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成为儿童学习的助推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多数的儿童对于作业是有抵触情绪的。当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千篇一律,令人诟病。因为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进行有效作业设计,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让作业成为儿童学习的助推器势在必行。在作业练习的助推下,让儿童既能丰富知识储备,又能发展智力水平,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審美能力。因而在作业设计中,笔者进行了“大空间作业”变革的新实践。
  【关键词】儿童学习 作业设计 大空间作业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作业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整合学科知识,借助学习方法,展现学习能力的多维展示。作业应不局限于抄词造句,不禁锢于分段默写,而是让儿童能够会学会用、活学活用、乐学善用。教师在进行设计时应丰富作业素材的内容,考虑作业对象的层次,改革作业呈现的方式,让作业成为儿童学习的助推器,实现“大空间作业”的变革。
  一、训练有度,关注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的融合
  语文教材在过去单纯以主题为主的单元编写理念的基础上,修改为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协调统一的编写理念。统编版语文在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满足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重视实践的综合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山奇石》为例,笔者结合学段要求和本课重难点,做了以下两个版本的设计:
  1.0版本的作业形式比较固化,放之四海而皆准。作业设计不但要关注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同时要以单元整合为目标,在不同的文本中呈现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本单元以介绍景物为着力点,力图让学生能说清景物特点,说好喜爱理由。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0版本的改革。2.0版本的作业设计既兼顾了巩固本课生字词,又搭好了词语支架,为介绍景点提供了助力,让儿童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同时内化抄写的过程,外化介绍的经历,成功地进行了语词积累,高效地完成了表达训练。
  进阶2.0版本的作业设计是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并驾齐驱的一种尝试,儿童进行重难点训练的同时,经历了整个学习的过程,读好了书也说好了话。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明确,每一课都有明确的、独有的需要完成的语文学习任务,这让我们有“法”可依。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增强目标意识、训练意识,训练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与发展性。可依据学段常规目标、单元重点目标和课文特色目标,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的充分落实是一个繁杂的系列化任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推进、循序渐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体系化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
  二、研习有法,形成专项训练和分层作业的配合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基础差异、学习情绪、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课堂掌握程度均不一样,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题目的切入点。因此笔者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采用了“1”或“X”的模式。“1”是指教师布置的基础性作业,“X” 是指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那么在进行具体的作业设计时,“1”和“X”该如何制定和实施呢?
  1.解读“1”,明晰基础过关
  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是多元的,也是综合联系的。新课标已将学生最基本的学科关键能力表达出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项能力不能有所偏颇。如果因为个体差异,担心中下层的学生完成不了、完成不好,而不让这些学生参与学习,则是隐性剥夺了这些学生获得语文基本能力的权利。久而久之,分层作业的概念被曲解,学科能力被窄化。且不说分层作业最初所追求的个性化发展,甚至可能连合格化发展都实现不了。因此,保证“1”项目的开展并有效实施,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关键。
  笔者认为,A类抄写词语并不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专利,它本身就是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学困生或许会因不稳定的识字态度或经验,需要不断巩固,以此来掌握词语;而一些看似优秀的学生,基础性的词语积累也会有忽略和反复的现象。B类写导游词也不该是优等生的专利,每个学生都应接触导游词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对学困生来说,写导游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搭建学习支架(提供词句材料、明确写作要求等)。教师不能因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而主观地让其被迫放弃。表达训练可以人人参与,但可以在表达要求上有所降低。“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不可剥脱其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作业设计中的“1”应关注学段的不同要求,明确每课的重难点,培养儿童必备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习起始阶段,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分层的学习帮助。
  “1”的设计初衷应当是注重知识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步理解,进而促进下一环节的学习。
  2.建构“X”,提升思维训练
  一切教育教学的实施目的都在于人的发展,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作业设计“X”也有所不同,低段语文重识字,中段语文重阅读,高段语文重习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一段一内容,一段一标尺,一段一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
  以低年级识字写字为例:
  在进行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生字自学预习时,“1”: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常识或者查找工具书,理解生字的意思。这是针对新学生字音形义的基础性作业。
  但对于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基础性的作业缺乏挑战和新意,所以他们可以放弃“1”,直接选择“X”进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X”并不是另一种新作业,而是在“1”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同样涉及了生字音形义上的内容。在识字学习的“X”中,提供了学习支架(识字方法:查字典、部首归类、读音归类、形声字归类、部件记忆),他们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另辟蹊径。   学有余力的学生借由学习单展开生字自学研究,既有“1”中音形义的考量,同时也增加了识字的不同维度“X”。他们可以生字为基础,利用巧换偏旁或者同音字图符区分,来进行发散式学习。学生遇到可积累的好词好句也可顺手记录,从而开展扩充式学习,以点带面,丰富自主识字的形式,拓展自主识字的内容,提升自主识字的能力。
  斯宾诺莎说:“一个人的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一种人性的典范。”作业的布置不只是教师“想当然”的突发奇想或是万般苦恼的冥思苦想,作业的主体执行者是学生,那么依据学习能力划分的分层作业,既可以保障所有学生基础能力过关,让他们“吃得进,受得了”;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挑战一下“X”的高阶作业,让想挑战的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
  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三、实践有效,开放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的场域
  杜威所提倡的主动作业理论强调“做中学”。通过“做中学”,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处在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将枯燥的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古诗积累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背诵古诗更是语文作业练习中的“常客”。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和缺少必要的词语积累,想要牢固地记忆古诗词就不那么简单了。除了反复吟诵不求甚解地死记硬背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心理年龄过小,对于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但是直观具象的内容却能让他们“过目不忘”。思维导图让学生记忆古诗变得容易起来。
