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化学面临可怕的、工具的、难学的尴尬境地的当下,只有教师发现大用的、大美的、大智的魅力化学,给学生播种一颗完整的、观念的、简单的化学的种子,化学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关键词】尴尬化学; 魅力化学; 播种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1-02
今年是百年一遇的国际化学年。化学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和疏离却越来越多。化学的繁荣、声誉的改善,关键在于化学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学科自信心。中学化学教师更是举足轻重,责无旁贷。只有教师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化学科学的魅力,才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深情传递给学生,给他们播种下一粒赞赏化学、热爱化学的种子。播种化学,是每一堂化学课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
一、尴尬化学:可怕的、工具的、难学的化学
作为一线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深感化学学科确实面临吸引力不强、声誉不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中学化学教师学科责任的缺位、中学化学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中学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偏颇,事实上导致了可怕的、工具的、难学的尴尬化学的境地。
1.可怕的化学。 人们过多地将化学与环境污染、恐怖威胁、化学武器等聯系起来,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似乎只有这些东西。在我国,人们甚至将近年出现的三聚氰胺奶、吊白块、假鸡蛋、假化肥、假农药等重大掺杂使假事件也要归罪到化学学科及化学工作者的头上。我们不能责备那些无生命、无意志的化学物质,更不应抱怨那些发明或生产这些物质的化学家和生产人员,也不应当不理解公众对化学缺乏客观公正认识的原因,而应当反思中学化学教师科普责任的缺位。
2.工具的化学。 问起中学生“为什么学习化学?”的时候,他们大多一脸茫然:“为什么,为考试啊!”。中学化学教育的本位功能异化,把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手段倒置为教育终极的目标,中学化学教育沦落为考试的工具,使培养的学生只掌握生硬的知识模块和零碎的技能,造成了化学学科的工具化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度贫乏。
3.难学的化学。 在化学成绩不佳的班级里的多次表明,60%学生认为化学属难学的学科,25%学生因难学而失去学科兴趣,20.9%学生因难学而产生“厌学”。在对高中生进行的有关化学学习的调查中发现,有近1/3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其原因主要是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许多物质的性质、制备、检验等涉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很容易混淆,即使当时努力记住了,不久又会忘掉。化学学科成为难学的学科,与教师对化学学科特点的把握与处理不当不无关系。
二、魅力化学:大用的、大美的、大智的化学
面对社会、面对公众、面对学生,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认识水平和学科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对化学的认识、对化学的理解。因此,当今的中学化学教师有责任了解化学的过去、发展和走向,了解大用的、大美的、大智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科责任感,增加学科自信心,以自身的感受和言行影响社会、影响公众、影响学生。
1.大用的化学。 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宏观上将是研究和创建"绿色化"原理与技术的科学,微观上将是从原子、分子水平上揭示和设计"分子"功能的科学。因此,在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朝阳科学(Sun-rise Sciences)的八大领域中,化学以其中心科学之重当仁不让地继续在环境、能源、材料三大领域起主导作用。同时,化学秉其"化学"擅变之妙,通过与信息、生命、地球、空间和核科学五大领域的交叉而使自己愈发异彩纷呈。“化学就是未来,没有化学就没有未来”、“化学不能代替一切,但没有化学肯定没有一切”。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理所当然地继续承载着中心科学的重任。
2.大美的化学。 化学的物质美、化学的结构美、化学的造化美、化学的价值美、化学的和谐美……日升月沉,斗转星移,星河灿烂,天外有天,这是宇观世界之美;山川河流,沧海桑田,百草丰茂,燕舞莺歌,这是宏观世界之美;运动不止,瞬息万变,这是粒子世界之美。这物质世界的神奇之美,恰恰构建了化学的学科美。作为化学教师不但要自己欣赏和感受学科之美,更要通过化学教学过程启发和激励学生认识物质世界之美,使他们从心底产生出热爱科学,并为追求科学的自然美而奋斗终生的意愿。
3.大智的化学。 学习化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智慧的力量。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人类找到一个心灵的家园,一种系统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智慧。化学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体系,而是充满人性激情、生命智慧、人生苦乐的交响诗。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化学的时候,化学就像久违的朋友,会张开双臂与我们热情拥抱,让我们在与化学互诉衷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实现认知和智慧的统一。用化学方法探究水的组成,就其思想方法来看,如同侦讯,首先用实验“拷问”,对其“供词”进行甄别,然后分析推理得出结论。通电之后,水变成气体(供词),是什么气体(供词的甄别)?确认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后,分析推理得出水的组成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学生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后,用上述比喻让学生反思:我们是怎样让水开口说话的?你听懂它说的话了吗?通过哪些推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有了这种探究物质组成的思想方法,就不难看出发现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与探究水的组成的思想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了。
