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大安老师提出,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要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解讀,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深刻探究作品的言语奥秘,尝试深度解读文本。我在教学中尝试巧妙地处理教材,深挖内涵,使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方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浸入意境,挖掘内隐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挖掘那些学生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还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现在的教材大多数一看就懂,所以在钻研文本的时候也容易“滑”过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沉浸到文本的意境中,深挖文本的内隐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桃花心木》一文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其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要鼓励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思考:“你们觉得这个种植桃花心木的人是不是真的懒呢?”学生回答:“他并不是懒,而是想要让树木自己找到水源,这样才能让树木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为何要写这样的故事呢?从树木的身上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学生回答:“作者从树的身上延伸扩展到了人的身上,认为人也是如此,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也更好地成长呢?”学生回答:“要学会独立自主,要在不确定中尝试将获得的养料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在这样的阅读和分析中,学生能逐步挖掘内隐价值,提高对作品的认识。
有些文本虽然粗看浅显易懂,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者深刻内涵,觉得没有什么好探究的,但是如果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可以尝试深挖作品的文化层面。如果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文关怀,那么学生的阅读才会更有效。
二、驰骋想象,补充空白结构
在中国画创作中讲究留白,留白之处往往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寻觅文本中的留白点,“用心于无墨处”,则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我鼓励学生浸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尝试补充其中的空白部分,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草原》一文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和远方来客和谐相处的故事。但是,这篇文章却缺少对于细节的描写,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吃饭、喝酒、唱歌等内容,并没有详细地展现少数民族同胞和远方来客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抓住空白之处展开联想,补充文章中的空白部分,想象一下人们在具体交流中是怎样的状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探究中。如有学生尝试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现了出来:“看到如此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我不禁想到:虽然我不会喝酒,但是面对这样好客的主人,又如何能拒绝呢?好吧,那就来一个不醉不休吧。”在这段描写中,学生展现了远方来客的内心情感。此后,我又鼓励学生想象一下主人的状态。如有学生提出:“主人笑着说道:‘这都是早上新宰杀的牛羊,肉都新鲜着呢,你们不要客气啊,都吃光它。’”这段语言描写展现了主人的豪迈和好客。
学生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围绕留白处展开想象。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对文章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也符合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那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细细梳理,获得情感共鸣
文本可以被理解成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结构体。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能细细地梳理文章中的词句,尝试形成情感共鸣,那么将促使学生拉近和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促使学生扫除障碍,升华情感。我鼓励学生细细梳理文本言语,并尝试联系实际生活加以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情感共鸣。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首先鼓励学生细细地梳理文章中的词句,找出文中展现岁月匆匆的词句,并找出哪些部分表现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怀。学生发现:“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句表现了岁月的流逝,展现了时间在人们做各种事情的时候不经意地溜走了。”“那么作者对于此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说:“作者掩面叹息,但是在这过程中,时间又在他叹息的时候溜走了。”我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行感悟:“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想呢?有没有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又对时间的流逝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说:“我发现打游戏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只是一眨眼就消失不见了。此时我发现作业还没有做,于是就会产生懊悔的心情。”
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美感,还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鼓励学生围绕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展开欣赏,促使学生提升言语智慧,升华精神人格。
四、拓展文本,形成深刻感悟
课本中的大多数作品都选自名家名作,编者在选编这些课文时,可能进行了一些加工处理,如缩写、删改等,相对于母体文本来说,课本中收录的其实是一个子文本。我在教学中尝试找到适当的时机给学生展示原文,在拓展中,学生能在其他文本中获得启发,能对作品的内涵有更为充分的感受。
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一文后,我鼓励学生尝试展开拓展阅读,读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其他内容,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我鼓励学生先了解一下《草船借箭》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然后围绕这些人物展开拓展阅读,从《三国演义》中寻找描写主人公的段落。如有学生说:“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周瑜、曹操是主要人物。”在扩展阅读中,学生可以阅读一下与之有关的段落。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在展开拓展阅读后,大家对于人物形象是否有更深刻的认识呢?”如有学生说:“原本我在阅读课文《草船借箭》的时候,只是觉得诸葛亮真的是十分聪明,但是感到很奇怪,为何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会帮助刘备呢?在扩展阅读后发现,原来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茅庐之情,所以诸葛亮才会如此忠诚。”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与之有关的一系列作品,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那么就能让学生避免只局限于一点,阅读过于片面,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如果能适当地进行拓展,学生就会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五、适时切入,体会生动用词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沿着这个切入点深入下去,展开逐字逐句的阅读。我经常选择文章中生动的用词,将其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深入展开探究,这样学生能找到关键学习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并体会具体写法,最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山中访友》一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对山中景物进行了描述。我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以文章中的拟人句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说说在作者的心中,不同的景物代表着怎样的人类,作者用怎样的词句表现出该人群的特点。如有学生说:“作者认为古桥很有时代感,所以代表的是老人。”我又说:“那么作者用了怎样的词句展现出了古桥的特点呢?”学生说:“作者用‘德高望重’来形容古桥。”我接着问:“又用了怎样的词句来具体展现呢?”学生说:“‘弓着腰,俯身凝望’展现出一种老态,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看惯世事沧桑的感觉。”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生动的用词,进而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学生能找到切入点,则能慢慢细读,沉入到语言的秘境中,从而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这样能有助于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
