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般来说,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学题的训练和反复的复习才能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规律。然而,我们注意到,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数学解题思路,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逻辑推理等的学科,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学生健全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完善的判断机制与积极的创新意识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培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能自主地融入学习,丰富数学学习的技巧[1]。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空白,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限制了学生前进的脚步,亟待教师去填补。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数学常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数学作业,通过进行反复的数学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于解题思路的掌握。然而,这样的训练是以学生大量的时间耗费为代价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所以说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中,应该避免出现题海战术,应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和思考,做到再创造和举一反三的效果[2]。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和举一反三的应用,从而让他们在反复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对数学知识和睡觉规律得到得心应手的掌握。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尝试教学中使用生活化实例,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深入思考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有用性。生活化实力来自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这些话题比较熟悉,对于题目的论述也理解比较清晰,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思考,并且训练所要训练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同时生活化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低,这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例解决,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创造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创设问题,引发思考,鼓励创新
数学的学习是极具生活意义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开始可以设置一个可以学过的知识来完成的问题,让学生谈论解决。再设置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无法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处于这样的问题中,引发学生思考并产生学习新知識的渴望。这样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言回答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发言,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紧张害怕的心理。对于学生回答错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要循循善诱。对于学生提出的怪想法、怪点子可能就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创造的缩影。所以此时的我们不能给与否定,要表扬学生大胆思考的回答。例如有关分数的学习,同学们很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第1个问题:把一段1米长的跳绳平均截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截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第2个问题:把1米长的跳绳平均截成4段,每段绳子是几分之几?第3个问题: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4段,每段长是多少米?每段又是全长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计算练习。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每段绳子都是全长的四分之一,但是长度却不尽相同。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概念,在练习中理解与掌握新的知识和问题。
3 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抓住一切有利于创造的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创造,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3]。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相关内容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会经常遇到轴对称图形,这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内容过半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梯形、正方形、圆、五角星,让学生辨别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猜想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能否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并动手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启发学生想象,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4 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这种氛围当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在生生互动中,更容易碰撞出创造的火花[4]。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资源,从生活实例中找出能够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主动观察数据,分析客观事实的习惯,认识到数学公式是数学图表和数学符号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数学和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和生活的分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结论
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习题拓展延伸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倩.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37-138.
[2] 单宝勋.探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11.
[3] 马世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J].发展,2019(10):95.
[4] 齐丽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亚太教育,2019(09):10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学语言、数学符号、逻辑推理等的学科,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学生健全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完善的判断机制与积极的创新意识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培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能自主地融入学习,丰富数学学习的技巧[1]。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空白,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限制了学生前进的脚步,亟待教师去填补。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数学常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数学作业,通过进行反复的数学训练,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于解题思路的掌握。然而,这样的训练是以学生大量的时间耗费为代价的,学生往往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所以说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中,应该避免出现题海战术,应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和思考,做到再创造和举一反三的效果[2]。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和举一反三的应用,从而让他们在反复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对数学知识和睡觉规律得到得心应手的掌握。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尝试教学中使用生活化实例,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深入思考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有用性。生活化实力来自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这些话题比较熟悉,对于题目的论述也理解比较清晰,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思考,并且训练所要训练的数学知识和规律,同时生活化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低,这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例解决,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创造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创设问题,引发思考,鼓励创新
数学的学习是极具生活意义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开始可以设置一个可以学过的知识来完成的问题,让学生谈论解决。再设置一个难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无法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处于这样的问题中,引发学生思考并产生学习新知識的渴望。这样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言回答问题并尊重学生的发言,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紧张害怕的心理。对于学生回答错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要循循善诱。对于学生提出的怪想法、怪点子可能就是我们意料之外的创造的缩影。所以此时的我们不能给与否定,要表扬学生大胆思考的回答。例如有关分数的学习,同学们很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第1个问题:把一段1米长的跳绳平均截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截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第2个问题:把1米长的跳绳平均截成4段,每段绳子是几分之几?第3个问题: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截成4段,每段长是多少米?每段又是全长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计算练习。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每段绳子都是全长的四分之一,但是长度却不尽相同。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的概念,在练习中理解与掌握新的知识和问题。
3 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针对同一个问题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抓住一切有利于创造的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创造,启发想象,激活创新思维[3]。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相关内容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会经常遇到轴对称图形,这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内容过半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梯形、正方形、圆、五角星,让学生辨别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猜想这些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能否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并动手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启发学生想象,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4 合作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这种氛围当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较强,思维较为活跃,在生生互动中,更容易碰撞出创造的火花[4]。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生活,挖掘生活资源,从生活实例中找出能够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主动观察数据,分析客观事实的习惯,认识到数学公式是数学图表和数学符号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数学和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和生活的分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结论
总之,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习题拓展延伸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倩.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37-138.
[2] 单宝勋.探究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111.
[3] 马世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浅议[J].发展,2019(10):95.
[4] 齐丽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亚太教育,2019(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