儿在幼苗时期就可以认识自我,欣赏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为以后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有利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推行人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
期刊
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所不同的是:传统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整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多角度立意,具体要求往往是“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等等;而新材料作文考生往往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新材料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其形式多样、考点丰富,可达到读写并考的效
期刊
虽然随笔写作倡导“放手性原则”,主张教师放手让学生写作,但同时也主张“限定性原则”,教师需要对学生随笔写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随笔写作指导方法应该与其他文体写作、应试写作有一定区别,本文拟就此方面进行初探。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板书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随笔写作仍然有很多知识技能需要通过讲解传授给学生。比如:观察和反思生活的技能、积累和提取素材的技能、联想的技能
期刊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教师在建立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行为规范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尊师爱生”历来是我国处理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才可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反之,教育就难以收到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学生作为教师的一种情感体验,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选择和趋向。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成长,竭尽全力地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既
期刊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设计练习必不可少,但如果练习形式过于单调,学生不喜欢去做,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用也不大。所以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在练习形式设计上应该多样化。   一、穿插训练   在复习某一个专题知识、模块时,如果耗时过长,就应该穿插进行其他模块的一些小练习,达到知识均衡的目的,比如文言文专题复习,往往要进行一个月左右,学生天天做文言文,会产生厌烦情绪,并且长时间练习文
期刊
笔者曾经比较过语文高考试卷,发现它们基本题型相似,考查要求相似。但是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学习成绩仍旧停留在原来的阶段,没有明显提高。有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灌输高考意识,同一种知识点翻来覆去训练,到高三时还是漏洞百出,捉襟见肘。高三一轮二轮复习,题型知识点相似,但是学生可能错的还是错,尤其是古典诗文阅读和作文,基本没有什么改观,仿佛处于一种瓶颈状态。   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语文学科特征,用单纯的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多年来,写作文仍然是学生甚为“憷头”的事情,写作教学也一直让语文教师们困惑着,教师不知如何教和教什么,思来想去只好跟着“感觉”走。随笔写作教学,正是一条让学生不再“怵头”写作,让教师不再一味跟着“感觉”走的有效途径。随笔写作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作用,一是对教师的作用。   一、对学生的作用   1.解放学生
期刊
语文教学中开设的课外阅读课,是指教师在完成基本的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自己收集和补充阅读材料,利用专门的课时提供给学生阅读的一种课型。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充分发挥课外阅读课的教学功能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语文课外阅读课开设的重要性   1.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审美情感的养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