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创新目标的舟桥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l307821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我国写作教学以知识教学为主,缺乏训练,影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写作就是创造,应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序列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写作创新训练新体系。
  [关键词]写作;创新训练;基本原则;途径方法;重点难点
  [中图分类号]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8-0123-03
  
  写作是基础学科,也是社会上应用性最广泛的学科。写作训练贯穿着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工业的语言是蓝图,科学的语言是文章。在崇尚发展科技的今天。写作已成为一个国民现代化必备的素质。一篇好的文章,又包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它选用的材料、结构样式是新颖独特的,甚至连语言表达也应该是新颖独特的。挖掘写作学科中这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因素,形成写作创新训练科学化体系,改变写作训练陈旧无序低效的现状,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将奠定良好的基础,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写作创新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写作课的目标改变成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之后,写作课的性质已经不是“学学写写”的专业课,而是一门专门训练思维基础的素质教育课和能力培养课。写作训练要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中心的单一局面,为学生的成才服务。要以写作为载体,以创新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方法技巧为重点,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成为创新之才,让写作课发挥育才之用。
  
  (二)写作创新训练的科学化。写作创新训练的内容设计和训练方法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要求,重点解决好“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只有首先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写作创新训练中,要重视材料积累的准备工作,重视写作过程的具体指导,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反对不做材料准备。不做分析研究,盲目写作,模仿抄袭,胡编乱造。
  
  (三)写作创新训练的系统化。要以能力养成为目标,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训练序列,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相互配合,发展提高的完整训练系统,改变写作训练无序随意的状况。小学阶段应以写简单的以真人真事为主的记叙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条理清楚,真实准确,中心突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准确的表情达意能力。初中阶段应以写复杂的记叙文为主,在培养观察想象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调查采访的能力,查阅资料、积累材料的能力,布局剪裁的能力,精心构思的能力,锤炼文字的能力。高中阶段应以写说理性文章和应用性文章为主,着重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根据专业特点,应着重进行文体训练。理科以学术论文、科研论文以及相关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为主,文科应以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的训练为主。
  
  (四)写作创新训练应以基础训练为主。写作创新训练应重视基础训练,反对好高鹜远,贪大求全,空走过程。不注重实效的作法,把写作基本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写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体验积累材料的能力;选择提炼概括归纳的能力;联想想象虚构成篇的能力;谴词用句准确表达的能力;运用技巧,形成中心的能力;精益求精,字斟句酌的修改能力。
  
  (五)写作创新训练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创新训练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导,以实践训练为主线,有机地把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理论讲授能够指导写作实践,写作实践落实理论讲授的目标任务,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一般来讲,理论讲授和实践练习的课时分配的比例应为1:4,即理论讲授课为一学时,课内训练和课外练习应各为二学时。
  
  二、写作创新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一)泛化思想,从感受写起:“以文载道”、“文道结合”是我国一条重要的文化传统。孔子强调诗歌写作“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白居易主张诗歌写作的“美刺比兴”,这种主张是正确的,能够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只能是文章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的写法。文章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娱乐功能,开发灵性的功能,把“文道结合”强调到至高无上的程度,实际上把一个正确的主张推向了极端化。“文道结合”,从思维方法上讲就是要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我们从思维方法上对学生未进行训练指导,直接让初学者完成这样高难度的任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力所不能及的,学生必然要产生畏难情绪。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大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很多同志主张作文训练时应该泛化思想,开拓思维,加强审美,把“意义”变为“意思”,只要有“意思”的东西都可以去写。
  创新训练应该从哪里开始?学生的作文应该从什么地方起根发苗?从训练实践来看,要写出好的文章,要收到好的训练成效,就要启发引导学生从自己感觉写起,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写起。感受,就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就是用心灵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心灵化和审美化的结合。客观的事物经过心灵的体验,变为主观化的东西,才能够进入文章写作。自己感动了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经过主观化的东西,即使再微小,也能够写得深刻,真实感人。从感受出发符合记叙文写作、文学创作基本规律。文章的创新,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创新。从感受出发也就是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容易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避免模仿抄袭和作假,避免套话空话和假话,利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感受出发,也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生活中谁没有感受?谁没有体验?把这些感受体验写出来就是好文章。追求小感觉,作文天地宽。从感受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怀人生,关心社会,作文就有写不完的内容。
  
