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让师生共同成长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terj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三年,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在探索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常常有一些小场景引发我的思考。
  场景一:老师不讲,我不会写
  周末的一天,女儿在家写作文,书桌前的她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迟迟不肯下笔写。我耐着性子问她为何不动笔写作文,她答道:“这篇习作老师没讲,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问她:“老师不讲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吗?”她脱口而出:“老师不讲,我怎么会写啊!”我陷入沉思。
  场景二:周瑜其人
  有一次给一个班上语文课,课上复习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草船借箭》一课,当我问到周瑜这个人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嫉贤妒能、阴险狡诈”。我随即问道:“从哪里能看出他的阴险狡诈呢?”学生们立刻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在我的追问下,才支支吾吾地说:“老师让我们这么记下来的。”于是,我布置了让学生们查找周瑜资料的作业,第二天,学生们告诉我:“老师,原来周瑜还有英雄的一面。”
  场景三:一份源于我校家长的调查问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我设计了两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调查问卷,在全校200余名教师和200名家长中展开了调查。通过统计数据,我发现了在“您认为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和目前最缺乏的核心素养”两个问题中,“探究能力”均榜上有名,甚至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可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迫在眉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阅读教学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一方面,教师通过细读文本,探究文本教学的核心价值,制订探究性教学目标展开阅读教学,这是教师的主导性探究。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多种方式展开个性化阅读,探究文本的秘妙,习得阅读方法,掌握阅读策略,最终学会迁移运用,进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的主体性探究。
  一、教师的主导性探究
  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探究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教师的主导性探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探课程
  课标中的总目标、阶段目标,蕴含着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指引。我们拿到教材,往往只局限地看这篇课文本身,只研究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都有它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将文本置于学段、单元中,要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单元教材解读。
  2.探文体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体裁样式,体裁样式不同,文本表达的形式就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课标对不同文体的学习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应该将文体特征通过教学慢慢渗透开来,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独特性。教学说明文,就应该让学生探求到说明文的精练、准确之美;教学散文,就要让学生抓住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执其神感其形;教学小说,就要让学生探求到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教师有了文体意识,就能改变“所有课文一种教法”的现状。
  3.探文脉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教师要善于探究文章的结构线索、特点、情感变化。只有厘清了文章的结构,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条理清晰。
  4.探语言
  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是精品之作,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对于作者推敲锤炼的文字,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细心琢磨、体会。比如我在教学《白鹅》(统编本四年级下册)一文时,在厘清了文章写作顺序后,我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将重点聚焦在白鹅的吃食上,通过抓住描写白鹅的关键词“三眼一板”,抓住描写作者的关键词“侍候”,抓住描写狗的关键词“窥伺”,让学生品读文本,充分发挥想象,在一遍遍的读中体会白鹅的高傲,进而丰富白鹅的“鹅老爷”形象,作者的“堂倌”形象,狗的“小偷”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丰子恺用语的精确,从而落实了课标对于中年级字词教学“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的目标。
  另外,探究语言还包括抓住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形式。比如《祖父的园子》(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一文中,作者通过“愿意……就……”的句式写出了园子里一切事物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常态的生活化阅读关注的是“说了什么”,而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发现“怎么说”,引领学生领悟其语言发生的特征和技巧。在探究文本中,发现了这样特殊的语言形式,要及时加以提炼,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之后,进行迁移运用,最终习得方法。
  5.探学情
  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年段特点开展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针对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生活经验有限、探究能力有限而呈现出的探究欲强、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运用学生们感兴趣、有体验、有生活、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要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选择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法。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学生的主体性探究
  1.自主预习,课前探究
  为了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意识,我采用让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方式。在预习、理解的过程中,激活学生以前原有的知识,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充发展新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自己理解作品,使意义具体化。
  低年级的自主预习,力求简单,针对性强。我自创了预习小儿歌:“课文读三遍,标好自然段,圈画生字词,找到疑问点。”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大力减少课下机械抄写的作业,而是让学生尝试预习。一开始,学生只能做到前三项,后来,经过慢慢训练,很多学生已经能够通过预习自主提出问题。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我侧重运用自主学习单,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课前探究。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个场面,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一个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文本的空间。
