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俗舞蹈“花棍舞”在中小学二课堂的推广普及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龙江花棍舞起源于先秦时期,结合了满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黑龙江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花棍舞的动作优美大方,具有强烈的动率感。黑龙江花棍舞在其传承过程中对其风格的设定主要以干净、利落为舞蹈技巧风格。在其文化风格的设定中主要以东北粗犷、豪迈的性格为舞蹈中的主要情感线索,充分展示东北人豁达开放的性格特点。将“花棍舞”教材在中小学二课堂实际应用并推广,有利于青少年从小了解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民俗文化;素质教育;传承
  一、黑龙江花棍舞的起源及特征
  黑龙江花棍舞主要是以满族文化为背景进行历史发展的,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花棍舞发展过程中满族人将其分为祭祀舞、筵宴舞、民间舞三类。舞蹈的形成与其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必然关系。因此,花棍舞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满族人民在进行狩猎和农作时逐渐将其队形和变化趋势演变成一种舞蹈,用于民间庆祝。由于满族人信奉萨满,因此,在其舞蹈中也会将萨满祭司文化与舞蹈相融合。由于历史、文化、信仰等逐渐形成当前我们所熟知的黑龙江花棍舞。
  黑龙江花棍舞的主要特征是在其舞蹈动作中加入武术动作,其活动范围较大,一般是从人体的肩部到人体的脚步均会活动,其动作优美大方,具有强烈的动率感。花棍舞在进行舞蹈时主要使用的道具是花棍。在花棍的上方系着不同的铜钱,当进行舞蹈过程中会产生“哗哗”的声响,用于舞蹈的伴奏。花棍舞在其发展过程中一般以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目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库勒村的花棍秧歌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加以保护。
  黑龙江花棍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其中主要以满族文化中的“闹秧歌”为代表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传统满族人民在进行“闹秧歌”中会使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其舞蹈成员也是有男女混搭。受到“闹秧歌”的影响,黑龙江花棍舞逐渐发展成当前的花棍秧歌。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对花棍舞进行了特色保存。例如,花棍秧歌分为上、下妆扮,上妆为旦角,下妆为丑角。表演过程中表演动作也保存着原有古代的动作。例如,踢、打、磕、拍、别、拐等舞姿技巧和四面斗、八面风、扭腰抖肩等组合形式均保留了花棍舞的文化特点。由此不难看出,花棍舞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在原有文化及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
  二、黑龙江花棍舞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传统花棍舞主要是以农民为发展对象进行表演。但是随着花棍舞的发展和地方政府对花棍舞重视程度的增加,花棍舞的舞蹈对象逐渐从普通民众转移到教学对象中。对象的改变进步说明了花棍舞在其发展过程中转到了新的模式。传统黑龙江花棍舞主要是满族人民进行日常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其中将萨满的腰铃、汉族的秧歌和扇子舞等动作相融合,形成多样化、刚柔并济的一种舞蹈方式。它既是广大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也是进行健身的一种舞蹈。但是,随着花棍舞的发展,将其对象逐渐转变为学习中,将民间文化逐渐转变教学文化,从而对教学对象进行传授。在国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打造了黑龙江地区特色民俗舞蹈“花棍舞”精品课,使地方民俗文化艺术走进了高校课堂。
  花棍舞在其传承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其风格方式进行不同传承。现阶段我国黑龙江花棍舞在其风格中不再以老一辈艺人创造的风格进行固定舞蹈的编创和舞蹈技巧的学习。进一步对其舞蹈的灵魂进行摸索和处理,从而根据秧歌和扇舞等舞蹈风格进行改善,将满族萨满跳神时的舞蹈进一步与当前社会元素进行融合,从而从风格上进行吸收传承,而不是一味地进行传承。由此不难看出,黑龙江花棍舞在其传承过程中对其风格吸收进行了处理。
  风格吸收是花棍舞传承的首先内容,但是在其传承过程中根据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其风格的设定也是花棍舞传承的关键内容。黑龙江花棍舞在其传承过程中对其风格的设定主要以干净、利落为舞蹈技巧风格的设定。在其文化风格的设定中主要以东北粗犷、豪迈的性格为舞蹈中主要情感的机头,将东北人的气度和性格特点进行展示。此外,现阶段我国黑龙江花棍舞在其风格设定中也会将古代艺术文化与现代民间艺术文化相结合,设定出具有时代感的舞蹈风格,满足当前人民的需求。
  对现阶段东北花棍舞等风格创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当前黑龙江省花棍舞在其风格创新上主要表现在其舞蹈动作创新和舞蹈服饰创新两方面。在其舞蹈动作创新中,黑龙江花棍秧歌将头上的抖、晃、梗、抻劲。手上的活、推、拍劲。臂上的撞、摆劲。肩上的顶、摆劲。腰上的行、提劲。身上的扭、梓劲。脚上的寸、颤劲。与东北秧歌曲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大摆、大浪、大跳和逗眼等俏美的舞蹈技巧动作。在舞蹈服饰中,黑龙江花棍舞将秧歌舞中女性的打扮与传统花棍舞中的服饰和发型相结合设计出现的优美造型。
  三、在中小学“二课堂”普及花棍舞的意義与策略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如汉族的《秧歌》、藏族的《锅庄》、壮族的《蟆拐舞》、苗族的《芦笙舞》、满族的《太平鼓舞》、彝族的《阿细跳跃》等。这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舞蹈形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但是受现代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人们生活条件和审美观念发生改变,民族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和文化土壤受到前所未有的消解,许多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濒于流失和消亡,使得当前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黑龙江“花棍舞”是根据民间艺人们身口相传的地域性舞蹈,源于民间汉、满民族传统民俗舞蹈,由于它的传承基本采用口传身教,文字记载甚少,是民间艺术流传舞蹈,它的继承和发展在于少数人之间,并且需要整理的资料比较难搜集,所以“花棍舞”的现状是普及推广不够,极少数人知道花棍舞。现通过将花棍舞推进小学二课堂,可以让民俗舞蹈得到发展和普及,让偏远地区的人了解到黑龙江地域民俗舞蹈,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好,让舞蹈的传承形式更加丰富化。民族民间舞蹈在形成和发展中诸多方面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在舞蹈文化内涵以及舞蹈动作等方面或多或少展现着民族文化的风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一个传统的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地方性民俗舞蹈需要发展和普及。   舞蹈教育目前愈加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已于 2015 年正式将舞蹈、音乐纳入小学课堂,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少儿舞蹈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广为大众所关注。少儿舞蹈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有利于推动少儿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少儿接受舞蹈教育不仅仅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内涵。因为舞蹈本身具有认知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少儿舞蹈教育更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教育方式,具有书本教育及其他体育锻炼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现在国家已经开始将舞蹈进入中小学校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普及舞蹈,给孩子们强身健体,娱乐大众。
