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后政史两科新教材的内容进一步表明,高中政治、历史学科有着深度的内在逻辑联系。本文通过剖析政史两科学科素养的一致性和知识的交叉性,探讨政史两科融合教学的路径,推动两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政史融合;学科素养;家国情怀;政治认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标准依然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两大要求,依靠单一的学科教学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在课程整合设置中,在具体学科教学渗透下逐步培养。从新教材改革的趋势看,当下的学科发展已从分化走向多元交叉、高度融合。政治和历史都属于社会科学,常言道:“政史不分家。”高中政治和历史学科在教学内容上一直都有着密切联系,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与高中历史的新教材更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政治学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历史学科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融合教学进行探讨。
一、政史学科素养的一致性
高中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着重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历史课程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渗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目标之一。
其中,“唯物史观”与“科学精神”素养均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规律。“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可见,政史两科的最终目标都在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为国家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情怀。
二、政史学科知识的交叉性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高中政治新教材《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实践,以社会主义的发展简史的方式带领学生重温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比较他人的路和远眺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历史素材以及现实人物故事以增进学生对中国发展历史的了解,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政治认同。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以中国历史时序为线索,以专题为形式介绍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重大事件、人物及现象。从历史角度透析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呈现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规律中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历史素养。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目录
从教材介绍及目录可知,在教材线索上,政治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述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中国探索出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实际与《中外历史纲要(上)》从起源、古代、近代、现代讲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在说明社会发展进程上所用的历史材料也是高度重合。
三、政史学科教学的融合性
1.交流备课,相互学习
在备课时,政史两科教师应加强交流,共同梳理教学内容。例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两本教材从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开始直至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史的事件线索中重合的知识点较多,两者都是在阐述中华民族从衰微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用3课的内容就覆盖了《中外历史纲要(上)》6个单元的知识。“术业有专攻”,某一学科教师虽精于本专业知识,但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能会比较陌生。例如,政治新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史实材料,政治教师要充分解读运用就需要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研究了解,而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国情怀也需要对政治知识有所涉猎。因此,不同学科教师在新教学改革下加强交流,更有利于备课效率的提高。此外,针对教材中高度重合的内容,提前交流也有利于优化学科课堂的教学处理,使课程教学更加科学,避免学生由于知识重复产生学习疲倦感。
2.抓住本质,明确重点
虽然政史两科知识内容高度联系,但两者的教学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以《新民主主义胜利》一课为例,政治学科新教材仅用一框题的内容就囊括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史,时间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一直推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因此,单纯地讲故事、列事件绝不是思政课教材编写以期达到的教育目的,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教材编撰的根本目的,在课堂上有效引导,突出政治科该有的教学重点。该内容的教学重点应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揭示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必然性。
由此可见,政治学科中史实仅为背景铺垫,更侧重结论;而历史学科则侧重于过程。例如,同样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用4个单元10个课时详细讲述了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遭受列强侵略,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危机步步加深之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纷纷失败,最终由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可见,历史学科以史实为学习基础,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过程的详析,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政史融合,共育素养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课为例,该课在政治教学上,可用三大议题串联主线。议题一:四面楚歌,看近代中国社会之水深火热。这一部分,在学生发挥已学历史知识的自由发言中,重温近代中国探索复兴的道路。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强调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两大历史任务。议题二:艰难险阻,析救国道路之困难重重。第二部分采用专家研讨会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研讨资本主义救国道路失败的原因。随后设置问题“资本主义救国道路失败后救亡图存新方向何在?有何转折点?新阶段的革命事业应该由何种力量来领导,为什么?在探索救亡新道路时能否照搬他国模式,为什么?”教学目的在于导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议题三:披荆斩棘,探独立解放之新型道路。突出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明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使命。随后设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3)新中国成立有何意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否意味着中国近代革命已结束?重点在于点明中国革命胜利需分两步走的结论,回应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以上教学看,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具备较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在政治认同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总结。因此,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加强政治认同,树立以建设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奋斗的信念。发挥科学精神在探索思考中明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期间,利用视频让学生们重温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过程,通过对于历史过程的感性认知后,联系时政“新冠肺炎疫情的抗争”,引导学生通过事实揭示政治本质,实现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培养学生感恩生命、致敬英雄,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在国家危难面前的担当意识和使命精神,实现情感升华,凸现浓厚的政治色彩。
按照两科教学进度看,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能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线索有大致的了解,对政治结论有清晰的认识。就能在该部分内容的历史科学习中,得到深化,详细学习从鸦片战争到社会各阶级寻求救国之路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具体史实,每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重大意义都需了解,横纵向联系,构建起具有逻辑的近代历史大脉络。
当然历史学习并不局限于史实,也注重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能特定历史背景中人们的切实感受,在感性认知中思考历史背景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例如,运用政治科已掌握的政治结论“中共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去认识历史,并从另一角度进行探究:中共为何能开辟出新道路?
