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多数的儿童对于作业是有抵触情绪的。当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千篇一律,令人诟病。因为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进行有效作业设计,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让作业成为儿童学习的助推器势在必行。在作业练习的助推下,让儿童既能丰富知识储备,又能发展智力水平,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審美能力。因而在作业设计中,笔者进行了“大空间作业”变革的新实践。
【关键词】儿童学习 作业设计 大空间作业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作业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整合学科知识,借助学习方法,展现学习能力的多维展示。作业应不局限于抄词造句,不禁锢于分段默写,而是让儿童能够会学会用、活学活用、乐学善用。教师在进行设计时应丰富作业素材的内容,考虑作业对象的层次,改革作业呈现的方式,让作业成为儿童学习的助推器,实现“大空间作业”的变革。
一、训练有度,关注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的融合
语文教材在过去单纯以主题为主的单元编写理念的基础上,修改为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协调统一的编写理念。统编版语文在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满足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重视实践的综合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山奇石》为例,笔者结合学段要求和本课重难点,做了以下两个版本的设计:
1.0版本的作业形式比较固化,放之四海而皆准。作业设计不但要关注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同时要以单元整合为目标,在不同的文本中呈现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本单元以介绍景物为着力点,力图让学生能说清景物特点,说好喜爱理由。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0版本的改革。2.0版本的作业设计既兼顾了巩固本课生字词,又搭好了词语支架,为介绍景点提供了助力,让儿童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同时内化抄写的过程,外化介绍的经历,成功地进行了语词积累,高效地完成了表达训练。
进阶2.0版本的作业设计是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并驾齐驱的一种尝试,儿童进行重难点训练的同时,经历了整个学习的过程,读好了书也说好了话。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明确,每一课都有明确的、独有的需要完成的语文学习任务,这让我们有“法”可依。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增强目标意识、训练意识,训练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与发展性。可依据学段常规目标、单元重点目标和课文特色目标,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的充分落实是一个繁杂的系列化任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推进、循序渐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体系化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
二、研习有法,形成专项训练和分层作业的配合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基础差异、学习情绪、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课堂掌握程度均不一样,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题目的切入点。因此笔者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采用了“1”或“X”的模式。“1”是指教师布置的基础性作业,“X” 是指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那么在进行具体的作业设计时,“1”和“X”该如何制定和实施呢?
1.解读“1”,明晰基础过关
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是多元的,也是综合联系的。新课标已将学生最基本的学科关键能力表达出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项能力不能有所偏颇。如果因为个体差异,担心中下层的学生完成不了、完成不好,而不让这些学生参与学习,则是隐性剥夺了这些学生获得语文基本能力的权利。久而久之,分层作业的概念被曲解,学科能力被窄化。且不说分层作业最初所追求的个性化发展,甚至可能连合格化发展都实现不了。因此,保证“1”项目的开展并有效实施,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关键。
笔者认为,A类抄写词语并不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专利,它本身就是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学困生或许会因不稳定的识字态度或经验,需要不断巩固,以此来掌握词语;而一些看似优秀的学生,基础性的词语积累也会有忽略和反复的现象。B类写导游词也不该是优等生的专利,每个学生都应接触导游词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对学困生来说,写导游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搭建学习支架(提供词句材料、明确写作要求等)。教师不能因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而主观地让其被迫放弃。表达训练可以人人参与,但可以在表达要求上有所降低。“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不可剥脱其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作业设计中的“1”应关注学段的不同要求,明确每课的重难点,培养儿童必备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习起始阶段,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分层的学习帮助。
“1”的设计初衷应当是注重知识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步理解,进而促进下一环节的学习。
2.建构“X”,提升思维训练
一切教育教学的实施目的都在于人的发展,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作业设计“X”也有所不同,低段语文重识字,中段语文重阅读,高段语文重习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一段一内容,一段一标尺,一段一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
以低年级识字写字为例:
在进行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生字自学预习时,“1”: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常识或者查找工具书,理解生字的意思。这是针对新学生字音形义的基础性作业。
但对于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基础性的作业缺乏挑战和新意,所以他们可以放弃“1”,直接选择“X”进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X”并不是另一种新作业,而是在“1”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同样涉及了生字音形义上的内容。在识字学习的“X”中,提供了学习支架(识字方法:查字典、部首归类、读音归类、形声字归类、部件记忆),他们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另辟蹊径。 学有余力的学生借由学习单展开生字自学研究,既有“1”中音形义的考量,同时也增加了识字的不同维度“X”。他们可以生字为基础,利用巧换偏旁或者同音字图符区分,来进行发散式学习。学生遇到可积累的好词好句也可顺手记录,从而开展扩充式学习,以点带面,丰富自主识字的形式,拓展自主识字的内容,提升自主识字的能力。
