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旅游文化史上的奇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均(469—520),南北朝时南朝梁文学家。字叔痒。吴兴故彰(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聪明好学,精通史学。梁初任吴兴太守柳恽的主簿,后官至奉朝请。其著作有《后汉书注》、《钱唐先贤传》、《齐春秋》、《通史》、《续文释》及《吴朝请集》和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等。
  吴均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原为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唐高祖时,欧阳询等人把该文编人《艺文类聚》。本文短小隽永,虽只有140余字,但青山绿水及作者抒发之意兴无不形于笔下,是值得后人赏读的奇文。
  一、奇特之美。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回溯到1500前年。季节是盛夏,可从文中“蝉则千转不穷”可知。天气晴朗,文首“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和文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可见。作者乘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观山水不禁感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一绝。”“奇山异水,天下一绝”这八个字抒发出作者对富春江绮丽风光由衷的赞誉之情。
  接着作者紧紧抓住景物的特性来写。“水皆缥碧”,则因水的色彩本来就有四季规律性变化:春绿、夏碧、秋清、冬黑。“千丈见底”虽有夸张,但也确实写出其不同于上游新安江等显著特点——历来具有通航的良好条件,以及没有污染的水之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既有动又有静,更突出了水质的优美。作者进而如实地写出此处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两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水奇异而壮观。
  此外,“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也是富春山水的奇特之处。两岸的高山,全都长满了阴森森的丛林,真是满目青山。在文章结构上,此句又与文首“天山共色”互相呼应。富春江有一支流叫分水江,发源于著名的天目山,那里的森林景观以“古、大、高、稀、多、美”而冠于全球,素有“大树王国”之称。而桐庐、富阳位于天目山系边缘,高大的树木自然也是数量众多。“皆生寒树”的高山不同于那些光秃秃的山峰,这无疑是富春山区别于其它山体的最显著特点。设想一下,在烈日当空的夏季出游,当你行走在绿树成荫的山间小道,你能不领略这“绿色王国”赐给你的愉悦的审美情趣吗?
  二、灵性之美。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富阳因在富春江北岸而得名,而桐庐则为华夏中药鼻祖桐君老人的采药结庐地。富春江边有龙门山,也有龙门镇。灵动潇洒的富春山水不能不说具有一种灵性之美。而作者笔下的山确实迈出“人化的自然”。
  让我们来看:“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意思是说群山凭依高峻的地形争着向上,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山们争着比高,笔直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上百的山峰。一个“竞”字,一个“争”字,组合起来,不就成了一个常用的现代词语“竞争”吗?这在修辞上可称为拟人,在美学上可称之为“自然的人化。”总之,作者赋山以人性,给山以人心。这不是灵性之美吗?
  如果我们再来联系当时门阀制度相当严重的南朝,那些出身士族集团的名流以及士大夫,都凭借其显赫的社会地位争着要权要利,那么作者笔下的青山或许就是一种象征,或许就是在给人以一种暗示。而青山具有灵性又补充描述了富春山水的奇特。读者在此不得不叹服作者运笔之奇妙,这种神奇的想象当然同作者积极参与当时志怪小说创作实践活动有其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和谐之美。在欣赏自然这个大美的时候,人们必须调动起全部器官,去综合捕捉大自然的形、声、色、光、味,这样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趣味。上文作者已从形、色、光等方面对富春山水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下文作者就从声音的角度进一步的展开。“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大有给人以一种“泉水叮咚,流向远方”的美感。“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其中一个“好”字,写出鸟的美丽,“嘤嘤”叠声词的使用则为摹拟,而“成韵”就进一步指出鸟之鸣似乎有一种美妙的韵律,多么和谐动听。“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用对偶句写出蝉和猿在毫无侵扰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美景。在这里应提及一下,“蝉”历来尤其在唐代喻指志行高洁者。如今它在泉声、鸟声、猿声等和谐的声乐世界中也自得其乐。
  应该说。东晋陶潜的《桃花源记》着重从视觉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色,其本质透出和谐美。而吴均在本文中给我辈的和谐美,那着重点在听觉方面。这或许是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而追求理想的他在精神上的一种美好愿景。但我们于此可认识到:和谐是一种节奏,和谐是一种艺术,和谐是一种平衡,和谐是一种境界。从今天生态文明角度来看。人和自然也必须建立起协调的关系,融为和谐的一体,这样人类缔造的文明之光必将是自开天辟地以来自然界最瑰丽的景色。
  四、境界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就是说,“境界”包含“景”和“情”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吴均在对山水景物作了一番描述后,便画龙点睛式的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意思是那些为功名利禄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极力要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骈偶句子,若从山水观赏角度看,它用衬托法突出了富春江两岸山峰的雄奇、山谷的幽美。如今桐庐人以此大作旅游广告词就是明证。若从作者内心感受来说。字里行间不正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试问:梁武帝设谱局,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而吴均出身贫寒,纵有满腹经纶,也不得不处于压抑遭排挤的地位,还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吗?东汉初的严子陵,少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召他到京师洛阳任谏议大夫,但他坚不肯受,归隐于富春山。难道这样的先贤隐士不值得后人效仿的吗?