三、播种化学:完整的、观念的、简单的化学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辈子喜欢化学?而有的人却总想远离化学?上学的时候,有些人谈化学色变,因为要考试;工作了,有些人谈化学茫然,因为会遗忘。化学给了他们什么?化学又给了我们什么?就像“谎言”穿上“真实”的外衣,人们就会相信它就是“真实”一样,中学化学教师要播种真实的化学;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中学化学教师就有一千种化学,中学化学教师心中要有真实的化学。毋庸讳言,作为教育的施动者,中学化学教师应当承担承担起学科的公共责任,给学生播种一颗完整的、观念的、简单的化学种子,学生才能赞赏化学、热爱化学、志于化学。 1.完整的化学。 同样的化学,有的教师教起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并且可以从中感悟良多;而有的教师教起来却干巴巴,只能就知识的字面含义论而述之,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并且收获无几。有些所谓有悟性的学生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而那些悟性不足的学生只能 停留在表述知识的文字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从根本上讲,有什么样的化学知识观必然产生什么样的化学教学观,我们向学生揭示化学知识的完整、丰富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那么,什么完整的化学呢?众所周知,化学知识都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产生的,每一化学知识都是对认识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而每一化学知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思想方法的运用,都寄托着人类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因此,对于某一化学知识而言,它所承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字面所表达的含义,更有在知识发现过程中人的理智和精神的付出,这正是化学知识的完整性所在。所谓完整的化学,就是化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意义的总和,既包括字面直接出来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含义,又包括借助于一定睥理解力揭示出来的只可以体验、意会的含义。也就是说,化学完整而丰富的内涵应当包含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功利性(有用性)含义和精神生命需要的非功利性含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保持知识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培养完整的人。
完整的化学是不会自己显出来的。化学在和教师、学生发生相互作用之前以其本真形态客观存在,表现为一堆没有生命形态的文字和符号。只有被有意识地置于学科整体架构之下,还原到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知识才会变得丰满、厚重起来,才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吸引着学习者参与其中,学生在与知识的相遇、相知过程中完成知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建构。因此,展现知识的丰富内涵、创造学生与知识全面相遇的可能情境,应该成为教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自觉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转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在化学事实层面展开的教学行为和与之相对应的对化学背诵记忆的学习行为,才能发挥化学全面育人的价值,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记忆并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发展。也许,这就是我们要播种的完整的化学,这就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厚重感。
2.观念的化学。 宋心琦教授认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提高科学素养不能没有科学知识的教育,但是并不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要求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
反观教学现状,很多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对概念、原理等也主要强调它们的具体定义内容,而忽视了这些具体知识背后的基本化学观念。结果,学生虽学习了许多的具体性化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化学习题,但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和化学相关的问题却不会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维,表现不出受过化学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观念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重视基本观念的教学是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这就是观念的化学。重视基本化学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核心的化学观念不但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学习中获得的学科观念指学生通过对学科中某一领域的学习所获得的对该领域的总观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广义范畴看待知识,这种认识和理解也可称作观念性知识。这种观念或观念性知识是在学科具体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概括和提炼形成的,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能发挥重要的、持久的迁移作用。
观念的化学中具体性知识是支撑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是在具体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出观念或观念性知识,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观念为核心,选择能形成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具体性知识内容。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通参与具有驱动性的问题和活动,独立地或与同学、老师合作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最终建构起自己的观念体系。