  当前中小学舞蹈教学过多停留在技巧上,而德育渗透方面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中小学舞蹈教学之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中小学舞蹈教学中对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舞蹈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舞蹈在教学过程之中变成了一板一眼的动作,动作即使标准,却也缺少了文化与内涵。中小学舞蹈教学经过研究表明对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意志和品格是有益的,然而,受到的重視程度却并不够。因此,我们需要推广舞蹈教育,把地方性民俗舞蹈普及到各个中小学,黑龙江省的地域性舞蹈表现了黑龙江本土人民热情性格。黑龙江省的民风舞蹈,花棍舞等这些舞蹈无不一展现了东北人民的淳朴,突显了这块黑土的地域风格。把“花棍舞”进行传承和发展,能让“花棍舞”在中小学二课堂教育中得到发展,弘扬中华民间文化。
  我们的具体策略以进入中小学校园推广为主,制定出针对中小学生如何学习“花棍舞”的教材方案,用理论课程与课堂实践创新两点相辅相成来完成中小学生二课堂学习“花棍舞”的全面普及和推广。第一点,理论课程:首先提高学生们对舞蹈的接受程度和舞蹈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们的舞蹈文化知识可以从舞蹈鉴赏课着手,开设一门舞蹈鉴赏课。鉴赏课注重“观看”和“欣赏”,教师可以采取一边看一边讲一边议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居于主体动作,调动学生们积极性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唤醒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给学生们介绍民族民间舞蹈有关教材,让学生们产生对民族文化舞蹈的兴趣,从而介绍黑龙江以满族为背景起源的“花棍舞”,让学生们对“花棍舞”有一定的了解,方便进行课程实践。第二点,课堂实践:开设一门“花棍舞”课堂实践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期末总评分为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两方面,期末成绩占六成,平时学习情况占四成,给学生们进行舞蹈考核。举行中小学校园“花棍舞”舞蹈比赛,让学生们对“花棍舞”产生出兴趣与学习欲望。将“花棍舞”教材在小学二课堂实际应用并推广,有利于青少年从小了解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民族凝聚力。并且这也是对“花棍舞”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阶段数学一直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面临的难题。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由于对数学知识缺乏联想能力,导致学生在面临数学难题时,感到十分吃力。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以及建模意识也相对欠缺;一部分学生虽然了解基础数学概念,但是对如何熟练加以运用感到苦恼;家长也未能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逐渐下降。对此本文就从这些方面入手,提出了以下學习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策略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围绕八年级数学课程内容,从知识、核心素养以及解题表现三个方面对作业设计思路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被放在了课程教学的突出位置,而如何将数学核心素养适当地渗透到作业设计和实施当中,无疑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的。  一、数学核心素
期刊
摘 要:人作为一种灵长类高等生物,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物时,会产生喜厌悲乐等感性情绪,这些情绪的存在是人智力不断进化的条件之一。有着相辅相成、发展关系的人的情绪和智力,是人作为大自然生物的一份子能脱引而出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在完善人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人的情感素养。所以,教师应该把对人的情感教育纳入对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当中。本篇文章就从“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情感教育的正确认识”;“增加
期刊
摘 要: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很多知识的产生都源于实验,因此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注重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课堂中熟练掌握化学原理,并且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就在实验探究模式下如何打造高效化学课堂进行阐述。  关键词:实验探究;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研究策略  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压力较大,生活在应试教育的这个
期刊
摘 要:阅读一直都是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是在教学课堂中,深化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都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从而将学生代入到阅读的情境中来,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构建,以及人物形象的构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解析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指导建议。  关键
期刊
摘 要:小学英语课程中多为基础性知识内容,因此多数英语教师以引导学生夯实英语基础能力为教学目标。随着英语教学法的不断改革,自然拼读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将英语阅读教学与自然拼读法相结合,以此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帮助学生在夯实英语词汇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中作者详细叙述自然拼读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自然拼读
期刊
摘 要:语文是所有年级学生学习的必修科目,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科,更是其他全部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读、写、译、说、作等能力。语文采用的是母语教学,母语是中华民族的印记,也是不可能丢弃的文化传承,因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应该十分重视的。基于此,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的家长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积极地探讨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
期刊
摘 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一直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学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沉淀。然而古诗词时代背景历史久远,再加上文字形式太过简单,对文化底蕴比较浅显的高中生而言,鉴赏古诗词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正向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厘清意象,典型分析、整合意象,深刻品味、鉴赏意象。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路径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
期刊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是不够深刻的、全面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没有任何的生活经验,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内容就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在课下的时间中也没有进行复习,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情景模拟与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可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本文就情景模拟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应用进行探讨。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作为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明显的作用,它是学习各种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越来越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