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拼音教学的三点尝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阅读最好的拐杖。相对而言,统编本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与传统教材有较大的差异,若仍按照传统思维、传统策略进行教学,必然会“水土不服”。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活用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充满灵动。
  一、创设课堂情境,注入灵动“趣味剂”
  主动性是统编本教材的首要特征,与传统教材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其编排体系中增加了情境性,即便是汉语拼音也不例外。拼音教学不再是單独的认读,还可以将其渗透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之中。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趣味学习拼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形象化地认识拼音。
  针对《d t n l》这一课,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具体情境图,引导学生先吟诵儿歌,即 “艺术节,真热闹……”,接着引导学生查找声母“d t n l”,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当学生找到相应声母,可以引导他们编对应儿歌,以便让他们从中记住声母的读音与书写。比如声母“d”,其儿歌为“敲起小鼓ddd,马蹄声响ddd……”,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兴趣高涨,而且还对拼音读音、书写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理解,有效推促了课堂的精彩生成。
  二、巧用课堂故事,注入灵动“凝聚力”
  故事是一年级学生的最爱,因为他们在入学前经常听故事。虽然拼音教学有点枯燥,但是在教学中引入故事,照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增强课堂灵动。对于统编本教材来说,拼音编排也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声母“y w”,它是与韵母“i u ü”
  编排在一起的。如何引导学生辨析声母“w”和韵母“i u ü”,乃至引入整体认读音节“yi、wu、yu”?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兴趣必然不高,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故事情境,以便让课堂洋溢精彩。
  比如在教完韵母“i u ü”,教师可以借助卡片进行形象比喻,即“y”是“i”的妈妈,“w”是“u”的爸爸。接着再结合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进行书写,当学生熟悉了这几个读音后,就可以通过故事进行强化,即“有一天,‘i u ü’三个小朋友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他们太小了,不敢出去。这时‘y’妈妈过来牵着‘i’的手……”。借助这个故事,学生不但认清了声母“y w”与韵母“i u ü”,还对音节“yi、wu、yu”巧妙辨别并进行整体认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其课堂充满灵动,洋溢活力。
  三、借助课堂游戏,注入灵动“活力素”
  相对而言,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加之在学前阶段大多采用游戏教学。对于拼音教学,也可以适度渗透游戏,这样既可以营造课堂和谐氛围,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音节的教学,就可以采用游戏教学,课前让学生做好拼音卡片,之后在课堂上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一人出示声母卡片,另一人出示可以与之合并的韵母卡片,然后进行整体认读。若其中一个出示声母“b”卡片,另一个可以随机出示韵母卡片,即 “ɑ、o、i……”,然后进行拼读;接着可以在小组之间,乃至全班甚至是师生之间进行游戏,引导学生自主拼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还能考察学生的音节拼读水平,帮助他们巩固对声母、韵母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相对枯燥、单调的拼音教学来说,只要我们能够在与教材编者充分对话的基础上,用心去感知学生,继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夯实学生汉语拼音的学习基础,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阅读扫清障碍,而且也能给拼音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从而为精彩生成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抓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迁移运用,在“三个指向”意识下,适切训练,以使学生的句子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一、指向例句  低年级学生正是学习说话、写话的起始阶段,教材中的句子也呈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的规律分布着,这就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了范例。因此,要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需要建立学生视角。《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三个问题并作出解答,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同时也是多见于公开课的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更关注学生视角下的文本理解,并对此进行了多次教学研究,略有收获。  一、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所限,他们对珍珠鸟并不了解,而在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积极开展语用训练,不仅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表面化、碎片化、浅层次的语用教学是教学低效的主要症结。那么,培养语用能力的阅读教学应当如何展开?笔者认为,可以基于“融合”的视角,识体而教,从一篇课文到一组课文,从一组课文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交际素养。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在口语交际训练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与创新,重视学生的交际需求,强调了情境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用好统编本教材,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紧扣语文要素,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在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要明确训练的目标要求,注重在课堂中落实。  1.
给你一个场景,怎样把场景写出来?写好场景,应该把握哪些要点?通常,场景包括的内容较为细碎,如果将每个点都写出来,反而让学生找不准方向。场景习作,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整合,即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把握场景中的点与面结合、挖掘场景的主题视角、基于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基于此,指导学生抓住要点,把控好全局,让习作更精彩。  一、场景要熟悉,将内容精彩展現  在场景习作中,对于场景的设置,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每天,
小学教材中有较多的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在教学说明文时,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说明方法和内容的教学上,而没有赏析其严谨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氛围里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够好。那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说明文教学更精彩呢?  一、感知语言——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引导赏析,感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很多学生都觉得说明文无趣、
【教学目标】  1.借助《列那狐的故事》一书,学会从文本中寻找论据立论观点。  2.把握辩论程序,学会辩证地思考、抓重点地倾听、理性地表达,初步形成思辨能力。  3.从辩论课堂走向思辨人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辩人物  1.自由讨论  同学们,我们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列那狐的故事》,你认为列那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表达观点  学生自由
从教十三年,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在探索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常常有一些小场景引发我的思考。  场景一:老师不讲,我不会写  周末的一天,女儿在家写作文,书桌前的她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迟迟不肯下笔写。我耐着性子问她为何不动笔写作文,她答道:“这篇习作老师没讲,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问她:“老师不讲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吗?”她脱口而出:“老师不讲,我怎么会写啊!”我
【课例板块】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板块一:初听秋声,感受秋意。  板块二:想象秋声,感悟秋韵。  板块三:学写秋声,抒发秋情。  这一设计思路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想象与诵读的基础上,学会仿写与表达。但也有教师提出了另一种教学思路:  板块一:初听秋声,朗读展示。  板块二:寻找秋声,比较形式。  板块三:仿写片段,学会表达。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景。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并通过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赋予了山中的景物以人的情感,并且在语言表达上字字珠玑,句句含情,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文章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给读者带来了意外的朋友,展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并且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流露出了作者纯美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