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我省“群读类学”总课题组引领下,课题实验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围绕“群读类学”课题积极尝试阅读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使得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明显提高,同时,教师自身也认为课堂教得轻松些了,教学效率效益提高了。这些种种可喜的转变,有力证明了“群读类学”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那么,什么是“群读类学”?当前仍有不少教师不甚了解,驻足观望。总课题组这样阐述:群读类学,就是立足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重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或主题有机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一群一群、一类一类,甚至一本一本的读文学文,指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不断进行自我建构,从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我们从“群读类学”的内涵可以看出,群读与类学是互文关系,不过二者侧重点不同,“群读”着力解决“读什么”的问题,“类学”着力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重点教给阅读方法,学生着重将习得的方法在群读类学实践中进行沉淀运用。“群读类学”教学探索,体现了当前阅读教学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篇带多篇”、“海量阅读”、“一课一得”、变惯用的“引着”学为学生“探究”学等全新理念。
“群读类学”,作为语文阅读的一种独特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而来,其折射的教学理念源自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为扩展阅读视野,真正发展语文能力,这与语文课程在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一脉相承。学生在“群读类学”大量自主阅读中,必定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语文关键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扎实开展“群读类学”研究与实践,是新高考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主动作为,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有益探寻。
下面列举实验区教师部分教学实例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也来试谈“群读类学”中常见的几种课如何上。
一是指向阅读方法的“阅读指导课”。以学习古诗文为例,很多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不约而同以“送别诗”为主题进行群文教学,以本诗带动《赠汪伦》《别董大》 等多篇诗文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通过抓诗中景物,想象画面,在对比阅读中体悟到每首诗不同的别景、离情,从而得出送别诗“借景抒情”的特点。时机成熟,再进行实践迁移,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读读其它送别诗,如《淮上送友人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诸如此类,还有以“边塞诗”、“ 写景诗”“言志诗”等进行组元的,笔者也尝试过以“作家作品”来组建群文,就是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课堂平台上,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探究兴趣更浓,自主积累更多,欣赏评析审美等多种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指向表达方法的“阅读指导课”。 例如,嘉鱼县实小程静老师执教的《运用联想表情达意》,由《月光曲》《火烧云》《凡卡》三篇课文经过恰当取舍组合成“群”。通过品读,学生们从联想的文字中,读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并从画面中感受到了旋律的变化,进一步感悟到运用联想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写作技巧。江汉油田实小杨慧全老师执教《我的“长生果”》,紧扣第二自然段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依托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进行组文,学生从连着的两个比喻和很美的联想中,感受到读书记忆的快乐与美好,深深体悟到比喻、联想等语文表达手法的妙不可言。这种精心组元的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让置身“群读类学”教学尝试的老师耳目一新,有章可循。
三是提升文学与文化修养的“经典赏析课”。教材如此编排的本意就是为学生提供“群读类学”的平台,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感受文学名著的魅力,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笔者执教本课,在用好本单元教材资源的同时,结合“单元重组”,第一课时安排了整体感知、围绕“人物、特点、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描写方法”自主细读、交流分享和迁移延伸阅读等几个环节。学生使用了学习报告单,在品读过程中,感受出三个片段的人物特点都很鲜明,但写法迥异,得出“要使人物特点鲜明,就要抓住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的一般方法。笔者借机引导写人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两个方面细致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特点,抓住读者的心。在学生“学有所得”之后,笔者又出示了经过取舍的《小英雄雨来》《全神贯注》《刷子李》《百万英镑》四篇选文,让学生用浏览、扫读、跳读的方法继续阅读,并链接《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外去读。如此“一篇带多篇”,学生就能领略更多中外文学长廊中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能感受更多作家灵活多变的描写人物方法,就能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在第二课时,则侧重“用这样的方法学写特点鲜明的人物”,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
四是提供写作样本的“读写结合课”。语文教材,是教给学生说话写话的最好模板。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自然段,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只外形优美、栩栩如生的小燕子,令读者眼前一亮,顿生喜爱之情。笔者在执教《燕子》时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目标,以《燕子》《松鼠》《翠鸟》《灰雀》进行组元形成群文,以“领悟、学习描写动物外形”为轴线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删减、替换、对比等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写什么、怎么写、按什么顺序写”的方法。当学生总结出“抓住特点来写、用优美的词语表情达意、按一定顺序写”之后,再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就不是难事了。“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身雪白的毛,加上短短的尾巴,就成了一只活波可爱的小白兔”、“一身绿色的皮袄,一双鼓鼓的眼睛,加上四条健壮的腿,凑成了可爱又可敬的青蛙先生”、“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儿。头上几根羽毛像皇冠,全身的羽毛像华丽的外衣,衬上它那犹如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似的尾巴,显得格外迷人”……说话和写作均有章法,这些语法规范、条理清楚的童言趣语,正是源自“群读类学”给我们孩子带来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此以外,还有“群读类学”的其它课程形态,例如提供识字范本的识字写字课、积累优秀语言的积累背诵课、引发讨论话題的专题研讨课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滴水成冰,百炼成钢,只要紧跟我省“群读类学”课题总组的步伐,勤于学习吸收,勇于探索创新,当好学生阅读的引路人、点灯人,我们课堂就一定能实现“减负、增量、提效”的三大突破,实现从低效到高效的“美丽转身”, 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惊人”作为。
