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如此爱“钱”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n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60周年,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二个在位时间超过60年的君主(第一个是在位63年的维多利亚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于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乔治六世的长女。自1951年起因乔治六世国王健康情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二世开始接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乔治六世于1952年2月初病逝,而伊丽莎白二世于1952年2月6日即位至今已整整60年。在英国民众心中,女王是国家团结的象征。她的全称为“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基督教)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所以她不光是英国女王,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巴多斯、巴哈马等国的君主,是英联邦(52个成员国)的最高元首,所以我们在外国钱币上经常看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头像也就不足为奇。
  根据《世界硬币标准目录》(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统计,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有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头像的硬币,总数达数千种之多。自1953年发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头像硬币至今,由于发行时间的不同和所戴王冠的区别(有全冠、小冠和大冠),又可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的头像。又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行年份也不尽相同。
  如英国本土、南非、南罗得西亚、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加拿大、百慕大群岛、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在1965年至1970年之前发行的女王头像为姑娘装饰(见图1、2);而中国香港、毛里求斯、塞舌尔、东加勒比国家(通用于安圭拉、安提瓜及巴布达、多米尼加联邦、蒙特塞拉特、圣基茨及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格林纳丁斯及格林纳达8个地区)1970年前发行的是女王戴冠(有顶俗称全冠)头像(见图3、4);1971年至1984年发行有女王戴冠(俗称小冠)头像币(见图5至图8);1985年至1997年发行有女王戴大王冠币(见图9);1998年后发行的硬币大部分为女王老年头像(见图10、11);老年头像一般都以体形较丰腴的为主,但加拿大、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等则是另一种版本(见图12);另外还发行了女王执政20周年、25周年、30周年等纪念币(见图13、14)。
  如今,86岁高龄的女王至今没有退位的意思,这与她在1953年的加冕誓言“永不退位”有关,她可能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其他文献
笔者藏有一对清末新彩衔环铺首耳四方瓶,它既为我们展示了庐山的旖旎风光,又让我们领略了其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细细观赏,不禁令人心弛神往。  此对四方瓶由清末、民国时期的瓷绘艺人谢海如所作,出品于1895年,高58.5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4厘米。四方撇口,束颈,硬折肩,长方柱式腹,上宽下窄,平底足,肩部加饰一对生动活泼的衔环辅首耳,为器物增添了几分情趣。  四方瓶正面图案为秀美的庐山风光。作
期刊
春秋战国,社会进入到了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礼乐崩坏,诸侯间彼此割据,战争频繁。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不断改进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兵器,彼此之间进行着一场空前的军备竞赛,每个国家都因为拥有一批擅长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而实力大增。  地处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虽然立国都很早,但长期僻居东南,国小势弱。直至春秋中期后段,国力才渐趋强盛,至春秋晚期达到巅峰。为开拓疆土,扩大势
期刊
白瓷流行  近年关于唐代青瓷的讨论已见不少,其实同期的白瓷亦深得中外藏家喜爱。唐代白瓷开启了崇尚精致白瓷的美学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  优美白瓷是宋代陶瓷的精粹,河北定窑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尤以生产造型隽秀、釉色牙白的白瓷著称,尽得宫廷和贵胄珍赏。另一名器青白瓷亦同时始烧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顾名思义是釉色白中泛青,色质如玉,景德镇正因创烧出青白瓷而从此声名大噪,长居白瓷生产之领导地位。青白瓷又有“饶
期刊
清末民国年间,许多书画名家都喜欢在铜面上创作书画,而后交由名刻工,最后完成铜质文房的制作。这些书画名家有吴待秋、林纾、姚茫父、陈师曾、齐白石、陈半丁、张大千等,其中的代表人物当为陈师曾和姚茫父。茫父先生曾说:“余与师曾的画往往溢于纸绢之外”,指的就是在铜上创作书画作品,也称之为“书画铜”。新中国成立后,在铜板上创作书画的名家较少,但偶尔为之的也有唐云、谢稚柳等人。  笔者收藏有是一件刻铜作品,长2
期刊
女仆劳拉刚把放在壁柜上的瓷盘拿下来准备仔细擦拭,菲利普太太就在身后赶紧叮嘱了一句:“噢!可要小心,这些可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  这样一幕小小的场景设想,或许在18世纪的欧洲贵族家庭中是不足为奇的。正如法国作家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埃曾经这样记述:“中国瓷器是多么可悲的奢侈品!一只猫用它的爪子一拨,比好几百亩土地受了灾还糟。”  几百年前,刚刚走出黑暗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洗礼的欧洲人,开始了对
期刊
日前,北京匡时对外宣布最大宗的一批梁启超档案将在匡时本年度秋拍中公开拍卖。这批尘封100年的珍贵文物想必将成为今秋拍场的一大亮点。  这批重要档案均收藏于梁启超位于北京的故居——“南长街54号”,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共计950件,是梁启超研究资料的新发现。其中287通信札,涵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通、康有为信札23通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
期刊
“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正义的化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社会“法”的反拨和弥补,而“剑”则是中国侠客手中的标志性武器,最能代表侠客形象,是除暴安良和尚武精神的象征。古代的侠客行走于江湖,手中所持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利器大多数是剑,仿佛提到侠客,眼前浮现的兵器就是剑。那么,侠与剑究竟有着怎样难以割舍的情缘?剑代表着侠客怎样的侠义精神?侠客手中的剑又是怎样的形态?  侠与剑的难舍情缘  侠作为社会生活
期刊
古有云:“床头怪石神仙画,箧里华笺将相书。”笔者对传统信笺、笺谱、璜纸的了解虽然只是皮毛,所藏寥寥,但它们一直是我文房的挚爱。近期,喜得《百花诗笺谱》、《西湖十景古笺》、“浆水潢纸”、“华笺”等妙品,每每摩挲,总不免一次次羡慕、感叹起旧文人的雅致生活来。  笺纸、潢纸自魏晋南北朝源起,雅士们往往自制笺纸,以标榜不随俗流,它也特别成为题咏、书信的尤物,如信笺、诗笺一说。更有甚者在笺纸上印以汉瓦周壶及
期刊
古代有六种冶铜工匠,分别是筑、冶、凫、栗、段、桃。其中桃指的就是铸剑。铸剑被专列为一门工种,可见其重要性,这是与当时中原铜剑的兴盛密切相关的。那么,古代铸剑术的基本情况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艺?在战国时期,中原的铸剑术又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呢?  制作铜剑的基本方法是铸造,大体上有五道工序。  一、制范,即制作出供浇铸用的型范。剑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窑中经火烘干,再加以修整,质地似陶,故称泥范
期刊
许慎《说文解字》:剑,人所带兵也。从刃,佥声。东汉刘熙也说:“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剑器,脊直,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洒脱。剑柄上适佩剑穗,称为“文剑”,无剑穗的称为“武剑”。  剑法“四母”  战国时期,剑成为军队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据《荀子·议兵》记载,魏国通过“穿戴甲胄,操强弩,负箭,持戈佩剑,携带三天粮食,从早晨出发,至日中而行军百里”考选兵卒。由于此时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方式是车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