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I25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72-01
1 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形式
1.1 游戏性临摹。
在现今的临摹教学中,仍把原作的局部形态、方位、比例作为摹写过程中的重点来把握,对于照临而言,要素的关系不变,只需做好等比例即可,这对学生的生理、心理造成相对稳定的经验定势,习惯惰性,其训练的价值就随之大大降低。为了提高视觉敏感性,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来观察、描绘对象,以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改变学生喜欢不加思考,原原本本临摹一幅画的习惯,使他们对线与形的记忆与表现,变机械的临摹为能动的分析和理解。例如要求学生画出与范画方向、角度完全相反的形象,因中学生造型能力较低,在这种不同寻常的临摹方式中尽量降低临摹范本的复杂程度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不致困难度太大而感到无从下手,在轻松的倒临游戏中,充分体味与范画方向完全相反的形象所带来的乐趣。
1.2 创造性临摹。
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敏感、细腻、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容易冲动、爱钻牛角尖。及在这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家长、教师、学业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学生承受巨大压力。漫画形成简单、活泼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它不重技巧形式,而重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声,与新的临摹教学观有异曲同工之意,同时也深受学生喜欢,也始于学生表达,如何在日常的临摹教学中有创造性的运用漫画形式的临摹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宣泄和交流,适当缓解或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的目的。因此我选择了“创造性临摹”这一形式,展开慰问学生情感的教学探究。如尝试用“改写法”、“缩写法”、“扩写法”等,在原始形象的启发下对作品中的形象有创造性的改造。
1.3 研习性临摹。
在单课时的人物肖像画学习中单一的技能训练切断了学生对艺术持续的情感体验。事实上,挖掘人物肖像画学习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远远大于技能学习的收获。借助研习的方式对人物肖像画的探究,既能满足学生社交、情感、本身知识技能学习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中运用研习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发展,是个可行的方法。
2 以《品临——但丁肖像》课题为例的初中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实验
2.1 中学生绘画特点分析:初中生在知识、阅历、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更加成熟,主体意识凸显,更关注和偏爱表现力强、逼真的作品,喜欢临摹成人的作品,并在绘画中的“像不像”问题过分关注。
2.2 实验的目的:探讨学生“非写实”的临摹能力,并让学生知道“写实”并非美术的唯一目的,美术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文化素质,是为了创造一个能表达自己个性、思想的“第二自然”,进而缓解“气质掩盖现象”,宣泄压力。
2.3 被试:广西贵港市港北五中初一年级的第二课堂学生,不经选拔,自愿报名参加。该美术第二课堂内容选自各种初中美术教材中关于人物形象的作品,属于素质培养型,而不是单一画种技法培养。该校为非重点普通学校,因此实验结果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4 材料与方法:课例《品临——但丁肖像》的授课时间为2 课时,第1课品——但丁肖像,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在授课之前提供学习单,自主或合作收集与此作品相关的信息,如创作者、创作时间、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其人物肖像画的授课,运用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曼(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的费氏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引领学生学会赏析美术作品。学生对《但丁肖像》作品的深入认识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第2课临——但丁肖像,要求是临摹这幅作品,可画出与其方向相反的作品或以漫画式的形式勾勒作品形象,不求逼真,但求神似,每人出示两幅,人选其一,绘画纸、铅笔、水性笔、钢笔。为了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欣赏观察此作品,教師拿出了自己高仿原作的作品提供学生深入探究。
2.5 结果分析:(1)在临摹《但丁肖像》这幅作品中,中学生对这样的临摹方法充满兴趣。(2)在临摹过程中,“像不像”的问题仍是中学生学习美术的障碍,经过教师的鼓励及讲解,大部分还是可以继续完成作品。(3)临摹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具有创意性、趣味性,可见中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表现力,潜力相当可观。(如右图)
2.6 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条件所限,该实验并没有设立对照组,样本规模也很小,及未达到严格的测评和统计,其信度和效度都有限。对学生人物肖像画临摹的美术作业的评价不应苛求定量分析,应以定性分析为主。从整体的美术作业来看,其不乏童趣,僵化的感觉与格式化了的思维方式有了解放,这也是由于学生个人个性、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个性绘画语汇的差异。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应如何与写生、创造有效的结合一起,这是待尚一步研究的问题。
3 总结
本文仅从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案例探究这样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试图表明,面对其教学不能简单反对,狭隘对待,应重新观察、认识、思考,建立新的教学观,不断总结美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傅雷. 傅雷谈艺术[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
[2]蒋良. 美术的教学选择[M].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年.
[3]关于电视教学片“儿童简笔画大全”的座谈纪要[J].中國美术教育, 1992年第6期.
