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敏锐地捕捉课文语言中的真实信息,做到心领神会,就必须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潜在信息的负载形式,即所谓的“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才能拨开云雾,探索其庐山真面目。
一、 辨语气,关注语音的暗示信息,聆听父亲的责备
一次观摩课,有幸听到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语文课,他与学生做了一个假设性的对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星期天,你一早就出去玩了,不打招呼,也不给家里任何消息,中午不回家,晚上还不回来,一直到夜里十点多钟,你才悄悄地从小区的大门溜进来。一进大门就看见爸爸虎着脸站着,对你说:“你好啊!”爸爸的一句“你好啊!”包含着哪些意思?
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爸爸说的是反话,意思是:你很不好!有的说,爸爸在责备: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有的说,爸爸很生气:你太不像话了,看我怎么收拾你!有的说,爸爸愤怒到了极点:你玩得很开心吧,马上回家叫你“更开心”!有的说,爸爸很伤心:你竟然是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太让我失望了!
……
陈老师的教学耐人寻味,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言语交际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话题,在看似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背后常常蕴含着大量的不为人们所知晓的内容。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语言文字“看淡”了,一定要用心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意思。因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在语言和信息之间架设一座贯通的桥梁。
二、 拎词语,关注语义的深层信息,聆听林肯的智慧
《鞋匠的儿子》一文叙述了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的上流社会议员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演讲的话语中“艺术”一词具有深层信息。如果不用心去聆听,是听不出林肯的弦外之音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林肯演讲的话语掷地有声,用词更是铿锵有力,通过一些关键词你读出了什么?生:林肯非常敬佩自己的父亲,他把父亲做鞋匠的职业说成是一门“艺术”。
师:你关注到了“艺术”一词,很了不起,“艺术”可以换成“技术”吗?
生:不可以,“技术”不能看出父亲作为鞋匠的手艺高超。
生:也不能表达林肯对父亲深深地敬重之情。
生:“艺术”一词也表明了林肯已经把父亲做鞋子的手艺看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父亲的“伟大”,就在于做鞋做到“无人能比”的程度。
师:他从做鞋子的“技术”升华为“艺术”,从“做鞋之道”升华为“做人之道”,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是否伟大,不在于出身贵贱,关键看他的做事能力。
该环节紧扣林肯话语中的“艺术”一词,教师引导学生对“艺术”与“技术”进行比较,聆听林肯话语背后的声音——林肯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改变了参议员的态度。这就是林肯的言语智慧,这就是语义的深层信息。
三、 品句子,关注辞格的附加信息,聆听少年的机智
《螳螂捕蝉》一文讲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是危险的。故事中简短的几个句子把少年的机智再现得淋漓尽致。只有去细细品味,才能聆听到少年话语的妙不可言。教学片段如下:
师:用心地去读一读、品一品少年所讲的这几句话,看你能读出什么?品出什么?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黄雀伸长脖子啄食螳螂;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这里少年把蝉、黄雀、螳螂描述的很细致,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生:少年这样讲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还暗含了蝉、螳螂、黄雀就是此时将要攻打楚国的吴王。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很会思考。你还品出了什么?
生:这几句话里我发现“却不知道”连续用了三次,我认为少年是想告诉吴王攻打楚国是很危险的。
生:少年是想强调、暗示吴王,如果攻打楚国,后果就会和蝉、螳螂、黄雀一样。
生:少年为了让吴王自己悟到潜伏的祸患,一次暗示、两次暗示、三次暗示,几句话一连用了三次“却不知道”。妙!
师:是啊,少年就聪明在没有把话说透。而我们却透过“却不知道”这样的句式能出少年的言外之意。即:
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正如;正如 ;您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生自由练说)
师:这正是少年话语里所隐含的弦外之音,不仅让吴王恍然大悟,更令我们为少年的言语机智而赞叹不已。
本段话的教学,教师紧紧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即关注文中三次出现的“却不知道”这样的句式,细读揣摩,让学生浸染其中,去感悟其妙。在此做足文章,从而让学生明白少年的机智不仅在于善于会用故事劝阻吴王,更让人叫绝的是他很会讲故事,得意而得言。
四、 扣标点,关注语用的背景信息,聆听扫路人的豁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刻画了一位质朴、豁达、开朗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劳作的辛苦,可以通过对天游峰险与高的描写、游客登峰的感受来体会。此外,文中一处“……”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应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片段如下:
师:“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我为什么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生:我认为游人只是偶尔来一次,目的是游山玩水,他们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了,而老人却要无数次地扫上山、扫下山,怎么能不让我倒抽了一口气呢!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无数次”,就是文中的什么?
生:就是文中的省略号背后的声音。
师:从这个省略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老人每天都在上山、下山打扫天游峰石阶忙碌的身影。
师:好一个“每天”。
生:我仿佛看到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着。
师:(引读)“冰雪初融,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級一级扫下来。
师: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淫雨霏霏、秋风潇潇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白雪飘零、寒气逼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老人的工作怎么样?
生:老人工作很辛苦、很累。
师:可是他却说——
生:“不累、不累。”说的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老人很累,可是又那么悠闲,真是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开朗、这就是豁达!