3.简单的化学。 复杂的化学,把“果实”磨成“面粉”。因为受考试的影响,知识越抠越细,一切向着知识的末梢转移。这种“把肉剁碎”后形成的学习内容,“瞎子摸象”式的学习方法,知识越教越多,缺乏内在生成性,学之乏味,反而形成了教多学少的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整体领悟越来越远,化学变得越来越复杂。
简单的化学,在“果实”中寻找“种子”。 教给学生必须要教的东西和最小独立子系统。在一个系统中总有一个最小独立子系统,由这个最小独立系,可以得到或生成整个系统。抓住了最小独立子系统,就是抓住了整个基础知识大系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一生万物的关系,为我们简单的化学提供了哲学支撑。
简单的化学,需要构建两类“工具”知识优先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该体系中,把“化学变化”、“原子”两个核心概念以及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生长起来的其他基本概念(称之为“思想类工具知识”)和会做化学实验、会使用化学符号(称之为“技术性工具知识”)作为核心的内容,同时为让学生尽早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将“技术性工具知识”和“思想类工具知识”优先安排教学活动。会进行实验基本操作,会纪录实验现象,这时会产生一个膨胀发展时期,迷恋于化学变化的无穷魅力是化学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当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化学变化现象之后,必然会产生寻根问底的冲动,和表达这种原因的冲动。会使用化学符号保证了学生对化学的理性思维,并把这种思维成果记录、表达和交流。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既掌握了技术性工具知识,又掌握了思想性工具知识,如同学生手中掌握了一支猎枪和寻找猎物的基本方法,在化学的森林里,就能主动获取知识,立于不败之地。
简单的化学,化学学习始终依靠内核发展,这个内核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强烈冲动。在这种冲动下,让学生学习一种生动有趣的化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认为,当教师的,应该有“自己的学生”;中学化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粉丝。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事不避难,义不避责。藉国际化学年之势,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行动起来,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化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宋心琦,胡美玲.化学教育,2001,22(9):9-13
[2]程同森,化学教育2009,30(2):2729
[3]范晓琼.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实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孙炘.美国实施《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试略.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尴尬化学; 魅力化学; 播种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11-02
今年是百年一遇的国际化学年。化学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和疏离却越来越多。化学的繁荣、声誉的改善,关键在于化学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学科自信心。中学化学教师更是举足轻重,责无旁贷。只有教师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化学科学的魅力,才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深情传递给学生,给他们播种下一粒赞赏化学、热爱化学的种子。播种化学,是每一堂化学课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
一、尴尬化学:可怕的、工具的、难学的化学
作为一线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深感化学学科确实面临吸引力不强、声誉不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中学化学教师学科责任的缺位、中学化学教育本位功能的异化、中学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偏颇,事实上导致了可怕的、工具的、难学的尴尬化学的境地。
1.可怕的化学。 人们过多地将化学与环境污染、恐怖威胁、化学武器等聯系起来,化学给人类带来的似乎只有这些东西。在我国,人们甚至将近年出现的三聚氰胺奶、吊白块、假鸡蛋、假化肥、假农药等重大掺杂使假事件也要归罪到化学学科及化学工作者的头上。我们不能责备那些无生命、无意志的化学物质,更不应抱怨那些发明或生产这些物质的化学家和生产人员,也不应当不理解公众对化学缺乏客观公正认识的原因,而应当反思中学化学教师科普责任的缺位。
2.工具的化学。 问起中学生“为什么学习化学?”的时候,他们大多一脸茫然:“为什么,为考试啊!”。中学化学教育的本位功能异化,把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手段倒置为教育终极的目标,中学化学教育沦落为考试的工具,使培养的学生只掌握生硬的知识模块和零碎的技能,造成了化学学科的工具化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度贫乏。
3.难学的化学。 在化学成绩不佳的班级里的多次表明,60%学生认为化学属难学的学科,25%学生因难学而失去学科兴趣,20.9%学生因难学而产生“厌学”。在对高中生进行的有关化学学习的调查中发现,有近1/3的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其原因主要是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太多,许多物质的性质、制备、检验等涉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很容易混淆,即使当时努力记住了,不久又会忘掉。化学学科成为难学的学科,与教师对化学学科特点的把握与处理不当不无关系。
二、魅力化学:大用的、大美的、大智的化学