  记得一位著名德国作家论游记作品时说过:“心灵的宝座建立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相通之处,位于这两个世界重叠的每一点。”在每一个重叠点上,古今中外许多作家确实创造出了一片景物与一缕思绪相结合的美学境界。在本文中,吴均就把富春江这一片景物与自己的一缕思绪互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令人拍案称奇的美学境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众所周知,这是北宋苏东坡所写的有关杭州西湖奇妙山水的名句。在中国文化史上,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游记这方面的作品真是花齐放,数以千计。这一类艺术形式初创发展阶段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形成高潮的时期那就是唐宋年间。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谈到对于山河大地有三度意义上的开发:一为物质生态意义上的开发;二为政治军事意义上的开发;三为审美游观意义上的开发。由此说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则是中国古代第三度在开发前夕所开放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篇“表面写景,实则言志”的微型游记,然而是从“信笔抒写,舒卷自如”的书信体中脱胎而出。作者用“奇山异水”吸引读者和游客,为我们制作了一桌美味十足的佳肴,并且创造了一个价值无限的山水旅游文化符号。如今“大奇山”冠名的风景区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吴均因富春山水而名垂千秋,而富春山水因吴均的生花妙笔而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辩证法。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主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教育者, 让更多的教者和学者体验着快乐。一个“活”字,既精准地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又凸显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当前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活的教育”思想指引下,以革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让教育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力,让学生们学到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语文课程课标》对低年级写话也作了这样的要求,即“
期刊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写作兴趣不浓,写作中找不到方法,难以坚持,写作水平难以提升,这不仅影响语文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在此基础上,辅以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坚持写,这样才能让学生作文更上一层楼。  一、激之以趣: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客观上存在
期刊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生性抑郁,加之国难当头、人生失意、中年丧子,下笔为文自然凄恻动人,让人荡气回肠。他的散文常用清丽潇洒的语言,挥洒写景传神的妙笔,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画廊留下了一幅幅感伤忧虑而又秀丽隽永的画卷。  郁达夫写景状物描摹入微,曲尽其妙,如:  北面数峰,远近环拱,至西面而南偏,绝壁千丈,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伏危墙。危墙腰下,离地约二三丈的地方,墙脚忽而不见,形成大
期刊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般褪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
期刊
小说的主题不在“载道”,而在于表达作者对湘西农村古朴民风、传统美德尚未消亡的诗意理想的向往。这篇小说写作时间是1933——1934年,作者身处北京,都市的腐化堕落、金钱至上、物欲横流让人窒息,民族传统美德的丧失令人痛苦。于是“礼失求诸野”,作者以牧歌的情调来描绘一个似真似幻的边城世界。这个世界由“爱”与“美”织就。  作者以优美而抒情的笔调交融了现实与理想,将小说的情节淡化、人物虚化、环境诗化。 
期刊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生性抑郁,加之国难当头、人生失意、中年丧子,下笔为文自然凄恻动人,让人荡气回肠。他的散文常用清丽潇洒的语言,挥洒写景传神的妙笔,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画廊留下了一幅幅感伤忧虑而又秀丽隽永的画卷。  郁达夫写景状物描摹入微,曲尽其妙,如:  北面数峰,远近环拱,至西面而南偏,绝壁千丈,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伏危墙。危墙腰下,离地约二三丈的地方,墙脚忽而不见,形成大
期刊
“泠”与“冷”、“洌”与“冽”,一笔之差,字形相似,往往被人弄混。比如,将八年级下册课文《与朱元思书》中“泠泠作响”误成“冷冷作响”,将《醉翁亭记》中“泉香而酒洌”误成“泉香而酒冽”。怎样辨清它们?首先搞清它们不同的偏旁部件“冫”与“氵”所表示的含义。这两组易混字都是一个属“氵”,一个属“冫”。    一、“氵”与“冫”    氵,俗称“三点水”,是“水”作偏旁部件放在字的左边时的变形。“氵”旁的
期刊
待人处事,心中总要有一把衡量尺度的秤。“物极必反”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向人们诉说着这秤的重要。凡事总要把握尺寸。  谦虚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过分的谦虚便意味着放弃。我们都知道戴震在大殿那段谦虚之词“固然是老师学问深,只怕他只花了双眼,看不清题目了吧!”这样的谦词不仅为老师挽回了面子,又巧妙的体现了自己的尊师重道之情,可谓是得当合理的谦虚,他把握好了尺度分寸,以适当的谦虚换来了传世美名。反观现在许多
期刊
1921.7 嘉兴南湖   柔情的涟漪太多  多彩的堤岸太长  也许是因为等待太久  当阳刚而广袤的阳光抵达时  已经长成绿色的生命  获得一种向上的气氛和强劲  尽管历史长河中那只是短暂的一瞬  尽管那条被曙光照亮的游船普通而平凡  而今有了太阳作证  被一个民族公认为  那是伟大 光荣 正确诞生的摇篮  1949.3 河北西柏坡  尽管是黎明的前夜  三月的风也有了丝丝暖意  挟着山丹丹的花香
期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没有血腥恐怖的厮杀,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没有怨天尤人的呼告,有的只是平静的叙述与描写,一幅幅近乎宁静的画面却让人感到其中的凝重、肃杀与苍凉。这就是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