本环节的教学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能够从语言的现象“……”,关注语用的背景信息,由此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即扣住标点,先让学生了解其言语表层意义——老人无数次打扫天游峰,进而教师通过引读,呈现出老人一年四季中的那份辛苦,最后教师再以追问使学生真正走进老人的内心,领悟到老人的豁达。
用两只眼睛读书,不仅读出字面意思,更读出字背后藏着的意思,这种有滋有味的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
一、 辨语气,关注语音的暗示信息,聆听父亲的责备
一次观摩课,有幸听到特级教师陈金才的语文课,他与学生做了一个假设性的对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星期天,你一早就出去玩了,不打招呼,也不给家里任何消息,中午不回家,晚上还不回来,一直到夜里十点多钟,你才悄悄地从小区的大门溜进来。一进大门就看见爸爸虎着脸站着,对你说:“你好啊!”爸爸的一句“你好啊!”包含着哪些意思?
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爸爸说的是反话,意思是:你很不好!有的说,爸爸在责备: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有的说,爸爸很生气:你太不像话了,看我怎么收拾你!有的说,爸爸愤怒到了极点:你玩得很开心吧,马上回家叫你“更开心”!有的说,爸爸很伤心:你竟然是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太让我失望了!
……
陈老师的教学耐人寻味,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言语交际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话题,在看似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背后常常蕴含着大量的不为人们所知晓的内容。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把语言文字“看淡”了,一定要用心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意思。因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在语言和信息之间架设一座贯通的桥梁。
二、 拎词语,关注语义的深层信息,聆听林肯的智慧
《鞋匠的儿子》一文叙述了美国的第16任总统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的上流社会议员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演讲的话语中“艺术”一词具有深层信息。如果不用心去聆听,是听不出林肯的弦外之音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林肯演讲的话语掷地有声,用词更是铿锵有力,通过一些关键词你读出了什么?生:林肯非常敬佩自己的父亲,他把父亲做鞋匠的职业说成是一门“艺术”。
师:你关注到了“艺术”一词,很了不起,“艺术”可以换成“技术”吗?
生:不可以,“技术”不能看出父亲作为鞋匠的手艺高超。
生:也不能表达林肯对父亲深深地敬重之情。
生:“艺术”一词也表明了林肯已经把父亲做鞋子的手艺看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去追求。父亲的“伟大”,就在于做鞋做到“无人能比”的程度。
师:他从做鞋子的“技术”升华为“艺术”,从“做鞋之道”升华为“做人之道”,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是否伟大,不在于出身贵贱,关键看他的做事能力。
该环节紧扣林肯话语中的“艺术”一词,教师引导学生对“艺术”与“技术”进行比较,聆听林肯话语背后的声音——林肯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改变了参议员的态度。这就是林肯的言语智慧,这就是语义的深层信息。
三、 品句子,关注辞格的附加信息,聆听少年的机智
《螳螂捕蝉》一文讲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是危险的。故事中简短的几个句子把少年的机智再现得淋漓尽致。只有去细细品味,才能聆听到少年话语的妙不可言。教学片段如下:
师:用心地去读一读、品一品少年所讲的这几句话,看你能读出什么?品出什么?
生:“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黄雀伸长脖子啄食螳螂;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这里少年把蝉、黄雀、螳螂描述的很细致,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生:少年这样讲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还暗含了蝉、螳螂、黄雀就是此时将要攻打楚国的吴王。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很会思考。你还品出了什么?
生:这几句话里我发现“却不知道”连续用了三次,我认为少年是想告诉吴王攻打楚国是很危险的。
生:少年是想强调、暗示吴王,如果攻打楚国,后果就会和蝉、螳螂、黄雀一样。
生:少年为了让吴王自己悟到潜伏的祸患,一次暗示、两次暗示、三次暗示,几句话一连用了三次“却不知道”。妙!
师:是啊,少年就聪明在没有把话说透。而我们却透过“却不知道”这样的句式能出少年的言外之意。即:
吴王出兵攻打楚国,正如;正如;正如 ;您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 。(生自由练说)
师:这正是少年话语里所隐含的弦外之音,不仅让吴王恍然大悟,更令我们为少年的言语机智而赞叹不已。
本段话的教学,教师紧紧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即关注文中三次出现的“却不知道”这样的句式,细读揣摩,让学生浸染其中,去感悟其妙。在此做足文章,从而让学生明白少年的机智不仅在于善于会用故事劝阻吴王,更让人叫绝的是他很会讲故事,得意而得言。
四、 扣标点,关注语用的背景信息,聆听扫路人的豁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刻画了一位质朴、豁达、开朗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劳作的辛苦,可以通过对天游峰险与高的描写、游客登峰的感受来体会。此外,文中一处“……”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应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片段如下:
师:“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我为什么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生:我认为游人只是偶尔来一次,目的是游山玩水,他们已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了,而老人却要无数次地扫上山、扫下山,怎么能不让我倒抽了一口气呢!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无数次”,就是文中的什么?
生:就是文中的省略号背后的声音。
师:从这个省略号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老人每天都在上山、下山打扫天游峰石阶忙碌的身影。
师:好一个“每天”。
生:我仿佛看到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着。
师:(引读)“冰雪初融,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級一级扫下来。
师:烈日炎炎、暑气蒸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淫雨霏霏、秋风潇潇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白雪飘零、寒气逼人的日子里,这位老人——
生: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师:老人的工作怎么样?
生:老人工作很辛苦、很累。
师:可是他却说——
生:“不累、不累。”说的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老人很累,可是又那么悠闲,真是累并快乐着。这就是开朗、这就是豁达!
本环节的教学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能够从语言的现象“……”,关注语用的背景信息,由此进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即扣住标点,先让学生了解其言语表层意义——老人无数次打扫天游峰,进而教师通过引读,呈现出老人一年四季中的那份辛苦,最后教师再以追问使学生真正走进老人的内心,领悟到老人的豁达。
用两只眼睛读书,不仅读出字面意思,更读出字背后藏着的意思,这种有滋有味的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