历史强调“论从史出”,因此,详细学习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具体历程:南昌起义受阻失败、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广州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而败北,在该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苏联的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而,文家市决策决定转向农村,历经三湾改编最终到达井冈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共当时所面临的处境,得出结论:从现实原因分析,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农民阶级占主体,且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的主力军,从根本上看这是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国情而定的道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思维和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究,联系后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爭最后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学生可进一步获得启示:只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可能取得成功。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进一步感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政史融合教学对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后政史两科新教材的内容进一步表明,高中政治、历史学科有着深度的内在逻辑联系。所以,两科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交流,互相探究,共同开创两科融合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单力丽.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关键词】政史融合;学科素养;家国情怀;政治认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课程标准依然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两大要求,依靠单一的学科教学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在课程整合设置中,在具体学科教学渗透下逐步培养。从新教材改革的趋势看,当下的学科发展已从分化走向多元交叉、高度融合。政治和历史都属于社会科学,常言道:“政史不分家。”高中政治和历史学科在教学内容上一直都有着密切联系,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与高中历史的新教材更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政治学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历史学科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融合教学进行探讨。
一、政史学科素养的一致性
高中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着重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历史课程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渗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目标之一。
其中,“唯物史观”与“科学精神”素养均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规律。“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可见,政史两科的最终目标都在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为国家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情怀。
二、政史学科知识的交叉性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高中政治新教材《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实践,以社会主义的发展简史的方式带领学生重温中华民族走过的路、比较他人的路和远眺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历史素材以及现实人物故事以增进学生对中国发展历史的了解,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增强对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的政治认同。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以中国历史时序为线索,以专题为形式介绍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重大事件、人物及现象。从历史角度透析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呈现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规律中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历史素养。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目录
从教材介绍及目录可知,在教材线索上,政治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述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中国探索出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实际与《中外历史纲要(上)》从起源、古代、近代、现代讲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在说明社会发展进程上所用的历史材料也是高度重合。
三、政史学科教学的融合性
1.交流备课,相互学习
在备课时,政史两科教师应加强交流,共同梳理教学内容。例如,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两本教材从中国近代的革命史开始直至新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史的事件线索中重合的知识点较多,两者都是在阐述中华民族从衰微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仅用3课的内容就覆盖了《中外历史纲要(上)》6个单元的知识。“术业有专攻”,某一学科教师虽精于本专业知识,但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能会比较陌生。例如,政治新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史实材料,政治教师要充分解读运用就需要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研究了解,而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国情怀也需要对政治知识有所涉猎。因此,不同学科教师在新教学改革下加强交流,更有利于备课效率的提高。此外,针对教材中高度重合的内容,提前交流也有利于优化学科课堂的教学处理,使课程教学更加科学,避免学生由于知识重复产生学习疲倦感。
2.抓住本质,明确重点
虽然政史两科知识内容高度联系,但两者的教学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以《新民主主义胜利》一课为例,政治学科新教材仅用一框题的内容就囊括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史,时间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一直推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因此,单纯地讲故事、列事件绝不是思政课教材编写以期达到的教育目的,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教材编撰的根本目的,在课堂上有效引导,突出政治科该有的教学重点。该内容的教学重点应为在历史的进程中揭示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必然性。
由此可见,政治学科中史实仅为背景铺垫,更侧重结论;而历史学科则侧重于过程。例如,同样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用4个单元10个课时详细讲述了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遭受列强侵略,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民族危机步步加深之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纷纷失败,最终由中共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可见,历史学科以史实为学习基础,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过程的详析,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政史融合,共育素养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课为例,该课在政治教学上,可用三大议题串联主线。议题一:四面楚歌,看近代中国社会之水深火热。这一部分,在学生发挥已学历史知识的自由发言中,重温近代中国探索复兴的道路。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强调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两大历史任务。议题二:艰难险阻,析救国道路之困难重重。第二部分采用专家研讨会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研讨资本主义救国道路失败的原因。随后设置问题“资本主义救国道路失败后救亡图存新方向何在?有何转折点?新阶段的革命事业应该由何种力量来领导,为什么?在探索救亡新道路时能否照搬他国模式,为什么?”教学目的在于导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议题三:披荆斩棘,探独立解放之新型道路。突出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明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使命。随后设问:(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什么?(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3)新中国成立有何意义?(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否意味着中国近代革命已结束?重点在于点明中国革命胜利需分两步走的结论,回应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从以上教学看,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具备较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在政治认同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总结。因此,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明确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加强政治认同,树立以建设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奋斗的信念。发挥科学精神在探索思考中明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期间,利用视频让学生们重温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过程,通过对于历史过程的感性认知后,联系时政“新冠肺炎疫情的抗争”,引导学生通过事实揭示政治本质,实现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培养学生感恩生命、致敬英雄,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在国家危难面前的担当意识和使命精神,实现情感升华,凸现浓厚的政治色彩。
按照两科教学进度看,学生在政治学习中能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线索有大致的了解,对政治结论有清晰的认识。就能在该部分内容的历史科学习中,得到深化,详细学习从鸦片战争到社会各阶级寻求救国之路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具体史实,每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重大意义都需了解,横纵向联系,构建起具有逻辑的近代历史大脉络。
当然历史学习并不局限于史实,也注重历史情境的设计,让学生能特定历史背景中人们的切实感受,在感性认知中思考历史背景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史事的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例如,运用政治科已掌握的政治结论“中共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去认识历史,并从另一角度进行探究:中共为何能开辟出新道路?
历史强调“论从史出”,因此,详细学习中国革命探索道路的具体历程:南昌起义受阻失败、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广州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而败北,在该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苏联的城市包围农村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而,文家市决策决定转向农村,历经三湾改编最终到达井冈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道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共当时所面临的处境,得出结论:从现实原因分析,城市工人阶级力量薄弱,反动势力相对强大;农民阶级占主体,且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的主力军,从根本上看这是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国情而定的道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思维和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深究,联系后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爭最后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学生可进一步获得启示:只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才可能取得成功。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进一步感悟“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政史融合教学对培育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后政史两科新教材的内容进一步表明,高中政治、历史学科有着深度的内在逻辑联系。所以,两科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交流,互相探究,共同开创两科融合教学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单力丽.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