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性德的爱情词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xhyu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性德天资聪慧,兼学满汉文化,拜徐乾学为师,他的诗词文赋杂识等造诣高深,颇得康熙赏识。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官至一等侍卫长达三年之久,常出使塞外边疆。这种殊荣,虽然有让皇帝“察才试能”的机会,但事实上他并未去实现“横戈跃马”,报效祖国的愿望。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由于常年跟随皇帝,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不能“朝朝暮暮”,这就使得爱情题材的词在纳兰德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刻画出词人离别、相思、悼亡的愁痛和苦闷。虽然基调比较低沉但不失委婉真挚。
   明末以来,日渐颓废的词坛愈来愈引起人们的不满,纳兰性德的清新词风无疑给每况愈下的词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大家。他继婉约一派,词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清新飘逸。周颐在《惠风词话》中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评价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梁起超也评“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可见他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从艺术理论的角度来看,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作者在用自己的心创作,在他的词作中时刻体现了一个“真”字。艺术的魅力来自于真实。作品的真实性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纳兰性德的生活空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他的描写相思之苦的词作,句句感人肺腑。“瘦尽灯花又一宵”,在依稀的灯影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孤寂的他渐渐“瘦”去。“一纸乡书和泪褶”,所有的思念化作泪湿的家书,带着他愈发愧疚的感情,遥寄给他可怜的妻子,这种白描式的心境,时时萦绕着他,笼罩在心头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使得他的心也渐渐地“瘦”去了。
   纳兰性德的感情的确细腻而真挚,可以说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作品中无处不洋溢着人性的魅力。人性之可爱在于真实,在于能够直接地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纳兰性德做到了,他把那苦寂愁闷的心留给了广大的读者。这种真情源自于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愤懑。“一等侍卫”既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又是个危机四伏的陷井。我们都清楚封建时代是“伴君如伴虎”。康熙虽是明君,但却不是深谙情事的长者。如若他听说他的宠臣为了美人而放弃事业,想必也不会成全吧。这所造成的一切痛楚无人诉说,于是把所有的情感倾泻于诗词之间,把幽居闺阁的妻子作为自己唯一的倾诉对象。因为他知道,妻子只会承受,不会有任何怨言。天生的柔弱之心加上对倍受冷落的妻子的愧疚造就了一首首凄凉冷艳的优秀词作。这个创作过程的本身,在客观上不啻是对现实的抗议,当然,这只是一种回天无力的,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抗议的抗议。
  从总体上看,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诉说相思离别之苦为主,一类则是在妻子死后写的一系列哀悼之词。
   纳兰性德的妻子卢氏十八岁嫁与他,“生而婉娈,性本端庄”,三年之中,她经受离别的痛苦,承受着夫君给予她的重重情怨,太多的愁绪加上身体的羸弱,终于香消玉殒。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纳兰性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使他的心灵处于崩溃的边缘。亡妻后流露出的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一次次出现于笔端之间。
   纳兰性德的一生正如一幕正上演的悲剧,他就是剧中那个伤心欲绝的主人公。对自己命运的喟叹,和对感情的哀怨,尤其是对爱情的专一和寂受,使得他的词中少了杜牧、柳永诗词中的那种颓废和庸俗。他们的词多了份敷衍和调侃,而纳兰的词却无时不流露一个人的真情,这就多了一份高贵和难得的纯洁。也因此他的爱情词更能打动人心,从而巩固了他在清朝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之,对个性心理的深入挖掘,对人性复杂性的诗意提炼,使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具有了一种深刻的“形而上”的意味。诵读他的诗词,使我们获得很多从未有过的对人生的看法。纳兰性德爱情词的深层魅力也在于此。
其他文献
人生不是因为幸福而感恩,乃是因为感恩才觉得幸福。   ——题记   纵观教育的发展,其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生没有目标,对学习没有兴趣。对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充耳不闻;许多学生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大手大脚花父母的血汗钱。这种“忘恩”情结随处可见。感恩意识的缺乏,已造成学生道德和人格上的缺陷。这主要是父母的过度宠爱、溺爱
期刊
自从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广大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扭转“以教代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成为我们从教的一种理念,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一种教学效果。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和探索文言文教学,我们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古文明大多保存在文言文这一巨大的精神文化宝库中,先人圣哲的思想火花点燃了我们求学的热情。学习文言
期刊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题的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明确地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文采”的本义是“华丽的色彩”,是专指语言而言的。其实,讲究文采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人杜甫更是大声宣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所说的“佳句”肯定就包括了文采的因素,在高考阅卷过程中,有文采的作文理所当然更有可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可见,让文章在你的笔下熠熠生辉,美化你的作
期刊
在全国推行新课标的形势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尽管语文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毋庸讳言,语文教学的长期的“少慢费差”是人们认识到的缺陷。尽管一个新课标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平台。做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和平台,努力提高国人的语文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创建高效课堂就是一个主要环节。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效课堂的概念:
期刊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做了一些尝试。   一、灵活导入,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本来怀着美好的期待,如果老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虽然目标比较明确,但多少有些让学生失望,如果能够以一个新鲜的、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引起
期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教学活动是一项师生双方共同寻求和探讨新知识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调控学生心理,从而让他们积极思考、全心投入,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不仅要钻研教材,而且
期刊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中三年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里,文言文占了15篇,如果加上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文言文教学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高考150分的语文试卷中,除作文70分外,文言文的分值占了21 分(含文化经典6 分),更凸显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普通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上文言文课花的时间多,教师教得辛苦
期刊
我觉得曹操假如生活在繁荣和平的环境中或许世人对他的评价更高,但他生活在乱世,生活在一个诸侯争霸的年代,他的“奸诈”使他的“雄才”蒙上了灰尘。烙上了帝王和臣子都不喜欢的烙印,但打破这些政治的原因,他在军事上仍展现出很大的雄才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中重点写他如何精心策划、驰骋疆场、统一北方。在
期刊
现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教师已从“满堂灌”走到注重提问式教学,但这都没能从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俗套中脱离出来。作为文章学习的主体,如果偏离与文章的全方位交流,而是靠教师说、讲、演、唱去理解,岂不是隔靴搔痒,又怎能吮吸新鲜的原汁?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应该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的要求中“直接接触”不就倡导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
期刊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经历中的事物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由于这些习惯中的事物反复经历和重复性的出现,学生并不会像第一次经历时那样注意它们,长此以往,这些常见的对象便会渐渐淡出他们关注的视野,使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慢慢钝化。其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惯常性的生活经历,每天都会有细微的变化,因为时间在改变这一切,也包括不断成长的经历者,如果对自己身边的一切失去了敏感,生活会在无差别的感受中显得平淡无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