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教学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的难点。然而,自我们大谈教学改革以来,教学方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换汤不换药。教师拿来一本教参在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死记呆记。这样,教师成了教参的翻译官、传声筒,学生成了教师和收录机、接收器。久而久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抹杀了,主体意识消失了,最终变成了一台会走路的电脑,只知贮存,不知变通。那么,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理清文言的脉络。要想使文言教学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必须弄懂以下几个问题:文言的特点;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文言翻译的钥匙是什么;自读课文的目的何在。如果明白了这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另以强调,再要求学生读、背、归(归纳)、用,那么教师会教得更轻松,学生会学得更愉快。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节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3、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增加或减少某些成分。按照这一原则,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完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译文省去了“之”,增加了“仍然”、“一样”、“紧紧地”、“着”、“屠户”。这样,译文既没有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能描绘出当时情况紧急、屠户紧张的气氛。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初发阶段,现代汉语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不言而喻,它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虽然古汉语不等于文言,但其书面的形式,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成的,因此可以说,现代汉语是由文言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这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演变和摒弃的关系。然而,单就中学评语文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学文言如学外语”的畏惧心理。
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先弄清楚哪些是属于继承的内容,哪些是属于演变的内容。简单地说,继承的内容有以下几种:⑴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⑵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除极个别的如“江”、“河”特指长江、黄河外)。以上这两类词,都有是继承的词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照抄即可。而其余的都是属于演变的词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二者之间的源与流和关系,千万不可走入文言与现代汉语无关的误区里去。同时,还要强调二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学生只有学好现代汉语,才能学好文言。现代汉语的词语积累得越丰富,语法掌握得越牢固,文言学起来就越得必应手。如果脱离了现代汉语而孤立地去学文言,文言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过眼烟云,即学即忘。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
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用法上、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
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1、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它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例如:在教《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等几个古今异义词,可以说,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的一半障碍。其余的部分,只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继承的原则,那么翻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2、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⑴必须是一对出现。⑵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⑶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而且遇到与古音不同的通假字,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若按现代汉语的读音,“说”的音显然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读回本字“悦”的音。由于通假字在本质上是一种借的关系,“悦”借了“说”的字,“说”借了“悦”的音和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句子才能通顺。教师在教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还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时,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3、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4、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以上的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自读课文的目的和作用
很显然,自读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读,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已学知识的一次考核和运用,又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因而,面对自读文章,教师千万不能为了省事而像对讲读课文一样大包大揽、一讲到底。这样,教师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还剥夺了学生考证自己能力的一次大好机会。
一、文言的特点
文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因而其特点也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的特点是双音节的词多,而文言的特点是单音节的词多。两相对照,学生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特点逐步完成文白对译。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之归纳为以下几相对固定的步骤,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这一特点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接,译为“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
3、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即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因而,前文例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就必须增加或减少某些成分。按照这一原则,例句可译为:骨头已经完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显然,译文省去了“之”,增加了“仍然”、“一样”、“紧紧地”、“着”、“屠户”。这样,译文既没有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同时,还能描绘出当时情况紧急、屠户紧张的气氛。
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初发阶段,现代汉语是从何发展而来的呢?不言而喻,它就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虽然古汉语不等于文言,但其书面的形式,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成的,因此可以说,现代汉语是由文言发展而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文言与现代汉语在实质上就存在着一个“源”与“流”的关系。因而,这二者之间势必就会有着继承、演变和摒弃的关系。然而,单就中学评语文文言教学而言,它就是一种继承与演变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向学生阐明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学文言如学外语”的畏惧心理。
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先弄清楚哪些是属于继承的内容,哪些是属于演变的内容。简单地说,继承的内容有以下几种:⑴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⑵绝大部分纯自然事物名(除极个别的如“江”、“河”特指长江、黄河外)。以上这两类词,都有是继承的词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照抄即可。而其余的都是属于演变的词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强调文言与现代汉语二者之间的源与流和关系,千万不可走入文言与现代汉语无关的误区里去。同时,还要强调二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学生只有学好现代汉语,才能学好文言。现代汉语的词语积累得越丰富,语法掌握得越牢固,文言学起来就越得必应手。如果脱离了现代汉语而孤立地去学文言,文言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过眼烟云,即学即忘。
三、文言翻译的四把钥匙
由于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源流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在那些演变的词上。
何为演变的词呢?即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在用法上、意义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词。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来看,继承的词多而演变的词少。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掌握了这些演变的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金钥匙,文言翻译也就会迎刃而解。
文言翻译的金钥匙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1、古今异义词
从字面上看,“古今异义词”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它的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例如:在教《桃花源记》的时候,如果学生掌握了“鲜美”、“妻子”、“无论”、“绝境”、“不足”、“间隔”等几个古今异义词,可以说,就等于扫除了文言翻译的一半障碍。其余的部分,只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继承的原则,那么翻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2、通假字
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⑴必须是一对出现。⑵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⑶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到这一点,而且遇到与古音不同的通假字,必须读回本字之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若按现代汉语的读音,“说”的音显然不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读回本字“悦”的音。由于通假字在本质上是一种借的关系,“悦”借了“说”的字,“说”借了“悦”的音和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用本字“悦”的意义,句子才能通顺。教师在教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还要强调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等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通假字时,也就等于掌握了文言翻译的第二把金钥匙。
3、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某些类型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我们在文言语句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4、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了以上的三把钥匙外,还要懂得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强调,并经常归纳总结,那么文言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四、自读课文的目的和作用
很显然,自读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读,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对文章的翻译和理解。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已学知识的一次考核和运用,又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因而,面对自读文章,教师千万不能为了省事而像对讲读课文一样大包大揽、一讲到底。这样,教师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还剥夺了学生考证自己能力的一次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