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古代广告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so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先秦及更早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经商方式:行商和坐贾。行商,做的是会动的广告,叫卖、响器广告、表演及展示广告都可归为此类;坐贾,门下有招牌广告、幌子广告等。
  但你以为请“当红炸子鸡”做广告是如今的发明吗?
  不不不。
  从前有个卖马的,马卖不出去,他就去找鉴马界“当红炸子鸡”—伯乐先生,请伯乐给他推广推广。这就是早期的经典“名人广告”。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秦汉时期,最主要的广告形式是叫卖、响器广告和悬帜招幌广告。比如在汉代,卖糖的小贩光卖糖可不行,还得会门乐器。
  《诗经·有瞽》记载:“箫管备举。”汉代郑玄解释:“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可见,在汉代卖饴糖者用吹箫管的形式做广告。
  到了唐朝,又出现了新的广告形式—灯笼广告。
  王建在《夜看扬州市》里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升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朝的夜市热闹,灯笼广告C位出道也就不稀奇了。
  灯笼广告上是写有字号的,灯笼的个数和颜色也有特定的含义,这是唐朝餐饮业一种重要的广告形式。灯笼广告自唐代产生后一直长盛不衰,到宋代发展到极盛。
  唐代的酒旗广告也很有特点。
  酒旗广告是悬帜广告的一种,出现于汉代,在唐代最为兴旺。酒旗也称酒帘、酒旌、青帜、青帘、酒家望子等。唐朝“盛产”酒鬼,卖酒的多,酒旗也就多了。
  而我国古代广告事业的鼎盛时期在宋代。
  在《清明上河图》中,仅汴梁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路口,就有各家商店设置的招牌、横匾、竖标、广告牌等30余块,宋代广告业之昌盛由此可见一斑。
  广告画的形式,至少在南宋时期就已出现。比如“眼药酸”的推销广告。
  右边穿蓝衣服的指着自己的眼睛示意“我有病”,左边穿红衣服的胖子热情地拿出“眼药酸”,表示:“没事儿,大兄弟,有眼病,就用××牌眼药酸。”
  宋代是中国印刷术的黄金时代,印刷广告也应运而生。南宋时期杭州有个叫沈二郎的,印刷了一个书籍推销广告:
  本铺将古本《莲经》一一点句,请名师校正重刊。选拣道山场抄造细白上等纸札,志诚印造。见住杭州大街棚前南钞库相对沈二郎经坊新雕印行。望四方主顾,寻认本铺牌额,请赎。谨白。
  —清·丁申《武林藏书录》卷末
  到了元代,广告的套路更多了。
  元代杂剧盛极一时—咱们吃完饭会去看个电影,元代人民则看杂剧。电影不都有海报吗,元代的杂剧也有海报,叫“招子”,也有叫“花招儿”“纸榜”的。
  杂剧演出前,“瓦子”(游艺场)里的“勾栏”(戏场)都要事先挂海报。这些海报是彩色的,写着戏名、演出者,和现在的电影海报差不多。
  元代还出现了征稿广告,就是如今杂志中常见的那种“征稿启事”。
  在《天一阁藏本》类书中,元雕版印刷的《元诗》最末附有一则征诗广告,原文共四行:
  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齒爵为序。
  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
  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
  李氏建安书堂谨咨。
  明清时期,叫卖广告仍旧是广告界的“扛把子”。
  卖画绷的:“买的买来捎的捎,都是好纸好原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臭虫他一见心欢喜,今年盖下了过年的房……”
  卖花生的:“脆瓤儿的落花生啊,芝麻酱的一个味来,抓半儿空的—多给。”(清光绪蔡绳格《一岁货声》)
  明代中后期,文人儒士逐渐突破传统的轻商观念,利用他们的文字特长进入广告领域。也就是说,“大V”们开始接广告了。这时开始出现对联广告。
  清代以后对联广告更加流行,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用对联。
  九江浔阳楼的对联广告:“世间无此酒,天下有名楼。”
  理发店的对联广告:“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比较皮的理发店的对联广告:“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其他文献
一  话说有一位当官的,因书本中有些句子难以理解,便问书吏道:“此处有高才否?”说的是官话。旁边的书吏乃本地人,一时未明白过来,以为问他此处是不是有高裁缝,心想高裁缝没有,但裁缝定然是有的,忙答曰:“有的!”当下领来与官儿相见。  官儿问道:“贫而无谄,如何?”  裁缝当然也是本地人,且没读过多少书,哪里听得明白官话,再加上进来时自然而然地认为,问裁缝的除了做衣服,还能有什么事情,忙答曰:“裙而无