学者朱熹提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熟读文本,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深味。如此,学生便能逐步领悟到文字表面和文字背后的风景,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旨。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后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浸入意境,挖掘内隐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挖掘那些学生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还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现在的教材大多数一看就懂,所以在钻研文本的时候也容易“滑”过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沉浸到文本的意境中,深挖文本的内隐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桃花心木》一文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其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要鼓励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展开思考:“你们觉得这个种植桃花心木的人是不是真的懒呢?”学生回答:“他并不是懒,而是想要让树木自己找到水源,这样才能让树木更好地生存下去。”我又提出问题:“那么作者为何要写这样的故事呢?从树木的身上作者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学生回答:“作者从树的身上延伸扩展到了人的身上,认为人也是如此,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这样才能真正得到成长。”“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也更好地成长呢?”学生回答:“要学会独立自主,要在不确定中尝试将获得的养料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在这样的阅读和分析中,学生能逐步挖掘内隐价值,提高对作品的认识。
有些文本虽然粗看浅显易懂,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者深刻内涵,觉得没有什么好探究的,但是如果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可以尝试深挖作品的文化层面。如果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人文关怀,那么学生的阅读才会更有效。
二、驰骋想象,补充空白结构
在中国画创作中讲究留白,留白之处往往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寻觅文本中的留白点,“用心于无墨处”,则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我鼓励学生浸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尝试补充其中的空白部分,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草原》一文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和远方来客和谐相处的故事。但是,这篇文章却缺少对于细节的描写,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吃饭、喝酒、唱歌等内容,并没有详细地展现少数民族同胞和远方来客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抓住空白之处展开联想,补充文章中的空白部分,想象一下人们在具体交流中是怎样的状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探究中。如有学生尝试将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表现了出来:“看到如此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同胞,我不禁想到:虽然我不会喝酒,但是面对这样好客的主人,又如何能拒绝呢?好吧,那就来一个不醉不休吧。”在这段描写中,学生展现了远方来客的内心情感。此后,我又鼓励学生想象一下主人的状态。如有学生提出:“主人笑着说道:‘这都是早上新宰杀的牛羊,肉都新鲜着呢,你们不要客气啊,都吃光它。’”这段语言描写展现了主人的豪迈和好客。
学生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围绕留白处展开想象。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还能对文章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也符合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那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细细梳理,获得情感共鸣
文本可以被理解成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结构体。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如果能细细地梳理文章中的词句,尝试形成情感共鸣,那么将促使学生拉近和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促使学生扫除障碍,升华情感。我鼓励学生细细梳理文本言语,并尝试联系实际生活加以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情感共鸣。
在教学《匆匆》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首先鼓励学生细细地梳理文章中的词句,找出文中展现岁月匆匆的词句,并找出哪些部分表现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感怀。学生发现:“作者用一系列的排比句表现了岁月的流逝,展现了时间在人们做各种事情的时候不经意地溜走了。”“那么作者对于此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说:“作者掩面叹息,但是在这过程中,时间又在他叹息的时候溜走了。”我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行感悟:“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想呢?有没有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又对时间的流逝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说:“我发现打游戏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快,只是一眨眼就消失不见了。此时我发现作业还没有做,于是就会产生懊悔的心情。”
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美感,还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鼓励学生围绕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展开欣赏,促使学生提升言语智慧,升华精神人格。
四、拓展文本,形成深刻感悟
课本中的大多数作品都选自名家名作,编者在选编这些课文时,可能进行了一些加工处理,如缩写、删改等,相对于母体文本来说,课本中收录的其实是一个子文本。我在教学中尝试找到适当的时机给学生展示原文,在拓展中,学生能在其他文本中获得启发,能对作品的内涵有更为充分的感受。
在教学了《草船借箭》一文后,我鼓励学生尝试展开拓展阅读,读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其他内容,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我鼓励学生先了解一下《草船借箭》一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然后围绕这些人物展开拓展阅读,从《三国演义》中寻找描写主人公的段落。如有学生说:“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周瑜、曹操是主要人物。”在扩展阅读中,学生可以阅读一下与之有关的段落。我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在展开拓展阅读后,大家对于人物形象是否有更深刻的认识呢?”如有学生说:“原本我在阅读课文《草船借箭》的时候,只是觉得诸葛亮真的是十分聪明,但是感到很奇怪,为何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会帮助刘备呢?在扩展阅读后发现,原来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茅庐之情,所以诸葛亮才会如此忠诚。”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与之有关的一系列作品,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那么就能让学生避免只局限于一点,阅读过于片面,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如果能适当地进行拓展,学生就会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五、适时切入,体会生动用词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尝试给学生提供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沿着这个切入点深入下去,展开逐字逐句的阅读。我经常选择文章中生动的用词,将其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深入展开探究,这样学生能找到关键学习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并体会具体写法,最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山中访友》一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对山中景物进行了描述。我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以文章中的拟人句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说说在作者的心中,不同的景物代表着怎样的人类,作者用怎样的词句表现出该人群的特点。如有学生说:“作者认为古桥很有时代感,所以代表的是老人。”我又说:“那么作者用了怎样的词句展现出了古桥的特点呢?”学生说:“作者用‘德高望重’来形容古桥。”我接着问:“又用了怎样的词句来具体展现呢?”学生说:“‘弓着腰,俯身凝望’展现出一种老态,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看惯世事沧桑的感觉。”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生动的用词,进而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学生能找到切入点,则能慢慢细读,沉入到语言的秘境中,从而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这样能有助于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
学者朱熹提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熟读文本,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深味。如此,学生便能逐步领悟到文字表面和文字背后的风景,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主旨。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后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