斯宾诺莎说:“一个人的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一种人性的典范。”作业的布置不只是教师“想当然”的突发奇想或是万般苦恼的冥思苦想,作业的主体执行者是学生,那么依据学习能力划分的分层作业,既可以保障所有学生基础能力过关,让他们“吃得进,受得了”;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挑战一下“X”的高阶作业,让想挑战的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
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三、实践有效,开放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的场域
杜威所提倡的主动作业理论强调“做中学”。通过“做中学”,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处在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将枯燥的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古诗积累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背诵古诗更是语文作业练习中的“常客”。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和缺少必要的词语积累,想要牢固地记忆古诗词就不那么简单了。除了反复吟诵不求甚解地死记硬背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心理年龄过小,对于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但是直观具象的内容却能让他们“过目不忘”。思维导图让学生记忆古诗变得容易起来。
教师提供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导图,如何绘制”。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开始创作,班级内部进行分享,古诗背诵热情高涨。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特长,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多元有趣,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壁垒
语文作业的内容要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把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重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和知识的分割,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综合学习并有效运用知识。
比如,课文《詹天佑》中,詹天佑在八达岭隧道创造性地采用了“中部凿井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专业术语,教师可采用数学课堂中的一些方法,把“两头凿洞”和“中部凿井”的示意图画出来,这样一来,课堂讲解就更加直观,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单纯机械的朗读练习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乏味,但如果在朗读时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把背诵改成吟唱,配以一定的节奏和意境,学生就能在愉快的环境下轻松地掌握古诗词。又如学习《唱脸谱》《长江之歌》这些本身就是戏曲、歌曲的小文章时,就可以在背诵的时候直接唱出来。
语文教学要提倡与各学科融合,做好融合更有利于教学。知识是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融合得恰到好处极其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艺术是相通的,学科亦是如此。语文新课标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學语文教学体系。“大空间作业”的变革试图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个体差异等出发,兼顾学科间的整合,以及形式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着眼点,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成功,在作业中成长。让学生愿意完成作业、喜欢完成作业、主动完成作业,在作业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在作业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恩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31).
[2] 丁燕霞.让作业在智慧设计中灵动飞扬——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思考及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21).
[3] 丁秀芳.浅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
【关键词】儿童学习 作业设计 大空间作业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作业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整合学科知识,借助学习方法,展现学习能力的多维展示。作业应不局限于抄词造句,不禁锢于分段默写,而是让儿童能够会学会用、活学活用、乐学善用。教师在进行设计时应丰富作业素材的内容,考虑作业对象的层次,改革作业呈现的方式,让作业成为儿童学习的助推器,实现“大空间作业”的变革。
一、训练有度,关注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的融合
语文教材在过去单纯以主题为主的单元编写理念的基础上,修改为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协调统一的编写理念。统编版语文在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满足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重视实践的综合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黄山奇石》为例,笔者结合学段要求和本课重难点,做了以下两个版本的设计:
1.0版本的作业形式比较固化,放之四海而皆准。作业设计不但要关注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同时要以单元整合为目标,在不同的文本中呈现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本单元以介绍景物为着力点,力图让学生能说清景物特点,说好喜爱理由。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0版本的改革。2.0版本的作业设计既兼顾了巩固本课生字词,又搭好了词语支架,为介绍景点提供了助力,让儿童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同时内化抄写的过程,外化介绍的经历,成功地进行了语词积累,高效地完成了表达训练。
进阶2.0版本的作业设计是文本内容与语文要素并驾齐驱的一种尝试,儿童进行重难点训练的同时,经历了整个学习的过程,读好了书也说好了话。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明确,每一课都有明确的、独有的需要完成的语文学习任务,这让我们有“法”可依。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增强目标意识、训练意识,训练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与发展性。可依据学段常规目标、单元重点目标和课文特色目标,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的充分落实是一个繁杂的系列化任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推进、循序渐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体系化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
二、研习有法,形成专项训练和分层作业的配合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的基础差异、学习情绪、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课堂掌握程度均不一样,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题目的切入点。因此笔者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采用了“1”或“X”的模式。“1”是指教师布置的基础性作业,“X” 是指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那么在进行具体的作业设计时,“1”和“X”该如何制定和实施呢?