那么,什么是“群读类学”?当前仍有不少教师不甚了解,驻足观望。总课题组这样阐述:群读类学,就是立足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重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或主题有机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一群一群、一类一类,甚至一本一本的读文学文,指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不断进行自我建构,从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我们从“群读类学”的内涵可以看出,群读与类学是互文关系,不过二者侧重点不同,“群读”着力解决“读什么”的问题,“类学”着力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重点教给阅读方法,学生着重将习得的方法在群读类学实践中进行沉淀运用。“群读类学”教学探索,体现了当前阅读教学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篇带多篇”、“海量阅读”、“一课一得”、变惯用的“引着”学为学生“探究”学等全新理念。
“群读类学”,作为语文阅读的一种独特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而来,其折射的教学理念源自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为扩展阅读视野,真正发展语文能力,这与语文课程在各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一脉相承。学生在“群读类学”大量自主阅读中,必定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语文关键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扎实开展“群读类学”研究与实践,是新高考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主动作为,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有益探寻。
下面列举实验区教师部分教学实例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也来试谈“群读类学”中常见的几种课如何上。
一是指向阅读方法的“阅读指导课”。以学习古诗文为例,很多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不约而同以“送别诗”为主题进行群文教学,以本诗带动《赠汪伦》《别董大》 等多篇诗文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通过抓诗中景物,想象画面,在对比阅读中体悟到每首诗不同的别景、离情,从而得出送别诗“借景抒情”的特点。时机成熟,再进行实践迁移,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读读其它送别诗,如《淮上送友人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诸如此类,还有以“边塞诗”、“ 写景诗”“言志诗”等进行组元的,笔者也尝试过以“作家作品”来组建群文,就是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课堂平台上,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探究兴趣更浓,自主积累更多,欣赏评析审美等多种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是指向表达方法的“阅读指导课”。 例如,嘉鱼县实小程静老师执教的《运用联想表情达意》,由《月光曲》《火烧云》《凡卡》三篇课文经过恰当取舍组合成“群”。通过品读,学生们从联想的文字中,读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并从画面中感受到了旋律的变化,进一步感悟到运用联想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写作技巧。江汉油田实小杨慧全老师执教《我的“长生果”》,紧扣第二自然段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依托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进行组文,学生从连着的两个比喻和很美的联想中,感受到读书记忆的快乐与美好,深深体悟到比喻、联想等语文表达手法的妙不可言。这种精心组元的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让置身“群读类学”教学尝试的老师耳目一新,有章可循。
三是提升文学与文化修养的“经典赏析课”。教材如此编排的本意就是为学生提供“群读类学”的平台,从中感知人物形象,感受文学名著的魅力,习得描写人物的方法。笔者执教本课,在用好本单元教材资源的同时,结合“单元重组”,第一课时安排了整体感知、围绕“人物、特点、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描写方法”自主细读、交流分享和迁移延伸阅读等几个环节。学生使用了学习报告单,在品读过程中,感受出三个片段的人物特点都很鲜明,但写法迥异,得出“要使人物特点鲜明,就要抓住他们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的一般方法。笔者借机引导写人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两个方面细致描写,就能突出人物特点,抓住读者的心。在学生“学有所得”之后,笔者又出示了经过取舍的《小英雄雨来》《全神贯注》《刷子李》《百万英镑》四篇选文,让学生用浏览、扫读、跳读的方法继续阅读,并链接《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外去读。如此“一篇带多篇”,学生就能领略更多中外文学长廊中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能感受更多作家灵活多变的描写人物方法,就能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在第二课时,则侧重“用这样的方法学写特点鲜明的人物”,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
四是提供写作样本的“读写结合课”。语文教材,是教给学生说话写话的最好模板。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自然段,作者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只外形优美、栩栩如生的小燕子,令读者眼前一亮,顿生喜爱之情。笔者在执教《燕子》时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目标,以《燕子》《松鼠》《翠鸟》《灰雀》进行组元形成群文,以“领悟、学习描写动物外形”为轴线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删减、替换、对比等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写什么、怎么写、按什么顺序写”的方法。当学生总结出“抓住特点来写、用优美的词语表情达意、按一定顺序写”之后,再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就不是难事了。“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身雪白的毛,加上短短的尾巴,就成了一只活波可爱的小白兔”、“一身绿色的皮袄,一双鼓鼓的眼睛,加上四条健壮的腿,凑成了可爱又可敬的青蛙先生”、“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儿。头上几根羽毛像皇冠,全身的羽毛像华丽的外衣,衬上它那犹如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似的尾巴,显得格外迷人”……说话和写作均有章法,这些语法规范、条理清楚的童言趣语,正是源自“群读类学”给我们孩子带来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此以外,还有“群读类学”的其它课程形态,例如提供识字范本的识字写字课、积累优秀语言的积累背诵课、引发讨论话題的专题研讨课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滴水成冰,百炼成钢,只要紧跟我省“群读类学”课题总组的步伐,勤于学习吸收,勇于探索创新,当好学生阅读的引路人、点灯人,我们课堂就一定能实现“减负、增量、提效”的三大突破,实现从低效到高效的“美丽转身”, 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惊人”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