面对社会、面对公众、面对学生,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认识水平和学科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对化学的认识、对化学的理解。因此,当今的中学化学教师有责任了解化学的过去、发展和走向,了解大用的、大美的、大智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科责任感,增加学科自信心,以自身的感受和言行影响社会、影响公众、影响学生。
1.大用的化学。 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宏观上将是研究和创建"绿色化"原理与技术的科学,微观上将是从原子、分子水平上揭示和设计"分子"功能的科学。因此,在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朝阳科学(Sun-rise Sciences)的八大领域中,化学以其中心科学之重当仁不让地继续在环境、能源、材料三大领域起主导作用。同时,化学秉其"化学"擅变之妙,通过与信息、生命、地球、空间和核科学五大领域的交叉而使自己愈发异彩纷呈。“化学就是未来,没有化学就没有未来”、“化学不能代替一切,但没有化学肯定没有一切”。化学在人类生活中理所当然地继续承载着中心科学的重任。
2.大美的化学。 化学的物质美、化学的结构美、化学的造化美、化学的价值美、化学的和谐美……日升月沉,斗转星移,星河灿烂,天外有天,这是宇观世界之美;山川河流,沧海桑田,百草丰茂,燕舞莺歌,这是宏观世界之美;运动不止,瞬息万变,这是粒子世界之美。这物质世界的神奇之美,恰恰构建了化学的学科美。作为化学教师不但要自己欣赏和感受学科之美,更要通过化学教学过程启发和激励学生认识物质世界之美,使他们从心底产生出热爱科学,并为追求科学的自然美而奋斗终生的意愿。
3.大智的化学。 学习化学,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智慧的力量。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人类找到一个心灵的家园,一种系统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就是智慧。化学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体系,而是充满人性激情、生命智慧、人生苦乐的交响诗。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化学的时候,化学就像久违的朋友,会张开双臂与我们热情拥抱,让我们在与化学互诉衷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实现认知和智慧的统一。用化学方法探究水的组成,就其思想方法来看,如同侦讯,首先用实验“拷问”,对其“供词”进行甄别,然后分析推理得出结论。通电之后,水变成气体(供词),是什么气体(供词的甄别)?确认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后,分析推理得出水的组成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学生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后,用上述比喻让学生反思:我们是怎样让水开口说话的?你听懂它说的话了吗?通过哪些推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有了这种探究物质组成的思想方法,就不难看出发现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与探究水的组成的思想方法是一脉相承的了。
三、播种化学:完整的、观念的、简单的化学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辈子喜欢化学?而有的人却总想远离化学?上学的时候,有些人谈化学色变,因为要考试;工作了,有些人谈化学茫然,因为会遗忘。化学给了他们什么?化学又给了我们什么?就像“谎言”穿上“真实”的外衣,人们就会相信它就是“真实”一样,中学化学教师要播种真实的化学;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中学化学教师就有一千种化学,中学化学教师心中要有真实的化学。毋庸讳言,作为教育的施动者,中学化学教师应当承担承担起学科的公共责任,给学生播种一颗完整的、观念的、简单的化学种子,学生才能赞赏化学、热爱化学、志于化学。 1.完整的化学。 同样的化学,有的教师教起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并且可以从中感悟良多;而有的教师教起来却干巴巴,只能就知识的字面含义论而述之,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并且收获无几。有些所谓有悟性的学生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而那些悟性不足的学生只能 停留在表述知识的文字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从根本上讲,有什么样的化学知识观必然产生什么样的化学教学观,我们向学生揭示化学知识的完整、丰富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那么,什么完整的化学呢?众所周知,化学知识都是人类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产生的,每一化学知识都是对认识对象本质特征的反映,而每一化学知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思想方法的运用,都寄托着人类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因此,对于某一化学知识而言,它所承载的意义绝不仅限于字面所表达的含义,更有在知识发现过程中人的理智和精神的付出,这正是化学知识的完整性所在。所谓完整的化学,就是化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潜在意义的总和,既包括字面直接出来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含义,又包括借助于一定睥理解力揭示出来的只可以体验、意会的含义。也就是说,化学完整而丰富的内涵应当包含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功利性(有用性)含义和精神生命需要的非功利性含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保持知识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培养完整的人。
完整的化学是不会自己显出来的。化学在和教师、学生发生相互作用之前以其本真形态客观存在,表现为一堆没有生命形态的文字和符号。只有被有意识地置于学科整体架构之下,还原到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知识才会变得丰满、厚重起来,才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吸引着学习者参与其中,学生在与知识的相遇、相知过程中完成知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建构。因此,展现知识的丰富内涵、创造学生与知识全面相遇的可能情境,应该成为教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自觉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转变长期以来只注重在化学事实层面展开的教学行为和与之相对应的对化学背诵记忆的学习行为,才能发挥化学全面育人的价值,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超越对具体事实的记忆并向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发展。也许,这就是我们要播种的完整的化学,这就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厚重感。