1.解读“1”,明晰基础过关
学生的基本能力结构是多元的,也是综合联系的。新课标已将学生最基本的学科关键能力表达出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项能力不能有所偏颇。如果因为个体差异,担心中下层的学生完成不了、完成不好,而不让这些学生参与学习,则是隐性剥夺了这些学生获得语文基本能力的权利。久而久之,分层作业的概念被曲解,学科能力被窄化。且不说分层作业最初所追求的个性化发展,甚至可能连合格化发展都实现不了。因此,保证“1”项目的开展并有效实施,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关键。
笔者认为,A类抄写词语并不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专利,它本身就是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学困生或许会因不稳定的识字态度或经验,需要不断巩固,以此来掌握词语;而一些看似优秀的学生,基础性的词语积累也会有忽略和反复的现象。B类写导游词也不该是优等生的专利,每个学生都应接触导游词这种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对学困生来说,写导游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搭建学习支架(提供词句材料、明确写作要求等)。教师不能因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而主观地让其被迫放弃。表达训练可以人人参与,但可以在表达要求上有所降低。“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不可剥脱其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作业设计中的“1”应关注学段的不同要求,明确每课的重难点,培养儿童必备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学习起始阶段,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分层的学习帮助。
“1”的设计初衷应当是注重知识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步理解,进而促进下一环节的学习。
2.建构“X”,提升思维训练
一切教育教学的实施目的都在于人的发展,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作业设计“X”也有所不同,低段语文重识字,中段语文重阅读,高段语文重习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一段一内容,一段一标尺,一段一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训练,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
以低年级识字写字为例:
在进行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生字自学预习时,“1”:为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结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常识或者查找工具书,理解生字的意思。这是针对新学生字音形义的基础性作业。
但对于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基础性的作业缺乏挑战和新意,所以他们可以放弃“1”,直接选择“X”进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X”并不是另一种新作业,而是在“1”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同样涉及了生字音形义上的内容。在识字学习的“X”中,提供了学习支架(识字方法:查字典、部首归类、读音归类、形声字归类、部件记忆),他们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另辟蹊径。 学有余力的学生借由学习单展开生字自学研究,既有“1”中音形义的考量,同时也增加了识字的不同维度“X”。他们可以生字为基础,利用巧换偏旁或者同音字图符区分,来进行发散式学习。学生遇到可积累的好词好句也可顺手记录,从而开展扩充式学习,以点带面,丰富自主识字的形式,拓展自主识字的内容,提升自主识字的能力。
斯宾诺莎说:“一个人的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一种人性的典范。”作业的布置不只是教师“想当然”的突发奇想或是万般苦恼的冥思苦想,作业的主体执行者是学生,那么依据学习能力划分的分层作业,既可以保障所有学生基础能力过关,让他们“吃得进,受得了”;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挑战一下“X”的高阶作业,让想挑战的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得到”。
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能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三、实践有效,开放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的场域
杜威所提倡的主动作业理论强调“做中学”。通过“做中学”,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处在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将枯燥的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古诗积累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背诵古诗更是语文作业练习中的“常客”。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和缺少必要的词语积累,想要牢固地记忆古诗词就不那么简单了。除了反复吟诵不求甚解地死记硬背之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心理年龄过小,对于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但是直观具象的内容却能让他们“过目不忘”。思维导图让学生记忆古诗变得容易起来。
教师提供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导图,如何绘制”。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开始创作,班级内部进行分享,古诗背诵热情高涨。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特长,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四、多元有趣,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壁垒
语文作业的内容要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把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注重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和知识的分割,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综合学习并有效运用知识。
比如,课文《詹天佑》中,詹天佑在八达岭隧道创造性地采用了“中部凿井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专业术语,教师可采用数学课堂中的一些方法,把“两头凿洞”和“中部凿井”的示意图画出来,这样一来,课堂讲解就更加直观,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单纯机械的朗读练习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乏味,但如果在朗读时配以相应的音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在学习古诗词时,如果把背诵改成吟唱,配以一定的节奏和意境,学生就能在愉快的环境下轻松地掌握古诗词。又如学习《唱脸谱》《长江之歌》这些本身就是戏曲、歌曲的小文章时,就可以在背诵的时候直接唱出来。
语文教学要提倡与各学科融合,做好融合更有利于教学。知识是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融合得恰到好处极其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发展。艺术是相通的,学科亦是如此。语文新课标指出: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學语文教学体系。“大空间作业”的变革试图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个体差异等出发,兼顾学科间的整合,以及形式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着眼点,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成功,在作业中成长。让学生愿意完成作业、喜欢完成作业、主动完成作业,在作业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在作业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恩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31).
[2] 丁燕霞.让作业在智慧设计中灵动飞扬——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问题思考及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21).
[3] 丁秀芳.浅议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