  (二)简便易行,从段落练起。“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段,积段而成篇”。如果说字、词、句是组成文章的细胞和肌肉,段落是组成文章大的部件,文章则是对部件的统一组装。段落写好了,文章必然好。段落不过关,文章也就过不了关。写作训练要受到时间、空间、人数的制约。在一到两节课中,完成材料准备、文章的构思、文字的表达,任务比较繁重,学生要写出好文章,完成训练任务,是难于做到的。学生人数多,文章内容长,又不能当堂完成,老师很难对写作过程进行指导,如果训练以段落练习为主,以片断练习为主,以观察体验感受为主,那么简单易行,学生易写,老师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及时进行面对面的具体指导,也能及时地讲评,纠正错误,推广佳作,感 悟启发,互相学习,促进写作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观察体验、联系想象、分析概括、构思谋篇,方法技巧的这方面的练习,都适宜从段落开始练起。
  
  (三)综合训练,“写什么”和“怎样写”同步。写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指的是一篇文章。无论长短,都是作者思想认识、生活修养、知识积累、文字技巧的综合反映,或者从写作者角度考虑,要写好一篇文章,既要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好“怎样写”的问题。因此,写作训练时,不能把一个整体分解为互不相连的部分分开来训练,而是要贯彻综合性的原则,做到“写什么”和“怎样写”同步,也就是说要指导同学认真地观察体验。深入地思考分析,积累写作的材料和观点。同时还要教给构思的方法技巧,文字表达的方法技巧,叙述描写的方法技巧,特别要研究段落的组成和特点。如段落中旬子与句子之间是怎样组织连接的?有那些类型?段落的中心是怎样形成的?叙述时句子按两个字形成一个词组向前推进;画面展示,细节表现;一句话描写一个景物构成一个描写单元。当写作者同时解决了“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那么写文章就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话题讨论,集思广益。集体讨论、互相启发,在创造性活动中已经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启发创新思维和进行创新活动准备的重要形式。集体讨论,能够帮助对问题的分析、展开、综合,明白问题的性质、程度、范围、目的、理由,从而使问题具体化。集体讨论还能够开拓思维,拓宽思路:传统的“命题作文”中,学生个体劳动,单兵作战,受认识水平、生活面狭窄、模仿范文的局限,思路单一,内容单薄,观点认识也不够深刻全面。话题讨论,大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相同的,有近似的,有对立的,有错误的,有正确的,通过讨论辩驳,启发思维,使认识更加全面系统,正确深刻。话题讨论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全面分析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效的。
  
  (五)例文示范,典型引路。创新活动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起步阶段是相当困难的。例文示范,能够对一个初学写作的人起到典型引路作用:例文示范,就成为写作创新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引导同学一方面进行刻苦地反复地长期地写作实践,另一方面,还要对成功的文章进行认真地学习,揣摸、体味、咀嚼、消化,达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借鉴提高的目的。随着写作实践的深入,同学中积极性、创造性会迸发出来,涌现出大量的佳作。要重视对这些佳作的讲评和推广学习。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当作范文推广,更能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便于学习和掌握,增强学习好写作的信心和决心。
  
  (六)分步实施,化难为易。一篇文章写作是一个系统的庞杂的工程。如果把这个庞杂浩繁工程任务按照写作过程分解为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分步实施,就会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这样训练化难为易,方法科学,便于写出好的文章,同时也分别培养了同学观察、采访、查阅文字资料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能力培养,重点突破。写作创新训练重视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地长期的实践。它不是短时期就能够实现的。过去写作教学的通病,是以知识教学为主,能力培养并未落到实处。学习了“顺叙”的知识,并未有“顺叙”的能力。写作创新训练应该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某一个方面反复训练,重点突破。形象思维训练应从感觉感受出发,培养同学的观察体验能力,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创新训练应从如何发现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写作创新训练的重点和难点
  