[4]陈之佛. 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J]. 教育丛刊, 1934年1卷1期
[5]王大根作/译.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尹少淳主编.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7](美)迈克·帕克斯/约翰·赛斯卡著,郭家麟/孙润凯译.美术教学指南[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72-01
1 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形式
1.1 游戏性临摹。
在现今的临摹教学中,仍把原作的局部形态、方位、比例作为摹写过程中的重点来把握,对于照临而言,要素的关系不变,只需做好等比例即可,这对学生的生理、心理造成相对稳定的经验定势,习惯惰性,其训练的价值就随之大大降低。为了提高视觉敏感性,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来观察、描绘对象,以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改变学生喜欢不加思考,原原本本临摹一幅画的习惯,使他们对线与形的记忆与表现,变机械的临摹为能动的分析和理解。例如要求学生画出与范画方向、角度完全相反的形象,因中学生造型能力较低,在这种不同寻常的临摹方式中尽量降低临摹范本的复杂程度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不致困难度太大而感到无从下手,在轻松的倒临游戏中,充分体味与范画方向完全相反的形象所带来的乐趣。
1.2 创造性临摹。
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敏感、细腻、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容易冲动、爱钻牛角尖。及在这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家长、教师、学业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学生承受巨大压力。漫画形成简单、活泼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它不重技巧形式,而重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声,与新的临摹教学观有异曲同工之意,同时也深受学生喜欢,也始于学生表达,如何在日常的临摹教学中有创造性的运用漫画形式的临摹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宣泄和交流,适当缓解或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的目的。因此我选择了“创造性临摹”这一形式,展开慰问学生情感的教学探究。如尝试用“改写法”、“缩写法”、“扩写法”等,在原始形象的启发下对作品中的形象有创造性的改造。
1.3 研习性临摹。
在单课时的人物肖像画学习中单一的技能训练切断了学生对艺术持续的情感体验。事实上,挖掘人物肖像画学习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远远大于技能学习的收获。借助研习的方式对人物肖像画的探究,既能满足学生社交、情感、本身知识技能学习的需要,又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中运用研习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发展,是个可行的方法。
2 以《品临——但丁肖像》课题为例的初中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实验
2.1 中学生绘画特点分析:初中生在知识、阅历、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更加成熟,主体意识凸显,更关注和偏爱表现力强、逼真的作品,喜欢临摹成人的作品,并在绘画中的“像不像”问题过分关注。
2.2 实验的目的:探讨学生“非写实”的临摹能力,并让学生知道“写实”并非美术的唯一目的,美术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文化素质,是为了创造一个能表达自己个性、思想的“第二自然”,进而缓解“气质掩盖现象”,宣泄压力。
2.3 被试:广西贵港市港北五中初一年级的第二课堂学生,不经选拔,自愿报名参加。该美术第二课堂内容选自各种初中美术教材中关于人物形象的作品,属于素质培养型,而不是单一画种技法培养。该校为非重点普通学校,因此实验结果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4 材料与方法:课例《品临——但丁肖像》的授课时间为2 课时,第1课品——但丁肖像,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在授课之前提供学习单,自主或合作收集与此作品相关的信息,如创作者、创作时间、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其人物肖像画的授课,运用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曼(Edmund Burke Feldman)提出的费氏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引领学生学会赏析美术作品。学生对《但丁肖像》作品的深入认识为下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第2课临——但丁肖像,要求是临摹这幅作品,可画出与其方向相反的作品或以漫画式的形式勾勒作品形象,不求逼真,但求神似,每人出示两幅,人选其一,绘画纸、铅笔、水性笔、钢笔。为了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欣赏观察此作品,教師拿出了自己高仿原作的作品提供学生深入探究。
2.5 结果分析:(1)在临摹《但丁肖像》这幅作品中,中学生对这样的临摹方法充满兴趣。(2)在临摹过程中,“像不像”的问题仍是中学生学习美术的障碍,经过教师的鼓励及讲解,大部分还是可以继续完成作品。(3)临摹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具有创意性、趣味性,可见中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表现力,潜力相当可观。(如右图)
2.6 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条件所限,该实验并没有设立对照组,样本规模也很小,及未达到严格的测评和统计,其信度和效度都有限。对学生人物肖像画临摹的美术作业的评价不应苛求定量分析,应以定性分析为主。从整体的美术作业来看,其不乏童趣,僵化的感觉与格式化了的思维方式有了解放,这也是由于学生个人个性、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个性绘画语汇的差异。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应如何与写生、创造有效的结合一起,这是待尚一步研究的问题。
3 总结
本文仅从人物肖像画临摹教学案例探究这样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试图表明,面对其教学不能简单反对,狭隘对待,应重新观察、认识、思考,建立新的教学观,不断总结美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傅雷. 傅雷谈艺术[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
[2]蒋良. 美术的教学选择[M].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8年.
[3]关于电视教学片“儿童简笔画大全”的座谈纪要[J].中國美术教育, 1992年第6期.
[4]陈之佛. 儿童图画教育的研究[J]. 教育丛刊, 1934年1卷1期
[5]王大根作/译.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6]尹少淳主编.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7](美)迈克·帕克斯/约翰·赛斯卡著,郭家麟/孙润凯译.美术教学指南[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