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溯语言秘境 深度解读文本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大安老师提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要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作品的言语奥秘,尝试深度解读文本。我在教学中尝试巧妙地处理教材,深挖内涵,使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浸入意境,挖掘内隐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挖掘那些学生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还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现在的教材大多数一看就懂,所以在钻研文本的时候也容易“滑”过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沉浸到文本的意境中,深挖文本的内隐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桃花心木》一文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其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要鼓励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思考:“你们觉得这个种植桃花心木的人是不是真的懒呢?”学生回答:“他并不是懒,而是想要让树木自己找到水源,这样才能让树木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为何要写这样的故事呢?从树木的身上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学生回答:“作者从树的身上延伸扩展到了人的身上,认为人也是如此,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也更好地成长呢?”学生回答:“要学会独立自主,要在不确定中尝试将获得的养料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在这样的阅读和分析中,学生能逐步挖掘内隐价值,提高对作品的认识。
  有些文本虽然粗看浅显易懂,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者深刻内涵,觉得没有什么好探究的,但是如果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可以尝试深挖作品的文化层面。如果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文关怀,那么学生的阅读才会更有效。
  二、驰骋想象,补充空白结构
  在中国画创作中讲究留白,留白之处往往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寻觅文本中的留白点,“用心于无墨处”,则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我鼓励学生浸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尝试补充其中的空白部分,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草原》一文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和远方来客和谐相处的故事。但是,这篇文章却缺少对于细节的描写,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吃饭、喝酒、唱歌等内容,并没有详细地展现少数民族同胞和远方来客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抓住空白之处展开联想,补充文章中的空白部分,想象一下人们在具体交流中是怎样的状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探究中。如有学生尝试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现了出来:“看到如此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我不禁想到:虽然我不会喝酒,但是面对这样好客的主人,又如何能拒绝呢?好吧,那就来一个不醉不休吧。”在这段描写中,学生展现了远方来客的内心情感。此后,我又鼓励学生想象一下主人的状态。如有学生提出:“主人笑着说道:‘这都是早上新宰杀的牛羊,肉都新鲜着呢,你们不要客气啊,都吃光它。’”这段语言描写展现了主人的豪迈和好客。
  学生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围绕留白处展开想象。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对文章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也符合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那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细细梳理,获得情感共鸣
  文本可以被理解成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结构体。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能细细地梳理文章中的词句,尝试形成情感共鸣,那么将促使学生拉近和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促使学生扫除障碍,升华情感。我鼓励学生细细梳理文本言语,并尝试联系实际生活加以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情感共鸣。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首先鼓励学生细细地梳理文章中的词句,找出文中展现岁月匆匆的词句,并找出哪些部分表现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怀。学生发现:“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句表现了岁月的流逝,展现了时间在人们做各种事情的时候不经意地溜走了。”“那么作者对于此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说:“作者掩面叹息,但是在这过程中,时间又在他叹息的时候溜走了。”我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行感悟:“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想呢?有没有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又对时间的流逝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说:“我发现打游戏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只是一眨眼就消失不见了。此时我发现作业还没有做,于是就会产生懊悔的心情。”
  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美感,还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鼓励学生围绕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展开欣赏,促使学生提升言语智慧,升华精神人格。
  四、拓展文本,形成深刻感悟
  课本中的大多数作品都选自名家名作,编者在选编这些课文时,可能进行了一些加工处理,如缩写、删改等,相对于母体文本来说,课本中收录的其实是一个子文本。我在教学中尝试找到适当的时机给学生展示原文,在拓展中,学生能在其他文本中获得启发,能对作品的内涵有更为充分的感受。
  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一文后,我鼓励学生尝试展开拓展阅读,读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其他内容,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我鼓励学生先了解一下《草船借箭》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然后围绕这些人物展开拓展阅读,从《三国演义》中寻找描写主人公的段落。如有学生说:“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周瑜、曹操是主要人物。”在扩展阅读中,学生可以阅读一下与之有关的段落。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在展开拓展阅读后,大家对于人物形象是否有更深刻的认识呢?”如有学生说:“原本我在阅读课文《草船借箭》的时候,只是觉得诸葛亮真的是十分聪明,但是感到很奇怪,为何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会帮助刘备呢?在扩展阅读后发现,原来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茅庐之情,所以诸葛亮才会如此忠诚。”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与之有关的一系列作品,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那么就能让学生避免只局限于一点,阅读过于片面,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如果能适当地进行拓展,学生就会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五、适时切入,体会生动用词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沿着这个切入点深入下去,展开逐字逐句的阅读。