  (一)提倡思考、重视感悟。写作是精神领域的生产,是思考的王国,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爱思考,特别是独立思考的习惯。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的全面活动和发展,产生了对生活的理解和顿悟;有了对生活的理解和顿悟,才有了表达的冲动和要求;有了表达的冲动和要求,才有了人的正常活动。人的头脑是一个加工厂,生活中源源不断的材料是头脑加工的原料。写作时思考是积极的进取,是敏锐的发现,是丰硕果实的采摘,是激情灵感的爆发。思考能使人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考是前进的动力,是写作的发动机。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才能为发展进步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开发智力,拓展思维。写作的创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创见性。二是它的创新性。无论是创见性,还是创新性,都要求写作者的思维要具有条理性、深刻性、创造性。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写作训练的首要任务。智力、思维,既与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又依赖于后天的培养教育。它就像埋藏地下的金矿,需要开采和提炼;就像初采的璞玉,需要加工和雕琢;就像沉睡的雄狮,需要唤醒和刺激;就像化学反应,需要加热和催化;就像电子跃迁,需要整理和激发;就像运动员的技能和技巧,需要反复练习,千锤百炼。思之愈深,见之愈精,发现就愈多,就能有独到的见解。通过训练,使受教育者掌握思维的方式方法,既会逻辑思维,又会形象思维;既要观察体验,又会联想想象;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收拢聚合思维;既能顺向思维,又能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既会实事求是的分析综合,又会古今中外的想象虚构。当思维真正的被激活以后,写文章时就能够做到左右逢源,纵横捭阖。
  
  (三)传授“规矩方圆”,指导“心营意造”。传统的作文训练,传授“规矩方圆”多,指导“心营意造”少,认为“规矩方圆”是写文章普遍性的东西,“心营意造”是写文章特殊性的东西,重在自我感悟,难以把握传授。作文训练过程既要关心终端产品文章的形成,又要对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的情感、意志、思维、兴趣、技能技巧,加以诱导、引导和指导。写作创新训练体系适宜把写作过程的“心营意造”分解为“思考——构思——表达”等几个主要环节,着重引导启发作者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构思,如何去表达,从而掌握写作过程的规律,顺利地实现写作的目标。完成写作的任务。如果把“思考——构思——表达”这几个环节抓好了,实际上就是完成了写作过程“心营意造”、的指导。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四)处理好理论讲授、文章分析和写作训练三者的关系。理论讲授,例文赏析和写作训练应成为写作训练的一个有机整体。理论讲授部分,主要讲授前人关于文章写作的经验和方法。“例文赏析”与“理论讲授”紧密相关,相互配合。通过“例文赏析”可以使学生们体会到理论讲授的写作经验、方法、技能技巧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运用的,既加深对所讲理论的理解、巩固,又能增加实际运用的感性知识。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感性的实例,练习起来就容易把握。“理论讲授”、“例文赏析”,都是为文章写作做好准备,最终要落实在写作实践训练中去。练习中,要对学习的技能技巧灵活掌握,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讲授”力求易懂好学,“例文赏析”突出如何运用方法技巧进行构思,力求分析详细具体,这样能使三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同时也改变了只讲不练,或者讲的多练的少的缺点,把老师和同学从大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写作训练上。
  
  (五)重视、突出写作技能技巧的训练。劳动的过程离不开工具和技术。写作的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着技能和技巧。画家林风眠曾把艺术家比做蝴蝶。他说“起初,它是一条蠕动的毛虫。为了能飞起来,它先结一个茧,把自己禁闭内化作蛹而彻底变形。最终,最重要的就是,它得从茧中挣脱出来,才能自由地翱翔在空中。茧是艺术家早期必须刻苦学习的技法和接受的教育”。谁不想写出漂亮的文章,可终究没有写出来,主要原因是缺乏写文章的技能技巧。技能技巧就是写作的工具和技术,就是完成写作目标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写文章的实际本领。没有技能技巧,写文章的时候。就会老虎吃天,没处下爪;有了技能技巧,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马到成功。思维有思维的技能技巧,构思有构思的技能技巧,表达有表达的技能技巧,所以“思考”、“构思”、“表达”训练中应特别突出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尽可能地把古今中外文章写作、文学创作的经验吸收进来,为训练服务。
  
