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理论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条主线。马克思在其各大经济学著作,尤其是在《资本论》中,大量论述了劳资关系,并且阐述了劳资关系是一种对立性的关系。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中,在很多方面论述了劳资关系;在此,本文试从劳资利益的对立性、雇佣劳动的演进、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本质、生产过剩危机几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多维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I25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74-01
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的各大经济理论都反映了这一思想。研究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从总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劳资对立的本质:利益对立
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资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研究劳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到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根源、寻找原因,而不是从其他什么关系中去探索。同时,劳资关系又是和一定的阶级关系相关联的,阶级关系又是和经济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探索劳资关系,归结于探索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1]
劳资关系与利益关系。劳资关系是一种根本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的对立关系。劳资之间的一切冲突、一切矛盾都可以在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去寻找根源。“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但是,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2]
2 劳资对立的基本原因:雇佣劳动的演进
雇佣劳动形式的转变。从中世纪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随之雇佣劳动形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主要体现在雇佣劳动从原来只是作为一种偶然性的劳动向现在作为一种必然性的劳动转变;从原来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劳动向现在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劳动转变;从原来只是一种业余劳动向现在作为一种主要性的劳动的转变;从而加强了劳动对资本的附属。“但是,那时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辅助办法,一种暂时措施。不时出去打短工的农业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几亩土地,不得已时单靠这些土地也能生活。”[3]
劳动产品归属的转变。随着雇佣劳动形式的变化,由雇佣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归属权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由中世纪那种不存在产品到底是归属于谁的现象转变成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的劳动异化现象。劳动者虽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生产出大量劳动产品,但是最终其生产的劳动产品却不属于他,而是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这样,现在按社会化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占有,而是归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社会化了。”[4]
劳动产品向商品的转变。我们知道,劳动产品是由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出来用来满足社会一定的需要。劳动产品期初还不是商品,但是当出现交换后,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商品,具有商品的一切特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商品的基本因素。从此,劳动产品便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它主要只是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在那些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地方,例如在农村中,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因此,在这里没有交换,产品也不具有商品的性质。只有当他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向封建主交纳实物贡赋以后还能生产更多的东西时,他们才开始生产商品;这种投入社会交换即拿去出卖的多余产品就成了商品”[5]
3 劳资对立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劳动者,他们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和生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处于剥削和压迫地位的资本家,即劳动者无奈地与自我相分离;同时,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同样也不属于他自己和不归他所使用,而是由资本家无偿拥有,即劳动者与其所生产的产品发生分离。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实质上是为了获取大量的剩余价值。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所具有的劳动力投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价值不但足以抵消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出的那部分价值,同时又能生产出大量的额外价值,这个额外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主要就是为了获取这个额外价值。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越多,就反映了其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越严重,劳动者的生活就越贫困。“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对这种劳动力的支付要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6]
4 劳资对立的深层次原因:生产过剩危机
商品生产的过剩和大量堆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大特征,其加剧了劳資矛盾和其它各种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一种绝对的过剩,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性的过,也就是相对于人们对产品的具有的一定购买力的供给过剩。这种过剩将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进一步加深劳资矛盾。
与商品生产过剩相对应的是劳动人口的过剩,引发劳动人口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生,相伴而来的便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这将导致机器大工业对体力劳动者的大量替代、对传统工厂手工业的替代,此时由劳动过剩而导致大量失业者出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4页。
[5]《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0页。
作者简介:吴天江,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多维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I25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74-01
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的各大经济理论都反映了这一思想。研究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从总体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劳资对立的本质:利益对立
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资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劳资关系与经济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研究劳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到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根源、寻找原因,而不是从其他什么关系中去探索。同时,劳资关系又是和一定的阶级关系相关联的,阶级关系又是和经济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探索劳资关系,归结于探索经济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1]
劳资关系与利益关系。劳资关系是一种根本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利益的对立关系。劳资之间的一切冲突、一切矛盾都可以在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去寻找根源。“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但是,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2]
2 劳资对立的基本原因:雇佣劳动的演进
雇佣劳动形式的转变。从中世纪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随之雇佣劳动形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主要体现在雇佣劳动从原来只是作为一种偶然性的劳动向现在作为一种必然性的劳动转变;从原来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劳动向现在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劳动转变;从原来只是一种业余劳动向现在作为一种主要性的劳动的转变;从而加强了劳动对资本的附属。“但是,那时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辅助办法,一种暂时措施。不时出去打短工的农业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几亩土地,不得已时单靠这些土地也能生活。”[3]
劳动产品归属的转变。随着雇佣劳动形式的变化,由雇佣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归属权也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由中世纪那种不存在产品到底是归属于谁的现象转变成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的劳动异化现象。劳动者虽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而生产出大量劳动产品,但是最终其生产的劳动产品却不属于他,而是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有。“这样,现在按社会化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占有,而是归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社会化了。”[4]
劳动产品向商品的转变。我们知道,劳动产品是由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出来用来满足社会一定的需要。劳动产品期初还不是商品,但是当出现交换后,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商品,具有商品的一切特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商品的基本因素。从此,劳动产品便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它主要只是满足生产者及其家属的需要。在那些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地方,例如在农村中,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因此,在这里没有交换,产品也不具有商品的性质。只有当他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向封建主交纳实物贡赋以后还能生产更多的东西时,他们才开始生产商品;这种投入社会交换即拿去出卖的多余产品就成了商品”[5]
3 劳资对立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劳动者,他们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和生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本身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处于剥削和压迫地位的资本家,即劳动者无奈地与自我相分离;同时,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同样也不属于他自己和不归他所使用,而是由资本家无偿拥有,即劳动者与其所生产的产品发生分离。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实质上是为了获取大量的剩余价值。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所具有的劳动力投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价值不但足以抵消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出的那部分价值,同时又能生产出大量的额外价值,这个额外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主要就是为了获取这个额外价值。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越多,就反映了其对劳动者的压迫和剥削越严重,劳动者的生活就越贫困。“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对这种劳动力的支付要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6]
4 劳资对立的深层次原因:生产过剩危机
商品生产的过剩和大量堆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大特征,其加剧了劳資矛盾和其它各种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一种绝对的过剩,实质上是一种相对性的过,也就是相对于人们对产品的具有的一定购买力的供给过剩。这种过剩将会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进一步加深劳资矛盾。
与商品生产过剩相对应的是劳动人口的过剩,引发劳动人口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生,相伴而来的便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这将导致机器大工业对体力劳动者的大量替代、对传统工厂手工业的替代,此时由劳动过剩而导致大量失业者出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4页。
[5]《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6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40页。
作者简介:吴天江,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