  2.自主合作,课中探究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就文本自主探究,鼓励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如梳理文中提供的信息,区分重要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故事的要素,评价文中表达的思想,评价作者的目的和观点,探究文本的写作方法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文本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问处、文本的空白处、写法的奥妙处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从而掌握阅读策略,习得读写方法。
  3.拓展延伸,课后探究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捕捉、利用生活资源,将阅读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精心策划一些语文综合活动,采用多侧面拓展、多渠道贯通,使活动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们开始背诵经典诗词、小古文等,学生们学得饶有兴趣,还能模仿着写一写。有了低、中年级大量古诗文的积累,到了高年级,学生开始自主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
  平时教学中,我一直侧重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从机械抄写中解放出来。如下雪的时候,我偶尔在雪地里拍到了一双小脚印,于是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是谁的脚印?它在大雪天要去干什么?学生们经过仔细探究、想象,举行了“雪地里的小脚印——我的童话最精彩”的分享会。
  我经常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品桃红,看闲云,赏红叶,让学生们用诗意的角度去欣赏大自然,用语文的方式表达感想。
  在探究性阅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一颗颗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种子已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灵里生根发芽。让每一名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让每一名学生享受祖国的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并成为其忠实的热爱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评价、鉴赏等都与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发展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按照双线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许多教师经常会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更有效呢?  一、在理解词语中发展学生思维  正确理解词语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这些教学建议看,学生仅仅阅读教科书显然是达不到课标中要求的阅读量的。为此,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群文阅读随着课改的深入应运而生。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阅读教
统编本二年级的课后练习题中有让学生讲故事的要求。这些要求多数是以语文要素的形式提出的,充分彰显了编者对学生讲故事的重视。那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什么要进行讲故事训练?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呢?  一、低年级讲故事训练的必要性  要想把讲故事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明确讲故事的意义与必要性非常重要。  1.明确“讲”的本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对讲故事存在误解,认为讲故事不过是对课文内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抓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迁移运用,在“三个指向”意识下,适切训练,以使学生的句子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一、指向例句  低年级学生正是学习说话、写话的起始阶段,教材中的句子也呈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的规律分布着,这就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了范例。因此,要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需要建立学生视角。《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三个问题并作出解答,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同时也是多见于公开课的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更关注学生视角下的文本理解,并对此进行了多次教学研究,略有收获。  一、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所限,他们对珍珠鸟并不了解,而在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积极开展语用训练,不仅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表面化、碎片化、浅层次的语用教学是教学低效的主要症结。那么,培养语用能力的阅读教学应当如何展开?笔者认为,可以基于“融合”的视角,识体而教,从一篇课文到一组课文,从一组课文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交际素养。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在口语交际训练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与创新,重视学生的交际需求,强调了情境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用好统编本教材,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紧扣语文要素,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在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要明确训练的目标要求,注重在课堂中落实。  1.
给你一个场景,怎样把场景写出来?写好场景,应该把握哪些要点?通常,场景包括的内容较为细碎,如果将每个点都写出来,反而让学生找不准方向。场景习作,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整合,即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把握场景中的点与面结合、挖掘场景的主题视角、基于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基于此,指导学生抓住要点,把控好全局,让习作更精彩。  一、场景要熟悉,将内容精彩展現  在场景习作中,对于场景的设置,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每天,
小学教材中有较多的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在教学说明文时,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说明方法和内容的教学上,而没有赏析其严谨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氛围里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够好。那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说明文教学更精彩呢?  一、感知语言——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引导赏析,感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很多学生都觉得说明文无趣、
【教学目标】  1.借助《列那狐的故事》一书,学会从文本中寻找论据立论观点。  2.把握辩论程序,学会辩证地思考、抓重点地倾听、理性地表达,初步形成思辨能力。  3.从辩论课堂走向思辨人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辩人物  1.自由讨论  同学们,我们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列那狐的故事》,你认为列那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表达观点  学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