  责任编辑:陈合营
其他文献
我园自2013年启动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以来,园本教研抓住核心内容,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讨活动。在园本教研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思考几个问题:(1)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教师需求,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2)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活动的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益?(3)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调整,形成可持续、可深入的教研活动?(4)教研活动是否可以更关注活
[摘要]冲突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同时,又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维护和社会的变迁。从长远来看,冲突对新规范、价值和制度,以及新群体结构与社会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运用冲突理论分析石油企业与资源所在地之间冲突现状及其成因,提出处理这些冲突的相应对策,对于双方构建和谐关系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冲突理论;石油企业;资源所在地;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 
一方庭院,四面花香,青砖绿瓦,古巷幽深。这儿有古色古香,也有温暖人心。这儿便是我的家,有着浓浓的中国味儿的家。  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对面老婆婆总是戴着一方朴素、泛白的粗布巾,样式古旧,素淡,极浅的青,针脚细密,一尘不染。而她的内心热络,在今年的端午,敲开了我家的门。她浅笑着递过一个小袋,说:“不值钱的小吃食,自己包的,想着给你们送点。”我惊喜,连忙道谢。她却脸红了,开心地说:“你喜欢最
[摘要] 信息是劳动供求双方从环境中搜寻的第一要素。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就业信息市场存在的非均衡性、非对称性、非转换性等“信息失灵”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构建IPI促进就业模式的任务、内容和途径,指出就业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载体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信息环境的安全性等是实现信息化就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信息失灵;IPI 模式;促进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邓小平理论产生于对中国问题的应对思考,在对中国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中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在解决中国问题中获得旺盛生命力。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问题意识,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问题意识;发展逻辑  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同样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
本园坐落于小区内,入园经由一条木质长廊,曲折通向幼儿园的广阔天地:一个偌大的操场上有蜘蛛网、秋千架、篮球架、大型滑梯等,主体建筑退居其后。  从入口进来后,直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天地”。园所总占地面积约5530平方米,教学楼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约占总占地面积的1/5。其他场地均供幼儿玩耍游戲。“超大”可奔跑的操场和远看“超小”的一个教学楼形成很大的对比。  本着“乐慧”的办园理念,我园在整个
摘要:《后汉书·西域传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篇论说佛教的专文。通过剖析《后汉书·西域传论》及其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范哗的佛教思想及其他与佛教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是一位佛学理论家,而非一名无神论者。  关键词:《后汉书·西域传论》;范晔;佛教思想  中圈分类号:B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5-0109-03    南朝刘宋时代的范晔以其《后汉书》扬名于世,
摘 要:实现陕南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是加快陕南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兴市富民的必然选择,也是陕西省从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强省的必要途径。本文结合陕西省委、省政府立足于陕西大旅游的思路,通过对陕南地区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提出了制定旅游规划、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实行政府主导型开发,区域联动发展,放活投入机制、广泛吸引各类资金进入旅游行业,“红色”融入“绿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陕
[摘要]教育是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中、在组织和自组织的互动中实现的。人与宇宙一体的系统存在性、社会发展性和现实存在形态决定了教育必须有明确且宏大的目标设定。离开人的存在和发展特性而主张发展“个性”、“本性”是抽象的,不现实的,更是有害的。  [关键词]教育;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目标设定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2-0024-04 
美术课堂与幼儿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融合、渗透的有机组成。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给予孩子经典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支持、引导幼儿感受、欣赏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世界。  一、挖掘日常生活中美的元素  桌布的图案、童趣化的镜子等都成为日常生活中美的元素。可以通过细节的改变,激发幼儿主动改变身边事物的欲望,让幼儿在普通生活中培养艺术情趣。  1 多元互动,区域材料中凸显艺术元素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