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是否“各表一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例板块】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板块一:初听秋声,感受秋意。
  板块二:想象秋声,感悟秋韵。
  板块三:学写秋声,抒发秋情。
  这一设计思路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想象与诵读的基础上,学会仿写与表达。但也有教师提出了另一种教学思路:
  板块一:初听秋声,朗读展示。
  板块二:寻找秋声,比较形式。
  板块三:仿写片段,学会表达。
  这一设计思路在于先诵读诗歌,再分析诗歌中三种不同的写秋声的格式,然后进行仿写。
  【问题困惑】
  这两种设计思路区别在于,思路一重在进入诗歌情境,感悟诗歌内容,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秋天的韵味,思路二则从诗歌的表现形式入手。两种设计都是关于仿写的练习,但是侧重点不一样。
  思路一的仿写在于想象其他秋的声音,重点仿写第一节: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思路二则分析诗中的三种格式,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种格式写秋天,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颜色。
  三种格式如下:
  1.一节一种聲音: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2.一节两种声音: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3.一节多种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通过试教对比后,我们发现,第二种设计的课堂呈现相对简洁,但是对于学生的学情基础要求较高,学生还没有感受到秋声的韵味就开始仿写,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第一种设计学生在仿写时相对容易些,但是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过多碎片化的解析,诗歌的整体美感和意境容易被打碎。
  在现代儿童诗的教学中,应该关注内容多一些,还是关注形式多一些?如果需要在这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话,应该怎么处理呢?
  【辨析思考】
  哲学家黑格尔强调,内容与形式具有不可分割性,他认为艺术的美正在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现代诗歌也是如此,其内容与形式一定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而每一首选入教材的现代儿童诗也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能够产生美学张力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内容教学和形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笔者有了以下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文本解读,根据学情分析内容形式
  从内容上来看,《听听,秋的声音》这首现代儿童诗选取秋天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写出了秋天来到,树叶飘落、大雁南飞、果实丰收的美好画面,以声音为意象,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秋境之中。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也很好地诠释出现代儿童诗的特点,如音乐性、精练性和富含想象性。从“唰唰”到“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这些教学建议看,学生仅仅阅读教科书显然是达不到课标中要求的阅读量的。为此,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群文阅读随着课改的深入应运而生。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阅读教
统编本二年级的课后练习题中有让学生讲故事的要求。这些要求多数是以语文要素的形式提出的,充分彰显了编者对学生讲故事的重视。那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什么要进行讲故事训练?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呢?  一、低年级讲故事训练的必要性  要想把讲故事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明确讲故事的意义与必要性非常重要。  1.明确“讲”的本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对讲故事存在误解,认为讲故事不过是对课文内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抓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迁移运用,在“三个指向”意识下,适切训练,以使学生的句子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一、指向例句  低年级学生正是学习说话、写话的起始阶段,教材中的句子也呈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的规律分布着,这就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了范例。因此,要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需要建立学生视角。《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三个问题并作出解答,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同时也是多见于公开课的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更关注学生视角下的文本理解,并对此进行了多次教学研究,略有收获。  一、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所限,他们对珍珠鸟并不了解,而在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积极开展语用训练,不仅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更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表面化、碎片化、浅层次的语用教学是教学低效的主要症结。那么,培养语用能力的阅读教学应当如何展开?笔者认为,可以基于“融合”的视角,识体而教,从一篇课文到一组课文,从一组课文
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交际素养。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在口语交际训练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与创新,重视学生的交际需求,强调了情境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要用好统编本教材,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一、紧扣语文要素,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在每次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要明确训练的目标要求,注重在课堂中落实。  1.
给你一个场景,怎样把场景写出来?写好场景,应该把握哪些要点?通常,场景包括的内容较为细碎,如果将每个点都写出来,反而让学生找不准方向。场景习作,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整合,即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把握场景中的点与面结合、挖掘场景的主题视角、基于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基于此,指导学生抓住要点,把控好全局,让习作更精彩。  一、场景要熟悉,将内容精彩展現  在场景习作中,对于场景的设置,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每天,
小学教材中有较多的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在教学说明文时,一些教师往往只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说明方法和内容的教学上,而没有赏析其严谨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氛围里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够好。那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说明文教学更精彩呢?  一、感知语言——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引导赏析,感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很多学生都觉得说明文无趣、
【教学目标】  1.借助《列那狐的故事》一书,学会从文本中寻找论据立论观点。  2.把握辩论程序,学会辩证地思考、抓重点地倾听、理性地表达,初步形成思辨能力。  3.从辩论课堂走向思辨人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体会人无完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本·辩人物  1.自由讨论  同学们,我们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列那狐的故事》,你认为列那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表达观点  学生自由
从教十三年,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一直在探索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常常有一些小场景引发我的思考。  场景一:老师不讲,我不会写  周末的一天,女儿在家写作文,书桌前的她抓耳挠腮、东张西望,迟迟不肯下笔写。我耐着性子问她为何不动笔写作文,她答道:“这篇习作老师没讲,我不知道该怎么写。”我问她:“老师不讲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吗?”她脱口而出:“老师不讲,我怎么会写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