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成功“意”为先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作文成功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是说,要想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章,必须讲究立意出采。那么,作文该如何立意呢?总体而言,立意应做到“准、新、深”三个字。
  一、“准”,即切题准确,不想当然
  课程标准对中学生作文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表达思想感情积极健康”,议论文则“观点正确”,即要符合当代社会公德和时代精神,如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提倡爱国、诚信、保护环境、无私奉献等,但若不遵从此规则,只想着一鸣惊人,写出的文章肯定会被打入“冷宫”。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神的力量》的作文,文中叙述了自己开始并不相信“神”,有一回,自己生了病,奶奶去拜“神”,结果自己的病没治就好了。这件事以后,自己对“神”的力量半信半疑。这时,父母闹离婚,为了不使家庭破裂,在自己劝解、哭闹无效地情况下,他就偷偷地去拜了“神”,求神保佑,别让父母离婚,结果父母和好如初。通过这件事,使他更坚信了“神”的力量是伟大的。但由于本文立意不够积极健康,尽管小作者文笔不错,但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判为四类作文。
  二、“新”,即要有新意,不落俗套
  立意仅做到正确是不够的,还应紧扣时代脉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杜牧的名篇《赤壁》,立意就极为新颖,“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一反常理,将历史故事大胆推翻加以改造,通过联想让主题出人意料,不同凡响。再如一个学生写家乡的变化,他以“稻草家庭上法庭”的形式,控诉了先是蜂窝煤,后是液化气、电磁炉等挤占原本属于稻草家庭的农村市场的罪恶,文中夹杂着蜂窝煤与液化气、电磁炉的辩护,全文从稻草的“遭遇”中透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其立意让人耳目一新。
  三、“深”,即透过表面挖掘其本质内涵
  立意深刻,既要做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掘出深刻的含义,又要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却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藤野先生》一文的作者鲁迅通过对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感。
  那么,要想使文章立意鲜明、深刻,又有哪些技巧呢?结合平时教学所得,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小见大或化大为小,突出主旨
  有些作文题目,所引材料非常具体,话题范围很小,若只局限于一事一理之中,我们的眼界就无法开阔,思维就难以拓展。此时,就应放宽眼界,拓展思路,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立意。如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就是一篇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佳作。文章通过对车夫主动承担责任,而我却表现漠然这样一件小事的描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正直无私,剖析了“我”的自私狭隘,从而彰显了重大主题。
  有的作文题目,范围比较大,看了让人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这时,又需要我们化大为小,把宽泛的大话题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小话题,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角度去写,就能彰显主旨。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范围宽泛,从本义上讲,可以是泥泞的山间小路,也可以是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从引申义上讲,可以是通向知识殿堂的神圣之路,也可以是走向事业成功的人生之路等,因此,我们需化大为小,写一个与路有关的人与事,义与理,才能突出主旨。
  2、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凸显主旨
  有些作文题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若据实而写,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平庸泥潭,如果我们能够化实为虚,在立意时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来立意,就能够得心应手,立意高远而深刻。如《送你一轮明月》一题,“明月” 是题眼,绝非指宇宙中的月亮,这轮“明月”,既可以是答问胆怯时老师鼓励的微笑,也可以是意志消沉时别人热情的帮助;既可以是失意时亲人真心的祝福和宽慰,也可以是得意时朋友善意的提醒……这一切,何尝不是人生皎洁的“明月”呢?只有化虚为实,深刻而巧妙地挖掘出“明月”的比喻义,我们才能赢得立意的新颖和选材的自由。
  3、反弹琵琶,彰显主旨
  有些作文题目,如果按常规思路去正向立意,可能很难入题或者入题后毫无创新之感,这时,若能反弹琵琶,从反面切入,突出主旨,定会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如《忙》这个题目,如果我们不写 “忙”的积极意义,而是反弹琵琶,写“忙”的弊端,写“忙”的危害,那么文章就会更有新意,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综上所述,足见立意对作文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得出立意要达到“准、新、深”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运用恰当的创作方法,就一定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贯彻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在设计《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案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一年级的课文简短而生动,充满了童趣。如何让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同时又能学习到语文知识,懂得文中的道理,确实需要花些心思。  一、引趣导入, 读中感知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之一。新大纲、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培养这些能力,其关键在于朗读,更是给不去指导学生朗读的教师当头“一棒喝”,也给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一个正确的定位。  在新课标新教材的使用,新课改的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重视和落实朗
期刊
多媒体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快速练习、快速反馈,增大了语文教学容量,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符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它的介入对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产生深远有益的影响,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授课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  近年来,本人也听了不少这样的课,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感到其中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的,但也发现少数教师使用不当,走进了某些
期刊
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这是教学建议应该回答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特别提到了,要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存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点拨式教学方法,适应了中学语文教学地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科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下面,就此谈谈我的几点浅显体会。  一、要把握好点拨重点  点拨式教学是适应中国国情需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一种主动发展教育,它最适宜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最
期刊
新课标规定,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歌和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新课标推荐必背诵的有16篇古文,34首古诗词。这说明,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再次强调了背诵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足见其重要性。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也说:“背诵是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书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宋代学者张载说得更明
期刊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每每读起《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些优美的语句时,我都会为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要善于激发他们的这种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
期刊
写作教学中,选材和谋篇一度困扰着我。记得刚教学时,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思路不够清晰。于是,我潜心思考解决的办法,查找资料。在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中,慢慢积累,精心总结,渐渐有了点儿心得。  选材方面  核心问题是:如何把生活材料变成作文素材?  首先,生活是源泉——捕捉点滴细致观察。  善于捕捉点滴生活,能够细致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点滴皆可成文。心凝神会,静心观察,宁静致远。  罗
期刊
语文课外阅读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策略活动。从近几年的考试命题趋势看,课外知识占了很大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之成为可能知识的巩固与发展,以达到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目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