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北师大版“利用酵母菌发酵做包子”知识点为基础,阐述如何将劳动教育和STEAM教育运用到家庭生物实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
【关键词】STEAM教育;劳动教育;生物家庭实验
一、将劳动教育和STEAM教育运用到家庭生物实验中的原因
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模式,使学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STEA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整合体,趣味性、多样性、协作性和项目性是STEAM教育的四大設计理念,利用探究式和基于设计的教学,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并提出“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课程,它既要求学生能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更期待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单靠学校课堂有限时间开展实验,条件限制严重,学习内容少,不能深入开展,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若在家庭中开展实验,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笔者就如何在家庭中开展生物实验进行研究,尝试将劳动教育和STEM教育设计理念运用到家庭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将劳动教育和STEAM教育运用到家庭生物实验中的方法
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拓展活动“酵母菌发酵做包子”为例,阐述如何将劳动教育和STEM教育运用到家庭生物实验中。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酵母菌发酵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做包子,提高实践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做包子,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生活自信心。
(二)活动对象:初二学生。
(三)活动时间:2~3课时。
(四)教学设计。
1.活动:初次做包子
(1)任务布置
疫情期间,全民宅在家里不能外出,做面食成了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同学们在家是否也参与了做包子或馒头?这个周末请同学们在家制作一次包子或馒头,成品尽量有创意。周一在课堂上分享劳动成果和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2)成果分享
看到同学们桌子上琳琅满目的作品,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到底谁做的包子最好吃呢?请同学们互相品尝。
2.活动:不同发面方法效果的比较
(1)设疑导入
听了同学们做包子的经验介绍,发现有同学是用酵母发酵,有同学是用泡打粉。用不同方法做出来的包子是否有差异呢?怎么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2)确定实验主题
小明等同学提出的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不同发面方法效果的比较”,这个主意非常好。怎么来设置对照实验,此次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3)查阅文献资料
除了同学们分享的用酵母、泡打粉来做包子,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发面方法。研究发现除了用酵母、泡打粉,还可以用小苏打和食用碱来发面做包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4)设计实验方案
经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把关,确定最终实验材料与设计如下表格: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共同设计好实验方案。
(5)实验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方案,自行安排时间完成探究实验。周一带实验成品来学校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6)实验成品交流分享
请各活动小组派代表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成品。学生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观察实验成品,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
(7)实验现象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实施和成果进行分析,提示学生从馒头的蓬松度、气孔数量、颜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8)实验原理解释
教师展示酵母、泡打粉、小苏打和食用碱的包装袋,阐述包装袋上介绍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第①组是利用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体使馒头变得蓬松。第②组使用无铝泡打粉,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酸、碱和食用淀粉,原理是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第③组使用小苏打,小苏打即为碳酸氢钠,属于碱性物质,遇到酸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另外在加热情况下,小苏打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第④组使用食用碱,成分为碳酸钠,同样也属于碱性物质,遇到酸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但在加热情况下,不会分解产生气体。
设计意图:通过原理解释,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发面方法效果差异这么大。
(9)实验总结
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酵母、泡打粉和小苏打均可以用来单独发面做馒头,食用碱单独发面效果差。酵母发面时间长,馒头最蓬松;泡打粉发面速度最快,组织细腻,馒头颜色白净;小苏打发面效果一般,量很重要,添加太多馒头会发黄且有明显的碱味。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
在此次的劳动实践中,笔者将STEAM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入到生物家庭实验中,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在劳动中解决问题,做到了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发现不同发面方法各有千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此次活动锻炼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设置对照试验,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素养。笔者相信,恰当地将STEAM教育理念运用到生物实验中,可以使生物课堂上的劳动课程变得更有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吴婷.基于STEAM教育设计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J].教海探航,2019(5)
【关键词】STEAM教育;劳动教育;生物家庭实验
一、将劳动教育和STEAM教育运用到家庭生物实验中的原因
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模式,使学者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STEAM教育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多门学科的有机整合体,趣味性、多样性、协作性和项目性是STEAM教育的四大設计理念,利用探究式和基于设计的教学,促进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强调: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并提出“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课程,它既要求学生能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更期待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单靠学校课堂有限时间开展实验,条件限制严重,学习内容少,不能深入开展,实验效果不够理想。若在家庭中开展实验,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笔者就如何在家庭中开展生物实验进行研究,尝试将劳动教育和STEM教育设计理念运用到家庭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将劳动教育和STEAM教育运用到家庭生物实验中的方法
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拓展活动“酵母菌发酵做包子”为例,阐述如何将劳动教育和STEM教育运用到家庭生物实验中。
(一)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酵母菌发酵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做包子,提高实践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做包子,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生活自信心。
(二)活动对象:初二学生。
(三)活动时间:2~3课时。
(四)教学设计。
1.活动:初次做包子
(1)任务布置
疫情期间,全民宅在家里不能外出,做面食成了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同学们在家是否也参与了做包子或馒头?这个周末请同学们在家制作一次包子或馒头,成品尽量有创意。周一在课堂上分享劳动成果和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2)成果分享
看到同学们桌子上琳琅满目的作品,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到底谁做的包子最好吃呢?请同学们互相品尝。
2.活动:不同发面方法效果的比较
(1)设疑导入
听了同学们做包子的经验介绍,发现有同学是用酵母发酵,有同学是用泡打粉。用不同方法做出来的包子是否有差异呢?怎么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
(2)确定实验主题
小明等同学提出的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不同发面方法效果的比较”,这个主意非常好。怎么来设置对照实验,此次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3)查阅文献资料
除了同学们分享的用酵母、泡打粉来做包子,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发面方法。研究发现除了用酵母、泡打粉,还可以用小苏打和食用碱来发面做包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4)设计实验方案
经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把关,确定最终实验材料与设计如下表格: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共同设计好实验方案。
(5)实验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方案,自行安排时间完成探究实验。周一带实验成品来学校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6)实验成品交流分享
请各活动小组派代表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成品。学生代表发言,其余学生观察实验成品,并和自己的进行比较。
(7)实验现象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实施和成果进行分析,提示学生从馒头的蓬松度、气孔数量、颜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8)实验原理解释
教师展示酵母、泡打粉、小苏打和食用碱的包装袋,阐述包装袋上介绍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第①组是利用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体使馒头变得蓬松。第②组使用无铝泡打粉,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酸、碱和食用淀粉,原理是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第③组使用小苏打,小苏打即为碳酸氢钠,属于碱性物质,遇到酸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另外在加热情况下,小苏打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第④组使用食用碱,成分为碳酸钠,同样也属于碱性物质,遇到酸会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但在加热情况下,不会分解产生气体。
设计意图:通过原理解释,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发面方法效果差异这么大。
(9)实验总结
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酵母、泡打粉和小苏打均可以用来单独发面做馒头,食用碱单独发面效果差。酵母发面时间长,馒头最蓬松;泡打粉发面速度最快,组织细腻,馒头颜色白净;小苏打发面效果一般,量很重要,添加太多馒头会发黄且有明显的碱味。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反思
在此次的劳动实践中,笔者将STEAM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入到生物家庭实验中,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在劳动中解决问题,做到了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发现不同发面方法各有千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此次活动锻炼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设置对照试验,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了劳动素养。笔者相信,恰当地将STEAM教育理念运用到生物实验中,可以使生物课堂上的劳动课程变得更有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吴婷.基于STEAM教育设计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J].教海探航,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