期刊
老爸黄宗江很酷。也可以用“不靠谱”这个词形容他,对此很多爸爸的老朋友都会认同。我曾经问过爸爸的老朋友、指挥家李德伦叔叔:“40年代你和我爸爸,还有我宗英姑姑同住一个亭子间,怎么就没开导一下我爸,吸收他入党呢?怎么只管天天指导我宗英姑姑读《大众哲学》呢?”德伦叔叔支吾了一会儿,说:“你爸不需要政治。”  其实,党一直在我爸的周围。12岁时跟他一起写文章的小伙伴李普,他小学和中学的好朋友娄平,还有同他
期刊
老北京人爱吃炸酱面,但真正讲究的时候是不吃炸酱面的。什么是“真正讲究的时候”?就比如办人生的三件大事的时候。哪三件呀?小孩儿出生,老人过世,再有当然就是过生日了。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但这“人生三面”都不能吃炸酱面。  那这“人生三面”讲究吃什么面呢?无一例外,吃的都是打卤面。什么是打卤面?这就得先说说什么叫卤,什么叫汆儿。北京人拌面的浇头除了炸酱、芝麻酱外,一
期刊
宋熙宁八年(1 0 7 5年),辽国派使臣萧禧来到汴京,要求重新划定宋辽边界,还大言不惭地说,早就该把黄嵬山还给契丹。接待他的是号称大宋“活地图”的沈括。  早就听说萧禧是地痞无赖出身,油嘴滑舌,这下可算是领教了。见对方耍赖,沈括不慌不忙地拿出《天下郡守图》,说:“按照事先的约定,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之南几十里处,这可不是一小块地方,你觉得我朝会答应吗?”  萧禧自知理亏,遇到懂行的
期刊
位于北美五大湖岸边的芝加哥古朴、典雅,既底蕴深厚,也不乏时尚,去过的人差不多都会喜欢。芝加哥现在的市区是1871年的大火之后重建的,之前的建筑全部被烧毁。  火灾将旧城化为灰烬的同时,也孕育了崭新的机会。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云集于此,做出了一大批划时代的设计。新老建筑公司也纷纷来此落户。各具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成就了芝加哥“建筑之都”的美名。世界上的第一栋钢架构摩天大楼即诞生于此。  以石为材,芝加
期刊
1928年9月15日,英国医生弗莱明在度假归来后发现,他度假前没来得及收拾的细菌培养基中的细菌,居然被无意中沾染的霉菌杀死了。曾在一战中做过战地医生的弗莱明深知细菌感染对伤员意味着什么,他立刻想到:也许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培养基里的霉菌,将它们纯化培养起来。很快他就发现,这些霉菌的分泌物(其实就是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可以杀死导致人类生病的某些葡萄球菌。于是,9月15日
期刊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冬季似乎是吃的最佳时节。在整个冬季,乡下人都沉浸在吃的氛围里,俗称“吃冬”。  春天忙种,夏天忙管,秋天忙收,都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着下地干活,有时甚至忙得一日三餐都顾不上,静下来边吃边聊、品出个三滋两味儿的更是无从谈起了。只有冬季才是吃的好时候。此时粮食都归了仓,牛羊鸡鸭猪都养出了肥膘,一家人忙了一年,也该坐下来围着炉火好好地吃上几顿大鱼大肉了。  “吃冬”是很有一些讲
期刊
老杨是我的邻居,一个整天笑眯眯、话不多卻颇有趣味的老人。  退休前,老杨是一家中型企业的后勤科长。年轻时,他从部队转业到乡镇政府任职,后来为了孩子上学,托关系调进城里的这家企业,开心得不得了。时移世易,现在他的退休金尚不及公务员同事退休金的一半。别人揶揄他“眼光不错”,他嘿嘿一笑:“前头的路谁看得清呢?我当时调进城,享受了好多年的生活便利,也算是赚到了。”  老杨有两个孩子。女儿大专毕业,在连锁超
期刊
我国北方各地大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其实冬至这天除了吃饺子,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文化。南方:汤圆、赤豆糯米饭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的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馈赠亲朋。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不才子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食赤豆糯米饭
期刊
“肥皂”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庄绰的《鸡肋篇》。其文曰:“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本草》(即《神农本草经》)不载,竟不知为何木。或云以沐头则退发。”  由此可知,“肥皂”是皂荚的替代品。用皂荚洗沐,不仅除垢,而且能祛风湿、治皮癣;用皂荚浣衣,衣料的纤维不会受损,衣服也不会失去光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