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应用价值。方法:100 例新生儿均采用桡动脉采血。结果:100送检血液标本符合检验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率达 93%,进针后重新调整穿刺方向的有 4 例,占 4% ;穿刺不成功有 3 例,占 3% ;穿刺点出现血肿者 2 例,占 2%。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可行的采血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动脉采血
新生儿NICU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急救技术之一,因此,动脉穿刺操作技术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穿刺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正常检查的开展和危重患儿的抢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 10月-2014年 5月本院住院的新生儿采用桡动脉采血法采集血标本共 100 例,其中男 60 例,女 40 例,日龄最小为 0.5 h,最大为 28 d,平均日龄 8 d,胎龄最小 28 周,最大 41 周,出生体重最轻 1600 g,最重 4250 g,平均体重 2550 g,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0 例,早产儿 30 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例,轻度窒息 18 例,重度窒息 5 例。抽血量為 2.0~6.0 ml。
2 方法
一次性2ml注射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根据血量选择),5.5 号一次性头皮针,橡皮塞,复合碘,无菌棉签,各种采各种采血管,必要时备肝素钠 1支。
2.1 十字法 患儿平卧位,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头皮针接上注射器,定位: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两条横纹中点,再以食指向上与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即成一十字,于十字的交叉点往掌根部约0.5 cm,于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之间,即为进针点。术者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臂、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将手掌轻轻拉向手背约40°,消毒皮肤范围约6 cm,右手持针翼以20~30°进针,进针后见有回血轻轻拉动活塞,固定针头后即可采血,采血完毕,用无菌棉球胶布粘贴压迫穿刺部位5~10min。
2.2 触摸法 患儿于床上取仰卧位,手心向上平放于床上,使穿刺部位暴露,术者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臂、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将头皮针与注射器连接,对皮肤及术者左手食指、中指进行常规消毒,左手中指触摸桡动脉于搏动最明显处稍加固定。右手持针翼在近食指侧边以20~30°进针,见血后将左手移开,固定针头取血。采血完毕用无菌棉球胶布粘贴压迫穿刺部位。
3 结果
送检血液生化标本符合检验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率达 93%,进针后重新调整穿刺方向的有 4 例,占 4% ;穿刺不成功有 3 例,占 3% ;穿刺点出现血肿者 2 例,占 2%。
4 讨论
1桡动脉解剖特点:桡动脉在前臂中远段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屈腕肌间,在桡骨茎突部远端分2支;一支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绕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一支在鱼际肌表面或穿短展肌向下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浅弓。在桡骨茎突掌面,桡动脉分支行于不同方向,动脉浅显。
2桡动脉采血法的优点:(1) 经桡动脉穿刺不需要特殊体位,只需露出前臂,节省了大量时间,极为方便[1],桡动脉穿刺定位准确易操作,采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2) 可在温箱内进行,无需过多暴露、搬动和刺激患儿,易于压迫止血,尤其是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及哭闹不合作的新生儿更为实用,不会因为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导致穿刺失败;(3) 桡动脉采血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抽血不费力、溶血凝血机会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抽血后便于观察,护士可一个人操作,易固定,可更换注射器,同时也减少了患儿着凉及减少感染的概率[2]。(4)因桡动脉较其他静脉压力高,回血快,能够快速判断是否穿中血管,避免了反复穿刺加重血管组织损伤而引起的穿刺部位淤斑及疼痛,同时动脉血流速度快,不易阻塞针头,能够保证采血量,加上此部位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所以创伤小、痛苦小,易于压迫观察出血点,如做血气分析可一并采血,减少了穿刺次数。
新生儿抢救时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患儿病情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新生儿由于血管细,反复多次的采血,因此难度更为大,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值得我们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亚飞.桡动脉穿刺在儿科的应用.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2):105-106.