2.观念的化学。 宋心琦教授认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提高科学素养不能没有科学知识的教育,但是并不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要求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
反观教学现状,很多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具体的、事实性的知识,对概念、原理等也主要强调它们的具体定义内容,而忽视了这些具体知识背后的基本化学观念。结果,学生虽学习了许多的具体性化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化学习题,但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和化学相关的问题却不会从化学的角度进行思维,表现不出受过化学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建立基本观念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重视基本观念的教学是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趋势。这就是观念的化学。重视基本化学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核心的化学观念不但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学习中获得的学科观念指学生通过对学科中某一领域的学习所获得的对该领域的总观性的认识和理解。从广义范畴看待知识,这种认识和理解也可称作观念性知识。这种观念或观念性知识是在学科具体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概括和提炼形成的,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能发挥重要的、持久的迁移作用。
观念的化学中具体性知识是支撑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是在具体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出观念或观念性知识,建构起学科的观念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以观念为核心,选择能形成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具体性知识内容。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在有意义的、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通参与具有驱动性的问题和活动,独立地或与同学、老师合作去探究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隐藏在事实背后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最终建构起自己的观念体系。
3.简单的化学。 复杂的化学,把“果实”磨成“面粉”。因为受考试的影响,知识越抠越细,一切向着知识的末梢转移。这种“把肉剁碎”后形成的学习内容,“瞎子摸象”式的学习方法,知识越教越多,缺乏内在生成性,学之乏味,反而形成了教多学少的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整体领悟越来越远,化学变得越来越复杂。
简单的化学,在“果实”中寻找“种子”。 教给学生必须要教的东西和最小独立子系统。在一个系统中总有一个最小独立子系统,由这个最小独立系,可以得到或生成整个系统。抓住了最小独立子系统,就是抓住了整个基础知识大系统。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一生万物的关系,为我们简单的化学提供了哲学支撑。
简单的化学,需要构建两类“工具”知识优先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该体系中,把“化学变化”、“原子”两个核心概念以及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生长起来的其他基本概念(称之为“思想类工具知识”)和会做化学实验、会使用化学符号(称之为“技术性工具知识”)作为核心的内容,同时为让学生尽早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将“技术性工具知识”和“思想类工具知识”优先安排教学活动。会进行实验基本操作,会纪录实验现象,这时会产生一个膨胀发展时期,迷恋于化学变化的无穷魅力是化学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当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化学变化现象之后,必然会产生寻根问底的冲动,和表达这种原因的冲动。会使用化学符号保证了学生对化学的理性思维,并把这种思维成果记录、表达和交流。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既掌握了技术性工具知识,又掌握了思想性工具知识,如同学生手中掌握了一支猎枪和寻找猎物的基本方法,在化学的森林里,就能主动获取知识,立于不败之地。
简单的化学,化学学习始终依靠内核发展,这个内核就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强烈冲动。在这种冲动下,让学生学习一种生动有趣的化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认为,当教师的,应该有“自己的学生”;中学化学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粉丝。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事不避难,义不避责。藉国际化学年之势,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行动起来,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化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宋心琦,胡美玲.化学教育,2001,22(9):9-13
[2]程同森,化学教育2009,30(2):2729
[3]范晓琼.观念建构为本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实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孙炘.美国实施《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试略.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
[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