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财政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意在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规范其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自规范实施以来,各单位积极探索,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和持续完善的系统工程,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当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财政工作以改革和发展为中心,规范管理,推进创新,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围绕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流程、控制节点、加强监督等几方面,逐步推进财政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组织载体,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补贴、侵吞滥用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违法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造成损失,也给各单位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一是对经济活动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薄弱;二是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监管不力,缺乏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风险的能力。因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力,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非常必要。须借助内部控制这一手段,审视和梳理现行制度,建立有效控制措施,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内部监管,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审计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对内部控制做了定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要素与过程的统一。从静态上讲,是指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要素组成,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单位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控制节点、实施监管,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二、适应财政改革要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强化内部流程控制作为制约内部权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对行政机关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内部权力的制约,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体系,促进单位公共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活动的特点和业务之间的联系,把内部控制基本方法与单位实际情况结合,将制衡机制实质性嵌入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制度、控制节点和监督检查,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资金安全、资产保值、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三、开展内控制度建设,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
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有效性和权责对等六个原则,并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具体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监督相关工作人员执行等具体步骤。
1.梳理流程、确定风险、制定对策。单位可以通过专题调研、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梳理工作流程,明确业务环节,查找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完善业务流程,将预算、收支、资产、基建、政府采购、经济合同等重点管控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效衔接。同时,还要加强审计、纪检监察和各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深入分析本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认真应对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制定内控规范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本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已经制定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2.建立制度、健全体系、贯彻执行。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已经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对照检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執行力,完善监督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自我评价、审计监督、共同治理。自我评价和审计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单位应当健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检查机制,通过自我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全面性和有效性,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同时,要将自我评价、内部监督与干部考核、问责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促进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与监督的关键架构,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管控,确保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切实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对于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体系,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秩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财政体制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当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财政工作以改革和发展为中心,规范管理,推进创新,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围绕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流程、控制节点、加强监督等几方面,逐步推进财政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组织载体,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贪污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补贴、侵吞滥用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违法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国家造成损失,也给各单位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一是对经济活动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薄弱;二是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监管不力,缺乏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风险的能力。因此,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力,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非常必要。须借助内部控制这一手段,审视和梳理现行制度,建立有效控制措施,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内部监管,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审计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对内部控制做了定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要素与过程的统一。从静态上讲,是指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要素组成,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政策、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是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单位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控制节点、实施监管,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二、适应财政改革要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强化内部流程控制作为制约内部权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对行政机关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内部权力的制约,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体系,促进单位公共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活动的特点和业务之间的联系,把内部控制基本方法与单位实际情况结合,将制衡机制实质性嵌入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制度、控制节点和监督检查,实现对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资金安全、资产保值、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三、开展内控制度建设,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
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有效性和权责对等六个原则,并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具体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监督相关工作人员执行等具体步骤。
1.梳理流程、确定风险、制定对策。单位可以通过专题调研、问卷调查、交流座谈等方式,梳理工作流程,明确业务环节,查找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完善业务流程,将预算、收支、资产、基建、政府采购、经济合同等重点管控事项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把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效衔接。同时,还要加强审计、纪检监察和各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深入分析本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认真应对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制定内控规范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本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已经制定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
2.建立制度、健全体系、贯彻执行。单位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内部控制基本方法,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已经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对照检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提高執行力,完善监督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自我评价、审计监督、共同治理。自我评价和审计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单位应当健全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的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检查机制,通过自我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全面性和有效性,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同时,要将自我评价、内部监督与干部考核、问责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促进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与监督的关键架构,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加强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管控,确保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切实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对于建立权力运行的制约体系,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限制权力的滥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对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秩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指南》.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