  教师提供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导图,如何绘制”。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开始创作,班级内部进行分享,古诗背诵热情高涨。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特长,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多元有趣,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壁垒
  语文作业的内容要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把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重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和知识的分割,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综合学习并有效运用知识。
  比如,课文《詹天佑》中,詹天佑在八达岭隧道创造性地采用了“中部凿井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专业术语,教师可采用数学课堂中的一些方法,把“两头凿洞”和“中部凿井”的示意图画出来,这样一来,课堂讲解就更加直观,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单纯机械的朗读练习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乏味,但如果在朗读时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把背诵改成吟唱,配以一定的节奏和意境,学生就能在愉快的环境下轻松地掌握古诗词。又如学习《唱脸谱》《长江之歌》这些本身就是戏曲、歌曲的小文章时,就可以在背诵的时候直接唱出来。
  语文教学要提倡与各学科融合,做好融合更有利于教学。知识是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融合得恰到好处极其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艺术是相通的,学科亦是如此。语文新课标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學语文教学体系。“大空间作业”的变革试图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个体差异等出发,兼顾学科间的整合,以及形式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着眼点,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成功,在作业中成长。让学生愿意完成作业、喜欢完成作业、主动完成作业,在作业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在作业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恩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31).
  [2] 丁燕霞.让作业在智慧设计中灵动飞扬——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思考及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21).
  [3] 丁秀芳.浅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吨的认识”课例中,作者着重围绕“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学习材料的整合”两个方面,通过具体鲜活的实践重现与富有深度的理性思辨,来表达对于“教学整合”的个性立场。  【关键词】数学活动整合性  缘起思考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虽然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三年级学生也一定听到过或看到过“吨”,但不难发现,学生真正与“吨”直接接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所以说,学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到来,让很多教师束手无策:课堂上要么重了内容,轻了思维的训练;要么重了理解,轻了言语的实践。但对于真正的语文学习来说,“言语”和“思维”必须齐头并进。本文着眼于当前正在实施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紧紧抓住“读写”之本,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精准的“阅读任务”,善用“追问”“图表”和“比较”,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统编版语文教材 言语 思维  
【摘要】“前概念”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前概念是科学概念学习的基础,若离开前概念谈概念教学,势必如同空中建楼阁,学生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是情境唤醒、暴露导出、思辨修正、探究刷新、应用夯实。  【关键词】科学前概念 科学概念教学 设计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在改造和重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
【摘要】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算和算正确,还包括对于运算的本身要有理解,比如运算对象、运算的意义、算理等。  【关键词】运算能力 过程 发展  【研究的问题】  《笔算乘法》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它是笔算乘法的起始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进行乘法运算,它是在
包括鸟类在内的恒温动物会利用体温调节机制努力地将体温保持在某一界限内的一定水平上。  然而,在孵化过程中,鸡胚的体温调节系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变温系统变为恒温系统。  因此,在鸡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蛋每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热响应是不同的。  本研究探索了入孵种蛋对周围环境一步提高的热应答反应,并进行了模拟。  入孵种蛋可被视为一个物理(热力)系统,能将能量(热量)向下传递一个电位梯度(温差)。过去
【摘要】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初见端倪,“移动学习” “微课” “慕课”和“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热门词。利用数字化技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本文主要选取作业环节作为切入口,例谈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数学的个性化作业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数字化 小学数学 个性化作业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
您得承认让一个农场为一个项目投资5 000万欧元(约合3.58亿人民币)非常困难,但勃林格英格翰公司为了建设一处动物健康研究实验室便做了这样的投资,该处设施与周围环境完全隔离。这处设施是位于德国汉诺威的疫苗研究中心,它不允许一个微粒自由出入。  建造一个高度安全的实验室,必须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确地测试和检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勃林格英格翰兽医研究中心(Bochringer Ingelheim Ve
【摘要】范读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示范性的朗读,也是范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缺失,教师不重视范读的意义使得范读的价值难以实现。本文从教师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该如何正确范读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试图打造“有声”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范读 实施策略   有一次,笔者听学校一位新教师执教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其中有一环节,印象颇深:  师:谁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数学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的十大关键词之一,模型思想的感知、发展、建构的过程,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学习进步、提高、发展的过程。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例,谈一谈教学时要如何聚焦数学模型思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感知模型——建模的起点;叙述思路,建立模型——建模的
【摘要】问题导向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培养学生学会深入分析、合理推理相關数学问题知识。利用分层设计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有层次、有梯度,使每个学生与同伴进行思维碰撞、经验交流、学习反思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知识的构建与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导向 分层引领 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