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在“对话”中呈现精彩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对话”的实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对话的实质是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文本为媒实现师生的平等沟通;是师生在真实、开放的生活化阅读情境中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共同分享;是师生在合作互动中倾听双方、相互吸引、交流、生成。对话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中的学生不再是盛知识的容器或教师“剧本”中的“演员”,而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源。他们在实现认知、情感、思想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中经历知识的生成,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夯实民主、平等之基
  作为交流、沟通的“对话”,必然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条件”,即师生在建立双方真诚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交往。也只有这样师生的情感思想才能实现“零距离”对话,各种对话的效果才趋于最佳。这就要求:(1)教师要抛开“师道尊严”,放下架子,以平常心与真诚面对学生,在平等中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家”。师生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实现师生之间对话,生生对话,最终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优化阅读效果。就像“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一样,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思维、智慧的共鸣和撞击。(2)教师要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要经常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如:于永正老师的“第七次”在老师的宽容鼓励声中,教师亲和力增强了,学生也在零距离、活跃的心态下敞开了心扉,放飞了思想。
  因此,“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丰沃的土壤,是优化对话之基。
  二、培育真实、开放之“叶”
  “对话”是生活的基本方式,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也应体现生活性,有真实生活情境,有真切的生活实际需要,有开放的生活文化空间。因此,我们要走出“书本语文”这一中心,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状态中,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教学中我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设计、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课堂“还原”为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环境中展开对话,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解读课文。另一方面,我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情境展开“对话”,为儿童打开更多的窗口。如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劳动实践,加深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体验,关注周围事物;带他们走进大自然,用心聆听风声、水声、鸟声,体察蜂碟翩跹、花开花落……
  真实还意味着“真教”“真学”。教师在教学中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对话中有所得。学生要以“问”为始,不断探究,获取新知。笔者正在积极探索“以学定教,自主探究”的对话式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并逐渐感受到“对话”给课堂注入朴实、真实之风,沁人心脾。
  真实、开放是构建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使语文走向生活的必需,其为阅读教学的“对话”积累了丰富的养料,也展示出了蓬勃的活力。
  三、绽放合作、生成之“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意义,而是通过潜心内化,即通过“对话”方式,与文本通过不断“视界融合”,逐渐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就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接纳文本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野,又回到自身,成了一个新我。”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出“教材至上”的旧观念,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文本直接对话。引发高质的对话,生成独特的体验、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让学生全程阅读。先从对文题的质疑开始,让学生充满期待走向阅读;然后进入体验阶段,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近文本深处,“倾听”文本声音,“触摸”作者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和情境,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个性体验,形成个体色彩认知情感的思想与语言。(2)让学生潜心阅读。潜心阅读,必须把学生带人“情境场”——上下文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文化生活背景。同时要挖掘思维“空白“,激发学生对话兴趣,激活对话欲望,诱发情感体验。如我在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设计了“小巴迪满怀期待地等着父亲的赞扬,可得到的却是一句‘糟糕透’了——的评价,他伤心地冲进自己的小屋,呜呜地哭起来,想想如果当时你在场,他会怎样向你诉说?”这样就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质量。
  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个性,由于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知识储备都处在一个较低层次,因此在生成这一动态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接纳、互补、生成。
  “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的诠释。其有着广泛的外延与丰富的内涵。让我们以更加激昂的热情呼唤对话,以更执著的精神拓展对话,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融入对话中,在民主、平等的“土壤”上,在真实、开放的情境中,探索使用生成之“花”,努力结出和谐、创新之“果”。
其他文献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衡量其语文素养的标准之一,也是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教育,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学生和教材相互结合起来,统一互动,增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欧阳修论文,特重文、道关系.苏轼引其教言,即有“我所谓文,必与道俱”之语①.但学界讨论及此,往往限于强调文和道的密切关联②,而对两者的某种同构性,似乎尚少注意.
期刊
在巴黎羅马路靠近欧洲广场的人行道上,有一个暖风口。天一冷,就有一位老人占据这里。暖风口四四方方,从地下往上吐着热气,虽然不够一个人躺下来,可是垫上衣服坐在这里,也还暖和。  他靠着一只张着口的旅行包坐着,身上盖着一条破旧的毛毯。脚前面放着一只铁皮罐,里面有三四枚硬币,提醒着人们需要资助。他就每天在这里坐着。偶尔也会扔下所有的行李,消失一段时间,不过天黑了之后,总会回来。我已经连续三个冬天在这里见到
期刊
鸡爪霜,在我眼里已不是三个字,而是一幅水墨小品,一痕远山隐约着数点茅舍,枯草两丛,疏木几株,鸡爪浓浓淡淡,散落在留白处……颇具况味。  霜,若少了几枚鸡爪印,想来味道会大减,不过,以脚爪状霜之厚薄,没有生活经验,恐怕实难想到,鸡爪与霜,表面看上去,似乎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去,事实上,偏偏又发生了联系,一如鸡爪霜,让我莫名地想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词句来一样,能令人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的物事,一定
期刊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认知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所不断研究与探索的话题,经过不断实践,对此我主要有
小学语文教育实践证明,谁成功地推进了“大阅读”,谁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当以推进阅读为己任,还学生阅读以正道.rn一、对阅读教学的思考rn我所执教的一名六年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阅读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对此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情境体验指的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
有那么些天气晴好的早上,抬头会望见一群鸟儿飞过。它们不是大雁,它们是随处可见的寻常小鸟,它们也如小学课文中描述的大雁那样飞翔: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我便是常常这样望着天,从小到大。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的时候,老师在课上讲到降落伞,布置作业让我们回家手工制作——很简单,找一个塑料袋,中间剪下一块完整的圆形或方形,在方的四个角或圆的均匀四点戳洞穿线固定,把四条线的另一端集中在一起绑上一个重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小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多方指导小学生阅读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阅读时间很短,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