[2]杨明霞,李小容,石靖.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0) :211.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在新生儿采血中应用价值。方法:100 例新生儿均采用桡动脉采血。结果:100送检血液标本符合检验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率达 93%,进针后重新调整穿刺方向的有 4 例,占 4% ;穿刺不成功有 3 例,占 3% ;穿刺点出现血肿者 2 例,占 2%。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可行的采血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动脉采血
新生儿NICU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急救技术之一,因此,动脉穿刺操作技术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穿刺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正常检查的开展和危重患儿的抢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 年 10月-2014年 5月本院住院的新生儿采用桡动脉采血法采集血标本共 100 例,其中男 60 例,女 40 例,日龄最小为 0.5 h,最大为 28 d,平均日龄 8 d,胎龄最小 28 周,最大 41 周,出生体重最轻 1600 g,最重 4250 g,平均体重 2550 g,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0 例,早产儿 30 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例,轻度窒息 18 例,重度窒息 5 例。抽血量為 2.0~6.0 ml。
2 方法
一次性2ml注射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根据血量选择),5.5 号一次性头皮针,橡皮塞,复合碘,无菌棉签,各种采各种采血管,必要时备肝素钠 1支。
2.1 十字法 患儿平卧位,暴露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头皮针接上注射器,定位: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两条横纹中点,再以食指向上与中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即成一十字,于十字的交叉点往掌根部约0.5 cm,于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之间,即为进针点。术者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臂、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将手掌轻轻拉向手背约40°,消毒皮肤范围约6 cm,右手持针翼以20~30°进针,进针后见有回血轻轻拉动活塞,固定针头后即可采血,采血完毕,用无菌棉球胶布粘贴压迫穿刺部位5~10min。
2.2 触摸法 患儿于床上取仰卧位,手心向上平放于床上,使穿刺部位暴露,术者左手掌托住患儿穿刺侧手臂、手背、拇指置于其掌心。将头皮针与注射器连接,对皮肤及术者左手食指、中指进行常规消毒,左手中指触摸桡动脉于搏动最明显处稍加固定。右手持针翼在近食指侧边以20~30°进针,见血后将左手移开,固定针头取血。采血完毕用无菌棉球胶布粘贴压迫穿刺部位。
3 结果
送检血液生化标本符合检验要求,一次穿刺成功率达 93%,进针后重新调整穿刺方向的有 4 例,占 4% ;穿刺不成功有 3 例,占 3% ;穿刺点出现血肿者 2 例,占 2%。
4 讨论
1桡动脉解剖特点:桡动脉在前臂中远段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屈腕肌间,在桡骨茎突部远端分2支;一支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绕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一支在鱼际肌表面或穿短展肌向下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浅弓。在桡骨茎突掌面,桡动脉分支行于不同方向,动脉浅显。
2桡动脉采血法的优点:(1) 经桡动脉穿刺不需要特殊体位,只需露出前臂,节省了大量时间,极为方便[1],桡动脉穿刺定位准确易操作,采血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2) 可在温箱内进行,无需过多暴露、搬动和刺激患儿,易于压迫止血,尤其是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及哭闹不合作的新生儿更为实用,不会因为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导致穿刺失败;(3) 桡动脉采血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抽血不费力、溶血凝血机会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抽血后便于观察,护士可一个人操作,易固定,可更换注射器,同时也减少了患儿着凉及减少感染的概率[2]。(4)因桡动脉较其他静脉压力高,回血快,能够快速判断是否穿中血管,避免了反复穿刺加重血管组织损伤而引起的穿刺部位淤斑及疼痛,同时动脉血流速度快,不易阻塞针头,能够保证采血量,加上此部位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所以创伤小、痛苦小,易于压迫观察出血点,如做血气分析可一并采血,减少了穿刺次数。
新生儿抢救时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患儿病情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新生儿由于血管细,反复多次的采血,因此难度更为大,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值得我们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亚飞.桡动脉穿刺在儿科的应用.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6(2):105-106.
[2]杨明霞,李小容,石靖. 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0)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