我经常选择文章中生动的用词,将其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深入展开探究,这样学生能找到关键学习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并体会具体写法,最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山中访友》一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对山中景物进行了描述。我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以文章中的拟人句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说说在作者的心中,不同的景物代表着怎样的人类,作者用怎样的词句表现出该人群的特点。如有学生说:“作者认为古桥很有时代感,所以代表的是老人。”我又说:“那么作者用了怎样的词句展现出了古桥的特点呢?”学生说:“作者用‘德高望重’来形容古桥。”我接着问:“又用了怎样的词句来具体展现呢?”学生说:“‘弓着腰,俯身凝望’展现出一种老态,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看惯世事沧桑的感觉。”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生动的用词,进而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学生能找到切入点,则能慢慢细读,沉入到语言的秘境中,从而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这样能有助于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
  学者朱熹提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熟读文本,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深味。如此,学生便能逐步领悟到文字表面和文字背后的风景,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旨。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后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教学主线,即课堂教学的思路,主要是指教师在反复钻研教材后确定下来的整体教学架构。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的成功与否,与教学主线是否明晰、是否能够贯串课堂始末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东抓一把、西搂一耙,课堂便会显得杂乱不堪,主次不明,教学效果甚微。然而,教师如果一切都放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闻不问,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了夹生饭,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关注对教学主线的优化,以提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受到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习作的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薄弱,词语贫乏,缺少文采;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好说大话、空话、套话,滥堆词藻,语言表达粗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做好识字教学,学生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字理教学法是基于汉字的特点,围绕字理来析形索义,基于义来让学生记忆字形,从汉字的形和音、义的关系出发来展开识字教学。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学生的识字能力能得到提升。  一、借助字理认识象形字  教学象形字时,需要基于字的变化来展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相关实物图片,再展示古人所记录的图案,最后将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这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都是以学生的朗读、背诵、体会诗词所流露的情感为主,而对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等方面挖掘不深,导致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缺少了一种独有的味道。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依据古诗词的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结合古诗词语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正确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阅读,学生才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真正的感悟与体验。基于这点认识,采取三级阅读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走进阅读的深处。《金色的草地》(统编本三上)一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另一件事是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笔者主要以“三级阅读”
【设计思路】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题为“中华传统节日”。教材要求学生收集几大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学生们照做了,但大多数只停留在泛泛的了解上。本单元导读里写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样笼统的学习让我觉得遗憾。讲完这一单元课文,时令上恰逢清明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与相关古诗词的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探究清明节深厚
统编本教材的识字板块以全新的思维与编排特点呈现在大家面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认知特点;内容更接地气,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思维与审美训练,助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更是促进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低年级识字教学,需围绕“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统编本教材把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
绘本是以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读本,绘画的空间占比较大,少量的文字作为阅读辅助,视觉冲击力极强。绘画的色彩丰富靓丽,故事人物灵动可爱、个性鲜明。阅读绘本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对培养多元智力发展、熏陶朴素纯真童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绘本教学呈现了当前语文课程的一个崭新面貌,开启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低年级教学的全新模式。绘本阅读可
我们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抱怨“课文太多了,课时不够用,根本讲不完”,是否思考过这不够用的课时是因为把教材中每篇课文做了过度解读?曾经听过一节《带刺的朋友》(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在这节课上,呈现了以下环节:  (1)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请学生按动作顺序说。  (2)读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词、拟声词,并与去掉了拟声词的段落做比较;把动词按顺序串联起来说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很多小说题材的作品,如国内、国外许多古典小说等,充分表明了编者对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特点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小说等同于记叙文来教,倾向于教“语言表达”,而有些教师只教小说方面的语文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是在教小说,但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零散,使得学生对小说的特点了解比较片面。那么,小学阶段的小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教呢?  一、关注文中人物,品析小说人物形象  具有鲜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